从自然利率到自然率


从自然利率到自然率

   

1667年,约翰·洛克成为财政大臣沙夫茨伯里伯爵的私人医生兼秘书。为了帮助伯爵起草演讲及政论文稿,洛克开始研究经济学。1668年,伦敦舆论界掀起一场关于提高利率的讨论。一个颇为热门的观念以为,荷兰经济繁荣,原因在于其较低的利率;为促进英国经济发展,政府应该以法律形式降低利息率。洛克以为,荷兰较低的利息率不是经济繁荣的原因,而是经济繁荣的结果;试图通过降低利率来促进英国经济增长,实在是缘木求鱼。洛克强调,市场利息率取决于借贷资本的供求,以法律的形式降低或者提高利率不可能产生持续而有效的影响。这种由市场供求力量自发决定的利率,就是自然利率。

“自然”的观念在古希腊时代就已经风行。在古希腊思想家那里,“自然”指的是一种伦理观念,它规定什么是合理的,什么是可取的可行的。上天创造万物,赋予其本来的性质和功用。按照万物本来的性质和功用利用之,就是自然的,也是值得提倡的;否则就是不自然从而不值得不应该提倡的。在经济生活中,自然成为一种经济伦理,比如,货币的自然性质和功用就是计价的尺度和交换的媒介,按照货币的这种本来性质和功用使用之就是自然的,否则就是不自然从而不值得提倡的。借贷取息就被认为是一种悖逆货币自然性质和功用的方式,从而是一种不自然不值得提倡的行为。柏拉图反对借贷取息,亚里士多德也反对。

在洛克那里,“自然”的观念被引申和发展。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存在就是一种自然的存在。市场被看成是一种自然自发的构建,市场力量被看成是一种自然自发的力量。市场自发力量所决定的,就是自然的,非市场或者超越市场的政府力量就是不自然的。同亚里士多德的“自然”观念一致,凡是自然的就被认为是合理有效从而值得提倡的,而超越市场的非自然力量则被看成是不合理从而终将被证明错误的从而不值得提倡的。“自然”就是合理合法的,“不自然”则是不合理不合法的。对自然的信仰转化为对市场的信仰,在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市场的观念最终成为自由主义的古典经济学基本观念。

1687年,牛顿出版了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证明在万有引力作用之下,宇宙中存在一种自然的和谐秩序。即使上帝不在了,宇宙也会按照其自然秩序运转。牛顿的自然和谐的观念给世界带来乐观的希望,给自然科学带来慰藉和自豪,也给社会科学带来启示和压力。揭示证明社会生活中自然秩序的存在成为思想家尤其是社会科学家的使命。洛克的自然观念是社会科学应对自然科学挑战的一种尝试和努力。这种观念在重农学派及斯密那里得到了响应。在重农学派创始人魁奈那里,社会生活中同样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秩序,那就是市场秩序;在斯密那里,道德世界因为人的同情心的作用而呈现出自然和谐的性质,经济世界因为一只看不见的手的存在而呈现和平与和谐。自然观念与市场观念的结合,或者以市场类比或界定自然,正式成为经济学的一个传统。

在现代经济学中,“自然”观念在现代货币主义创始人米尔顿·弗里德曼的“自然失业率”那里得到集中体现。弗里德曼认为,在特定的技术、文化和社会背景下,每一个社会都存在一个由市场自发力量决定的“自然失业率”;如果政府认为自然失业率超出人们能够承受的程度而试图努力消除它,其结果是无效的。假如初始的失业率即自然失业率是5%,同时通货膨胀率是0;为了降低自然失业率,政府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于是在失业率降低为4%的同时,通货膨胀率也提高到5%。最初,因为货币幻觉,因为名义工资的提高,工人会增加就业,于是失业率下降;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工人的货币幻觉会消失。因为工人会发现,尽管名义工资提供,但通货膨胀率也提高了,实际工资并没有提高。于是,工人将减少就业。于是,失业率会回到5%。面对再次提高的失业率,如果政府再次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前面的故事会重演。失业率会再次回到原来的水平,而通货膨胀率则持续提高了。于是,向右下方倾斜的菲利普斯曲线成为垂直的菲利普斯曲线。弗里德曼想要证明,由于自然失业率的存在,政府的扩张性政策是无效的。

以卢卡斯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经济学家发展了弗里德曼关于自然失业率的假说,将“自然率”的概念引申到其他经济变量中,提出了“自然就业水平”、“自然产量水平”、“自然货币增长率”等概念。他们认为,经济总量与通货膨胀之间并不存在固定的关系,因为在经济总量之间、实际通货膨胀和预期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量的差别。在既定的微观经济结构中,私人经济单位依据对通货膨胀的正确预期而产生相应的行为,形成特定的总产量、总就业和总失业水平,可称为自然水平。实际总产量和总就业水平是低于还是高于自然水平,同实际通货膨胀率与人们预期的通货膨胀率的差额有关。由于自然律的存在,政府政策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理性预期学派的自然率假说证明了,自由竞争的经济具有内在的稳定性,它可以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实现经济的均衡增长,任何旨在是产量、就业和价格水平超出其自然水平的企图都是徒劳的。弗里德曼的自然失业率或者垂直的菲利普斯曲线想要证明政府扩张性政策的无效,而理性预期学派的一般化的“自然率”观念想要证明一切宏观经济政策的无效性。同弗里德曼相比,理性预期的自然率观念在颠覆凯恩斯主义及扩展自由市场观念方面都具有更加普遍而深远的意义。洛克的自然利率及弗里德曼的自然失业率,都指的是某种特殊现象。“自然”在国民经济的某些特殊领域呈现出来。同时,他们的政策含义都指的是的某些特殊政府经济政策的失效。在理性预期学派那里,自然成为市场经济一般的普遍的现象,存在于一般的宏观经济环节,于是,无效的不仅仅是某些政策宏观经济政策,而是一切宏观经济政策。

一种观念或者概念从特殊到一般的演进,意味着人们认识方式和认识能力的进步。可以确定的是,人的认识是对环境的反应。人的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不仅取决于人们认识能力的进步,还取决于认识对象及事物的成长和成熟程度。当事物尚未充分发展之时,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无法全面和深入,人们的认识可能是局部的,特殊的,或者表面的,肤浅的。对事物认识从特殊到一般的进步,从现象到实质的深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事物的发展。由此我们可以理解,在马克思的时代,在商品经济尚未充分发展时代,马克思所认识到的仅仅是特殊的交易费用即流通费用,而到了科斯的时代,由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交易成为经济活动的更加基本和普遍的形式,在康芒斯一般化“交易”概念的基础上,才有了科斯对交易费用的一般化理解。对于学科成长而言,“一般化”可能意味着更加丰富而深刻的意义。在马克思特殊化的流通费用的意义上,这一概念所涵盖的领域相对有限,其解释力以及可应用性相对有限;而在科斯一般化的交易费用概念基础上,其解释领域更加广泛,其解释力更加强大,其应用性更加普遍。由此可以理解,为什么概念革命能够成为学科革命的推动力量,为什么以一个概念为基础能够引发一门甚至一系列学科的兴起和发展。

从洛克的“自然利率”到理性预期学派的“自然率”假说的发展,正是社会经济发展及经济学认知能力进步的表现。

2012年3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