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著《生活者发想——革新营销新视点》摘选(续三)


   “听话听音”——话语的察知法
  

人是拙于语言表达的

  第二个视点是,掌握从人说的话语中解读其背后真实意图的方法。

  英语中的Voice一词,除了“声音”之外,还有“意见”和“愿望”、“表达”等含义。不是要求对方作出“做,还是不做”、“喜欢,还是不喜欢”之类的形式性的回答,而是希望听到发自人的内心的真实的“Voice”,希望触摸到人心深处。这是我们的想法。

  人很拙于表达自己。比如,对于“你希望抱着什么样的理想生活下去”的问题,您有回答好的自信吗?那可是个非常难的问题啊。不过,如果采取巧妙的提问方法,就可以得到满意的回答。您是不是有过这样的体验:在回答朋友、熟人的提问的过程中,会重新认识到自己“呵呵,原来自己还有这样的一面。”是的,精彩的回答源于巧妙的提问。

  怎样才能引导出连对方自己都没察觉到的价值观和幸福观?接下来要介绍的,就是获取他人的“Voice”,倾听发自内心真实想法的方法。

  

  我们过去耳熟能详的测试的诀窍

  那些用来从人们那里获得答案的问卷,其范例被用于各种途径。比如小学的考试试题,在国语和社会学科的考试中,就是所谓的“填充题”。

  ——在以下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完成全文。

  我们将这种测验的方式用在问卷调查中,探寻人们的所思所想。这叫“文章完成法”。左页就是一组了解人们对“电视”的看法的问答题。您会在括号里填上哪些词语呢?顺便说一下,一个28岁的男人的回答是这样的:电视像(厚脸皮的人)/电视的死敌是(说话毫不留情的民众)/(正确的网络信息)比电视精彩/讨厌电视的人是(性格乖僻者)/电视+PLUS(自净作用)=完美/电视—MINUS(不够自律的人)=完美……

  一个人对某个对象(物品、场所、人物)感觉到什么样的吸引力,怀着什么样的期待,这样的感觉又是来自哪里……如果单纯地询问:“你喜欢它的哪些地方?为什么”的话,或许只能得到浅表性的答案。而将类似、敌对的东西,不足或过头的因素考虑进去进行提问,也就是提供更多的视点的话,被询问者自身也会发现有更多的领悟。

Q1、电视像(      )。

Q2、电视的死敌是(           )。

Q3、(        )比电视精彩。

Q4、讨厌电视的人是(         )。

Q5、电视+         =完美。

Q6、电视—(         =完美。



  光与影

  要了解人的想法,最常用的手法就是探询对方正面的情绪。比如“你喜欢什么”、“你想得到什么”等。然而,人并不是仅仅依靠积极的情感生存的。“我讨厌那种音乐和装扮”、“对那种说法我难以恭维”……其实,消极的负面也反映了一个人的价值观。所以,我们常会询问对方,你讨厌什么?排斥什么?

  *我从不把T恤衫当作时装来穿。(20岁,女)

  *我没有土地、房子、暖炉,让它落地生根吧。(35岁,男)

  *我反对那种认为只有爱运动的少男少女更像孩子的说法。(41岁,女)

  以上这些都是在以否定性情绪为主题的调查中得到的答案。五花八门的“似乎”口吻,听来是不是让人感到有点沉闷?那些想法当中无疑有着反对、不赞成的意思在里面。当您抹去那种叫作“拒绝”的影子后,光的部分就显现出来了,那便是一个人的轮廓了。消除阴影部分的手法,我们叫它人品的“反转显影”法。这一方法也可用于了解团队、企业等团体。

  

  您的对白是什么?

  还有这样一种调查方法:出示一张连环画剧的画面,请对方设计对白。这种调查方法叫“对白气球(Dialogue balloon)调查”,用日语说就是“吹泡法”。问卷上的画面里有空白的泡泡,让答卷者填写。

  比如我们曾进行过一个对瓶装茶的调查,让被调查者设计一组人和瓶装茶的对话。调查结果出来后,我们发现一个倾向,女性答卷者设计的会话很有趣。比如,“我今天出了很多差错啊”(16岁,女)、“今天累死我了”(35岁,女)等。也就是把瓶装茶当作了发牢骚的对象。

  我们发觉,人有企求倾听者的欲望。放在桌子上的瓶装茶,不仅可以用来解渴,还可把它当作倾听女人的诉苦和发牢骚的对象。画面中的泡泡里所写的对白,反映了人潜在的对商品作用的另一种期待。

*“我今天出了很多差错啊”(16岁,女)

*“今天的活儿啊,那个烦!”(22岁,女)

*“今天累死我了!”(35岁,女)

*“在单位里又遇到了烦心事!”(45岁 ,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