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展望 中国制造成世界工厂


  英国人瓦特发明了蒸汽机,技术革命引起了手工劳动向机器生产的转变。不久工业革命从英格兰传向世界各国。与工业革命一起传播的还有英国的国旗,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占据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启了电气时代。 电力的广泛应用:德国人西门子发明了发电机;比利时的格拉姆发明了电动机;德国的卡尔•本茨发明了内燃机驱动的汽车;美国的莱特兄弟制造出飞机;美国的贝尔发明了电话、意大利的马可尼完成了第一次横跨大西洋的无线电波传送,这些发明造就了现在的奔驰、西门子、通用电气等跨国公司。第二次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独大的世界格局,形成西欧和北美两大工业地带。

  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还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高新技术。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奠定了美国世界霸主的地位,也让日本迅速完成战后重建,航天技术的创新让苏联称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国家。

  每一次工业革命都与能源相关。中国国际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行业特邀研究员罗百辉分析指出,与一次次工业革命相伴的是制造强国的轮换,事实证明科技缔造强国。与科技共同铸就强国的还有制造业,“世界工厂”从英国转移到美国和德国,再转移到中国,这同样定格了中国制造业大国地位,也必然奠定中国科技强国基石。

  160年前,中国是世界生产第一大国;2010年,中国又回到了全球第一的位子。中国制造的产出占全球的19.8%,美国制造的产出占全球的19.4%。这一年,我们的经济总量超过了日本,成为世界第二,不过,我们工人有一亿多人,而美国只有1,150万人。当中国的GDP赶超日本时,我们的人口是日本人口的10倍。我国单位GDP的能耗是日本的7倍、美国的6倍、印度的2.8倍;而我国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低于非洲。

  在我们三十多年实施“GDP经济”的同时,已习惯规模地快速发展和粗放地开发,忽视了资源和环境的代价。没有品牌经营,缺乏技术含量,业余水平的管理,自然让中国企业在全球制造价值链条中处于末端。在研究工业企业管理升级时,人们往往看到“精益生产”,而着眼点还是在追求企业的产值和规模,忽视了企业的内在质量,忽视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生命力。因此,在我国工业企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研究“GDP经济”对企业的影响,让企业走向高效率、高回报的“精益企业”非常重要。

  GDP导向的企业症状

  1. 陷入困境的企业都是相似的

  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在企业中,这个话可以反过来说:陷入困境的企业都是相似的,而成功的企业各有各的成功之道。

  可口可乐靠配方和品牌长盛不衰;麦当劳靠标准化和美国文化称霸世界;戴尔创造个性化组装直销改变PC制造和渠道模式把资金周转做到极致;丰田靠精益生产成为全球楷模。可陷入困境的企业呢?无非都是现金流紧张、库存高企、应收款高、品牌不振、渠道不畅、企业效益低下、企业文化因循保守、内耗不稳、人力资源薄弱、产品竞争力不高、增长乏力、利润率低等。这和亚健康状态的人通常都有三高的情况相似。

  2. 财务观点与杜邦表

  当国家和地方政府都以GDP为导向时,企业的导向自然就是销售额。企业不顾一切地追求销售额。一个是从物质极度缺乏的时代过来,只要多卖就能多赚钱,已形成经验。即使发现后来销售越来越难了,最不费脑子的方法就是降价,美其名曰“价格战”。另一个是从当年的国营企业以计划为中心的极端走向反面的极端,市场第一、客户第一的宣传深入人心,使商家不假思索,“宁让利润,不让市场”。过去三十年很多这样做的企业高歌猛进,证明他们那种简单直接粗放的发展方式正好适合中国那个发展阶段。我认为这没有错。不过,时代不同了,开始对现代科学管理心存敬畏,照搬过去的成功经验,不但继续成功的可能越来越渺茫,而且很可能加速走向衰亡。

