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是靠什么混饭吃的呢


  小店老板,月入三千,仍可称为资产阶级。那么这个“士”到底是哪个阶级还不是明摆着的吗?当年的“士”和“大夫”是有着根本性的不同的。大夫是有封地,有釆邑的,而“士”是没有固定的产业的。那么这个是“士”是靠什么混饭吃的呢?没有祖先留下的产业,还要吃饭,那么怎么办呢?没有办法,既然什么也没有,那么能出卖的也就只有自己了。这个“士”也就是靠着出卖自己的体力和脑力的那群人,所以你说是哪个阶级的呢?既然这个“士”是要靠自己的体力和脑力来混饭吃的人,那么他们就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都有一技之长,也都要给老板来打工。这是“士”的基本概念。但是孔子显然的将这种社会属性,提升到了含有一定精神和内涵的层面上的意义。不仅仅是这个“士”包括后来的那个“儒”也是这样样子。孔子将这个“士”赋予了精神上的含义以后,就将不符合他的标准的那群人和原来的那个“士”区隔开了。就像孔子将那些不符合他的标准的那群“儒”称之为小人儒一样。啰嗦了这么多,其实也不完全是题外话。我也是想在一个普遍的、经常的字或词出现的时候,尽量的说清楚些。杨伯峻老先生把“士”译为读书人,未尝不可,但亦不够达意。“士”的内含要丰富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