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者倾听艺术!


 

领导者倾听艺术!

文/交广企业管理咨询公司首席专家谭小芳

 

 

 

前言:

 

在当今普遍追求高效管理的企业中,大多数的领导者并不认同上述的观点。他们认为,作为领导者,应该去处理更重要的事情,而倾听下属的想法就会耽误时间,完全没必要。更何况,如今的公司都有完善的管理和决策机构,会有专人替自己负责收集下属们的信息,包括他们的想法、抱怨或者提案、建议等等,负责人再把这些信息综合起来,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等报到领导手里时,已是一份简明扼要、条理清晰的报告了。领导既省时又有实效。如果让自己去听下属的想法。什么时候能完成?什么时候能有结果?

 

把下属们的想法综合起来上报有时并没有错,但很多情况下,专门负责的人并不能完全理解下属们的真实想法。而且,每个下属都有他独特的智慧才能、方法和个性,如果各自特点不一致,个性不和就往往会产生冲突。这样一来,强行把他们的想法综合在一起,会因此互相分散和抵消,信息的价值量不是大了,而是更小了。

 

实际上,管理者领导着一群下属在努力地工作,而被领导的下属们都希望别人能真心地听他们诉说,但是却没有人愿意扮演听者的角色,于是诸如争吵、抱怨之类的麻烦就接二连三地出现了。这时,管理者应适时地站出来,甘当听者的角色,哪怕对下属所说的并不能完全理解,或暴露了自己某一方面的无知,甚至削弱了自己的威信也毫不在意。

 

同时,下属要说出自己的全部想法,他必须找到一个让他开口的人,这个人不一定是有能力或高层人士,他惟一需要的是信任。在这种情况下,很多领导会去找那些能让对方开口的人,自己则在幕后充当接收者,它追求的是“实效”。有的领导者会摒弃这种做法,他会亲自出马,打破等级森严的壁垒。“尽管传统的方式有实效,但它缺少感情,”他说,“虽然这样做不会马上见效,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但我还会乐此不疲。”

 

因此,人们可以见到他在百忙之中,放下手头的工作来到别的部门,与正在休息的下属插科打诨,然后一本正经地听下属说一些不得要领的杂说。其实杂说之中隐含了很多重要的信息,只是领导故意创造一个轻松的气氛,让下属一个想法接一个想法自由地说下去而已。有时,领导还会对下属的传言表现出莫大的兴趣,因为传言之中也有许多宝贵的东西;他还会在午餐时间与下属坐在一起,吃着简单的饭菜,听他们说一些笑话,偶尔有下属拿领导开玩笑时,他也不会生气,而是以一些玩笑打个圆场……

 

领导主动地走到下属的中间,与他们坐在一起,为与他们进行交流沟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尽管他做得最多的只是听,给下属的感觉是他听的比说的要多得多,在某些方面,领导还没有他们想得全面、知道得多。但这已经并不重要,下属们能因此产生更积极的工作愿望。

 

美国知名主持人林克莱特一天访问一名小朋友,问他说:“你长大后想要当什么呀?”小朋友天真地回答:“嗯,我要当飞机驾驶员!”林克莱特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小朋友想了想:“我会先告诉坐在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我的降落伞先跳出去。”

 

当现场的观众笑得东倒西歪时,林克莱特继续注视着这孩子,想看他是不是自作聪明的家伙。没想到,接着孩子的两行热泪夺眶而出,这才使得林克莱特发觉这孩子的悲悯之情远非笔墨所能形容。于是林克莱特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小孩的回答透露出一个孩子真挚的想法:“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我还要回来!”

 

国内权威的领导力培训专家谭小芳老师(官网www.tanxiaofang.com)表示在企业中同样存在着这样的沟通障碍,因有许多有形和无形的束缚,使得有时沟通完全成为唱高调的形式主义,你方唱罢我登场,谁也不做红脸人,沟通来沟通去,没有解决一点实际问题。

 

这种情形非常可怕,因为沟通不能开诚布公,不能触及事件的本质,而在掩饰问题,回避矛盾,把管理者蒙在鼓里,严重影响到决策的科学性和适应性。要“现场直播”还是“现场直憋”,自然勿庸质疑,那么管理者该如何避免员工“现场直憋”,做到充分有效的沟通呢?答案很简单,不外乎让员工愿说,敢说和能说三点。

 

首先是管理者从谏如流,让员工愿说。因地位较为强势,管理者往往陷入滔滔不绝而双耳闭塞,说的多听的少的误区。其实学会倾听更加重要,听到真知卓见当然最好,听到大众认识也大有裨益,既使是井蛙之见,或许也能从中得到一点启示。因此管理者要从多种渠道听取信息,从听中分析实情,辨别是非,进而了解真相,掌握动态。

 

名企管专家谭小芳老师(预定领导力培训,请联系13938256450)认为,管理者要学会换位思考,让员工敢说。要平易近人,开诚布公,对员工提出建议多加鼓励,让员工有一种很好沟通的感觉,说错了没有关系,说对了就会采纳。可有些管理者整天“扳着脸”(网络上对“老板”的趣解),一幅凛然不可侵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架式,如果员工说得不好,还会受到他的冷嘲热讽。试问遇到这样的老板,即使你有话想说,你敢说吗?当然不敢,结果只能让员工“现场直憋”,把话烂在肚子里,管理者自然也就失去了一次或许很有价值的沟通机会。