  所有的企业家都看重财务。不过,很多管理水平低的企业,他们的老板把财务当作会计看待,不是真正的财务。他们更多地看重钱进钱出的流水,只顾销售规模,这样的企业家应说是初级班水平。他们也会非常关心具体发生的费用和成本变动,但不会完整地研究和理解财务在企业中的作用。中级班的企业家会去看财务报表中的每一行,盯着下边的人给他或她解释某个数字为什么这样,以前是怎么样的?他们的“财会”功底不错,一声令下,一堆中层领导放下手头的事赶紧先把老板盯上的问题解决了。可惜我不但见过这样的企业家把公司做得越来越差的,还见过把企业做死的。因为,他们把财务数据割裂开来,没有看到财务报表背后的内部规律性的联系和财务信息与其他公司决策和结果之间的关系。毕竟财务结果只是其他各种企业条件和决策的作用和后果的综合数字表现。

  必须提醒的是,那些仍试图仅通过增加销售规模摆脱困境的企业,如果没有差异化的产品,没有制造过程创造使制造成本大幅降低,扩大生产和销售规模并不能给企业经营状况带来好转,相反可能带来更大的管理和财务挑战。

  “高回报精益企业”是在极少浪费的精益生产之上,根据价值链原理、分工原理、投资回报理论等将生产制造体系中非本企业核心竞争力部分的业务流程以资本运作等方式转移至企业外部;将大部份直接的销售工作和相当多的末端品牌推广工作推向分销和其他渠道体系;将大量物流和后勤工作外包给专业公司,但将其置于企业直接控制之下;实施战略采购,任何支持和采购的决策都基于全球性的比较利益分析;对于集团化的公司,实行财务统筹和税务优化;尽量减少总资产量,严格控制固定资产增加,加快资产流动性,使企业集中优势的人财物力与核心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与生产上。

  1. 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的盈利成长

  按照相同或相似的外延规模型扩展的发展模式越来越走不通了,企业发展似乎陷入了瓶颈。但从芭比娃娃的价值链构成我们看到,即使是被过度神话了的精益生产,要解决的问题也是集中在构成芭比娃娃总价值10个美金中价值仅一美元的制造环节。我们的企业家为什么不在产品创新、物流运输、客户服务、渠道经营和终端销售(相比于代工企业)、售后服务这些软性、更低碳环保和有更高附加值的软性环节上下下功夫呢?这些环节在芭比娃娃的10美金中价值9美金啊!

  如果中国的企业家们都可以努力地向这个方向转型,我们不但发现我们还有多少年补不完的课、做不完的事情,而且,因为这些工作的环保性和高附加值,我们还能逐步实现绿色可持续的盈利成长。

  2. 马太效应——不进则退

  在没有外力干预的情况下,财富会越来越向善于经营的人手中聚集。在市场上,对于众多处于竞争中的企业亦是如此。“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对于优秀的企业,这是天赐的助力;对于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的企业,这是残酷的自然法则。在企业发展的洪流中,不进则退。

  由于金融危机导致世界各国增发货币,叠加到现代宏观经济来就是“钱”增加的速度高于资源开发和财富创造的速度,使得原材料越来越越贵;刚刚转过“刘易斯拐点”,“用工荒”就到处发生,使得人力资源越来越匮乏和高价,环节成本越来越高;而客户可不买账,客户只认优质品牌、创新产品和物美价廉。剩下的,企业家老板们不转型升级还有什么选择?过去行之有效的一切,现在都需要重新审视了。

  可以说,中国的改革开发和人们的努力,创造了一大批企业家,成就了中国制造。但当我们爬上了一座高山后发现后边还有新的高峰。过去粗放型的发展方法已完全无法适应金融危机后加剧的各种挑战,因此必须转型升级,否则将会有大批企业在未来面临生死存亡的威胁。

  高效能、高回报的精益企业运用所有可能的系统工程原理、经济学原理、投资理论、经营生产理论、精益生产实践等于企业设计和改造的方方面面,提高企业的整体效能并产生更高回报。这样的企业应是新时期所有尚未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国企业追求的理想企业,是企业转型升级的目标和必由之路。而可以并有责任最终决定这种努力的人,只有企业家自己。

  奥巴马2012国情咨文中着重强调制造业的重要性“美国经济回归的基础是,制造业、能源以及科技。而现在,美国的制造业正在复兴”。金融危机后美国制造业一步步升温。2009年金融危机爆发,美国汽车销量1040万辆,创1982年以来最低。2010年销量升至1150万辆,2011年继续攀至1270万辆。乐观估计,2012年美国新车销量可达1380万辆,而被认可的健康市场汽车销量水准的1400万辆。在奥巴马就任初期,美国汽车产业陷入困境,但是美国政府没有眼看企业产业危机继续下去,产业结构得到重整,工人与企业的分歧得到化解。汽车产业的就业人数增加了16万;通用汽车公司现在又重新夺回了汽车行业第一的宝座。

  就业增长是美国制造业复兴的标志之一,美国制造技术订单(USMTO)激增66.4%是另一个标志。美国机床分销商协会(AMTDA)和美国制造技术协会(AMT)联合发布的美国制造业技术订单调查基于所有参与USMTO项目的公司报告的实际数据汇总。制造技术是制造行业的基础和保障。制造技术订单是一个可靠的指导经济发展的指标。制造企业通过制造技术订单数据的变化来决定对固定设备资产的投资,从而提升自身的生产能力和质量。2011年制造技术订单总额达到45.3亿美元,比2010年增长80.5%,2012年继续井喷,增长66.4%。AMT主席Douglas K•Woods说,“2011年是美国制造技术订单创下十年中的最高,预示着2012年美国制造业的复苏。67%的增幅比预测高出近20个百分点,在减少外贸逆差方面这是个好消息。制成品贸易超过65%,美国制造业的回归,将有助于减少我们的依赖进口并支持出口增长。”

  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提出的建议:向经济不景气的地区转移,雇用新员工或购买新设备等行为都能够给与税金减免。这是向正确的方向迈出的一步。“他对制造业的重视关系到所有美国人,回顾过去二十年来的经济低迷和就业损失,很明显,与美国制造息息相关。我们必须把工作机会留在美国,还要拿回来更多的机会。”

  大企业开始从国外回归:英特尔正斥资数亿美元在亚利桑那州的沙漠中建设一个的电脑芯片制造中心;福特投资数十亿在美国建厂。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已经从制造业向知识产权和服务业转移。其中重要原因是美国本土的成本过高。但是近年来,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拉平了各国生产成本。因此有人说,现在是时候恢复美国制造业了。

  德国总理默克尔在刚刚结束地第五次访华过程中,除了与领导人地亲切会面以及演讲外,第一个基层活动就是参观德资企业海瑞克(广州)隧道设备有限公司。2010年默克尔访华时,陪同地八家企业有六家来自制造业,分别是大众汽车、空客、巴斯夫、西门子、亿昂和SMS集团。之前的几次访华,默克尔也频频表现出对制造业的重视。

  过去10年中,当其他国家专注于创新金融服务的时候,德国实施了大量的劳动力改革方案,例如提高退休年龄,增加劳动力灵活性。改革降低了失业率和生产成本,也创造出欧洲最有竞争力的工业。改革的效果很明显,当其他国家的基础建设、信贷和零售等产业在危机中直线下跌的时候,德国的制造业坚挺,并支撑着国家经济。即使经济下滑,但是德国恢复的速度要远远快于其他国家。虽然德国12月的工业产值下降,低于预期,但是近期的数据显示,1月份德国商业信心指数上升至了近五个月以来的最高,而去年12月份的工厂订单也增长了1.7%。

  Stihl是德国一家生产刀具的企业,公司出售的汽车刀锯几乎是全球最贵的,但这并不影响其销量。刀锯并不是非常高端的科技产品,低成本国家也可以生产,但是,86%的Stihl产品在德国生产然后出口到外国。即使在危机时刻,Stihl仍然向工人保证,2015年之前满足大家全部工时不降薪。与美国的外包策略不同,即使能够在中国或巴西进行低成本制造,Stihl选择留在德国。Stihl 董事长 Bertram Kandziora说,“美国并没有尽全力稳固本国制造业。”