 

子产是春秋时期郑国一位卓越开明的政治家,当政期间非常重视、听取“国人”的意见,其中最令后人津津乐道的是他主张保留“乡校”,尊重人们的议论自由。《子产不毁乡校》里对此就有专门详细的记述:郑国人喜欢到乡校(相当于农村的公共场所)休闲聚会,议论执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坏。

 

有一个叫然明的大夫怂恿子产,说乡校有帮人成天早晚没事聚在一起叽叽喳喳,议论朝政,我们干脆把它毁掉算了。子产闻言反对,说人们干完活回到乡校议论一下朝政的好坏没有什么不妥。相反,我们当政的人可以通过民意来了解施政措施的效果,他们喜欢的,政府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政府就改正。我们为什么要毁掉它呢?

 

子产告诉然明大夫,当政者如果要减少百姓的怨恨,最好的方式是尽力为他们做好事,而不是依权仗势来防止怨恨,制止议论。否则就会像堵塞河流一样愚蠢,伤害很多人。与其这样,我们还不如开个小口导流,将听取到的议论当作政府治病的良药。子产一席话,然明大夫听得心悦诚服。后来传到孔子耳里,他也佩服得不得了,马上改变了世人非议子产不行仁政的偏见。

 

管理者不需要担心那些闲言碎语,“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议论并不一定会给当事人带来坏影响,反而可以提醒自己的不足之处。管理者可以无所不用其极地杜绝、敌视员工的私下非议,却无法使他们不在心里评价、质疑他的能力,也无法左右人心的向背。所以,员工沉默并不意味着顺从,相反,沉默中蕴含着可怕的破坏力量。

 

倾听能力是企业领导最重要的能力之一,也是训练技巧中最重要的工具。倾听是沟通的基础,可以使同事、下属或上级乐意讲述甚至倾诉,令对话持续不断,有利消除隔阂、减少误会。倾听还可以了解上司、同事与下属的感受、观点与需要。可惜很多人不懂其中真味,喜欢多说而少听,甚至有些所谓企业领导,说起来喋喋不休,听起来充耳不闻,因此影响沟通质量,造成人际关系缺撼和诸多损失。利用倾听技巧,领导者可以不着痕迹地引导对方积极地采纳自己的意见,接纳自己的观点。倾听并不困难。倾听的主要原则有四个:

 

(1)沉默是金

 

让对方畅所欲言,纵然你不同意他的观点,也不可急着打断对方的话,一定得耐住性子听他全部说完。这样,领导者才能知道他抗拒自己的真正想法。

 

(2)认同回应

 

适时对对方的话表达你的认同,可以使对方很安心地说出真实感受,进而使对方能够和你一样平心静气,公平衡量所争论事情的利弊,改善双方原本对立的关系。

 

(3)设身处地

 

真诚地从对方的角度去听出他话中的弦外之音。在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之前,先得放弃自己的成见。

 

(4)用心去听

 

去除来自你思想、情绪和感觉中所有的杂念,使自己完全专注于对方的言词、动作和表情。如此,你的倾听必收事半功倍之效。

面部表现出尊敬、惊喜、欣赏等真实、自然的表情。这种倾听法很快就会变成你领导魅力的一部分,只要熟练地运用这种充满善意的倾听技巧,你将在处理反对意见时更能得心应手。

 

此外,企业领导人在倾听过程中还要注意,善用眼睛去观察员工或下属的面部表情、神态,留意他们讲话时的语调、情绪与动机,通过了解非语言信息来掌握对方的真实想法;同时要适当提问,通过提问使听来的不完整信息更完整,通过提问,了解事实真相,达到最佳效果;注意提问时要尽量客观中立,不要太强势,不使对方有压迫感。

 

在历史上,主动意识到这种“可怕的破坏力量”的,唐太宗李世民算是其中一个,所以尽管他是九五之尊,身居庙堂之高也时刻不忘虚心纳谏,不断体察民情,了解民意,以防失政激起民变。他总结了一句话,说:“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深知这个道理的李世民减税轻刑,对待臣下百姓做到了“收放自如”。结果,当时的唐朝成为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造就了当时“贞观之治”的传奇盛世。

 

历史是一面最好的镜子,更是一本很好的教材。一些企业家之所以做得成功,往往跟他们善待员工人格,倾听员工心声密不可分,而这正是企业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他们借鉴历史上有成就的君王纳谏之道,在公司内部通过各种能够收集员工意见的途径(如手机短信、电子邮箱、书信投递、企业内刊等投诉平台),及时了解员工真实的思想状况,并加以重视,用心从员工的议论中淘筛企业的“金点子”,或者作为化解、缓和员工矛盾的“润滑剂”。

 

现在有点“大嘴”的员工越来越趋于年轻化,他们的个性十分张扬,维权意识高,对公司看得惯看不惯的现象都会持口无遮掩的批判态度,奉行“我的嘴巴我做主”。他们表达意见的言辞一般都很激烈。这样的员工,对管理者来说,可能有点头疼,担心稍不注意就会给自己或者企业惹出什么乱子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