  德国的中小企业是其制造业的脊梁,政府不遗余力地推动中型企业国际化发展的脚步。虽然没有智能手机或者平板电脑,但是德国的机械制造、金属加工等技术是无人能敌的。近年来,德国政府颇有远见,加大力度塑造工业竞争力,使德国成为低靡的欧洲经济的坚强后盾。德国政府预计2012年德国的经济增长率为0.7%,比2011年高0.4%。同时,德国工业方面也传出了利好消息。据统计,2011年12月的制造业用工人数约为520万人增加了约18万人,工时总量也有所增加。另外,工资总量也因部分部门工资标准的上调增长到了189亿欧元,比以往增加4.9%

  德国制造商非常重视创造竞争优势,为将来打基础。不同于其他欧洲国家,德国旨在拓展销售渠道或改善需求计划,为德国企业在未来几年的首要任务是提高生产经营效率和提高客户履约率。

  实现高效的生产运作和客户履约之间的连接不会立竿见影地见效。然而,生产制造是顾客满意或不满意的开始。因此,有效和高效的流程管理与制造业务是成功的客户关系和未来业务发展地核心。

  IDC的调查显示,运营效率和顾客满意度两个因素在德国制造占主导地位,之后才是低成本。虽然全球化带来了巨大地成本压力,但是德国仍然要把制造业留在国内。比如德国汽车产业,将继续把重点放在提高运作效率上,在未来几年内,他们不会大量向低成本国家外包。而且,他们将更专注于高端制造业,加深专业化。

  中国总理温家宝在天津调研时强调,“金融危机已经四年了,这四年给我最深的教育就是一个国家要想能应对危机,必须有发达的实体经济,而在实体经济中又必须有创新的和科技的产业作为主导。这样我们就会减少泡沫经济对财政金融的冲击,也减少国际金融市场对我们的影响。所以,今天我想讲的一句话:我们要把很大的力量放在发展我国的实体经济,特别是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上来。”

  无数印着“Made in China”的打为机和模具出口到世界各地,“中国制造”妇孺皆知。与GDP同样突飞猛进的,还有位列世界第一的中国的模具制造业产值,罗百辉认为,中国以往被称为制造大国而不是制造强国,核心问题是低劳动生产率和附加值。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约为美国的4.38%、日本的4.37%和德国的5.56%。

  温家宝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重申,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一是改造提升制造业。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重点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提高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技术工艺系统集成水平,提高产品质量、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与以往的“世界工厂”不同,中国没有从科技起家。沿海加工型小企业的纷纷破产,足以证明依靠低成本获利的时代终结了。劳动力和商务成本的升高和核心技术缺失,把中国制造业带入了瓶颈。制造业转型升级被推到了新的高度。从“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智造”被反复提起。成为真正的制造强国,中国必须经历痛苦的产业升级。

         世界银行1月17日发布最新一期《全球经济展望》报告,将今明两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测大幅下调至2.5%和3.1%,并认为全球经济已进入非常困难的阶段。在2011年6月发布的一份报告中,世行预测全球经济2012年将增长3.6%,与之相比,时隔半年后的最新预测则下调了1.1%。

  纵观全球各大经济体,欧洲的债务危机还没有解决,只能算得上暂时稳定;日本忙于震后恢复,经济增长已经不是首要考虑的事宜了;发展中国家虽然还是稳步增长,但是普遍放慢了速度。不过,在罗百辉看来,全球经济增长将在2012年年中出现上升趋势。上升步伐缓慢、障碍颇多并且可能会受到各种政治、环境因素的限制,但近期的发展趋势是较为乐观的。对美国来说,若要保持上升势头,还需经受住一段更困难时期的考验。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周文重也认为: 2012年美国经济将继续缓慢复苏,不会衰退。他认为有五个原因。首先,从2010年第四季度开始,美国消费者信贷指数一直是正值。其次,美国房价上升,这有利于银行回收房贷。第三,美国工业生产扩张。第四,美国刺激性财政政策有了新的空间,一个原因是美国国债上线,另一个原因是奥巴马政府推出4400亿的就业计划。最后,联储承诺把零利率维持到2013年,表示美国宽松货币政策会持续一段时间。

  知名经济学家,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理事长樊纲认为,2012年预计美国经济有2%的增长,因为美国自身修复能力、科技能力比较强。他认为欧洲也不会有负增长,欧元区17个国家总计的经济增长可能不会超过1%,但是仍然会是正增长。但仍然有一部分人对“美国经济复苏”迟怀疑态度,或者认为即使复苏也是非常缓慢的。怀疑主要有几点,首先是好转的数据能持续多久;其次,资金回流和投资增加要部分归因于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

  中国国际交流中心研究部副部长张永军认为,美国经济最近一段时间,因为经济指标都出现好转,所以大家比较乐观,但问题是这个态势能否持续下去。最近美国经济出现好转的主要原因与其实行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的滞后效应有关,以及近期欧洲债务危机之后造成美元升值。一方面由于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之后,广义货币增长给与美国经济提供了比较宽松的环境。美元升值之后,欧债危机的持续,导致国际资金流向往美国。回流资金对于美国资金配置和实体经济都起到了积极影响。

  欧美经济不景气,对照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增长,昭示着全球经济格局的重大变迁。从中长期来看,我们正在经历一种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这个变化就是新兴市场经济将在不远的未来,从体量上超越发达经济体,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转变。在过去100年中,发达经济所在世界中的比重一直超过80%,8:2这个格局维持了相当长的时间,一直到过去二、三十年才逐渐发生变化。现在的格局是7:3,并且正在朝向6:4迈进。在过去几年,由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下降,新兴市场经济虽然也减速,但是两者之比在缩小。所以,天平向新兴经济体倾斜的速度在加快。

  目前,来自外界最多的声音是朝鲜经济正在朝好的方向发展,未来几年朝鲜可能步入一个较快发展时期。据《福布斯》2012年1月刊报道,金正日的接班人金正恩将有望对国际贸易持更开放的态度。这点从他曾力挺埃及网络运营商Orascom为朝鲜提供手机服务便可略见一斑。该刊还预测,金正恩执政下的朝鲜同美国进行贸易接触的可能性将大于先前。中国国际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行业特邀研究员罗百辉表示,罗先经贸区由中朝两国共同开发共同管理,志在成为朝鲜先进的制造业基地,中国吉林省与朝鲜罗先市签署了《关于中朝罗先经贸区(2011—2020年)规划框架的协议》,今年4月份朝鲜罗先华商会将继续承办《中国企业家赴朝鲜罗先特区考察、暨投资洽谈会》,组织众多中国企业,按行业划分,分批到朝鲜考察投资环境,其中五金工具、模具、机床就是重点投资行业。据罗百辉绍,罗先经贸区地理环境和投资环境都十分优越:罗先工业区位于中、朝、俄三国交界、紧邻图们江入海口,交通便利;商业和工业用地每平方米不超过30美元,使用年限为50年,土地廉价;转口贸易商品实行零关税,免征财产税,税收政策优惠;进入朝鲜罗先开发区的人员实行落地签证,通关自由;工人人均月工资80美元,工价便宜;此外,吉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在罗先设有营业部,结算方便。政策法律方面,朝鲜于今年2月初修订了《外国投资企业登记法》、《外国投资企业及外国人税法》和《外国投资企业破产法》。此举旨在积极吸引外资,促进经济发展。在实践方面,从去年开始,朝鲜在中朝边境区域和中国进行市场经济合作,筹备建设罗先经贸区,同时在与韩国联合设立的开成工业区,与韩国进行市场经济试点。

  在今年2月初召开的中国吉林省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上,吉林省长王儒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2012年吉林省将积极开展对朝在交通设施、资源开发、跨境旅游等方面的合作,加快推进罗先经贸区的建设。

  根据规划,中朝罗先经贸区总面积470平方公里,以基础设施、产业园区、物流网络、旅游合作开发和建设为重点,发展原材料工业、装备工业、高新技术、轻工业、服务业、现代高效农业等六大产业。目标是建成朝鲜先进制造业基地、东北亚地区国际物流中心和区域性旅游中心。目前,珲春至朝鲜罗津港的二级公路整修项目已经启动,预计在2012年内可完成。此外,经贸区内高效农业示范区也已启动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