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访南源玉带河


踏访南源玉带河

 

税晓洁

 

  
  我们赶到宁强县城已近天黑。虽然有十堰市委宣传部的王部长带队,漂流队在宁强没有取得当地官方更多的支持,大约因为时间正值周末。一切都得靠自己,次日清晨,大队人们乘汽车沿玉带河向西赶往玉带河源头。
  离宁强县城沿川陕公路南行20余公里到黄家岭叉路口,再上乡间土路西北行,玉带河就在公路边随行。再往上,玉带河又一分为三,有三个源头:从南向北依次为回水河、马家河、赵家河。其中,赵家河最长。
  正是暴雨过后,乡间公路塌方实在太厉害,车子走走停停,没走多远就无法动弹。折腾了好久,最后,我们只好决定在赵家河与马家河的汇合处树立纪念碑,然后再派小分队探源。
  这里属于大巴山山脉西端北坡山翼地带,山体不算高大,近似丘陵地貌,两源流在此汇合,水量增加,向偏东方向流去。从此往上,两条小河各叫各的名,从这里开始始叫玉带河。
  一打听,河口的小村子就叫汉源村,当然是因为当地人认为汉江从这里发源而得名。——这已经是我们两天内见到的第三个以汉源为名的地方:昨天到的石牛洞下的那个村子,叫汉源村;宁强县城现在也叫汉源镇,我上次来的时候还叫城关镇。宁强县城古名羊鹿坪,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以后,先后为宁羌卫、州、县的治所,1942年改宁羌县为宁强县,县城解放前叫玉带镇。
  我们找到了河源所在村的马中村长,在他的协助下,一干人马在玉带河边的汉源村大约忙了一个多小时,在两河交汇处的一个山坡上把纪念碑竖立起来,按传统礼节放了鞭炮烧了香,向山河表达我们的敬畏和感恩,祈祷漂流活动平安顺利。
  再往前,车子不能走了,大队人马返回县城坐开漂准备,村长马中、中科院成都地理所客座研究员杨勇和我等几位记者继续前进。走过塌方区,沿乡间土路西北行10余里到一个叫朱家河的地方,就再没有像样的路了。马中村长也不能肯定在怎么走,便在这个小村庄又找了一个向导。
  从图上看,这里已接近大巴山汉江水系与嘉陵江水系的分水岭,山势突起。
  队伍开始沿河边乱石蹦跳前进。行不远即见一瀑布飞流而下拦住去路,苍松翠竹红枫碧草倒映瀑下巨缸般的水潭,景色极美,忙兴冲冲拍照,拍完了却直叫苦。怎么前行?瀑布高10多米两边石头光溜溜的,极难爬上去。只好绕山。丛林中猴子似地穿行跳跃了近一个小时终于翻越了瀑布……前行,仍是绝好景色,但天慢慢黑了下来,不敢多停,也顾不上拍不派什么鸟照片了。
  路越来越难走,摔了好几跤后,杨勇大叫难度不亚于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这刚来,就是下马威。又遇三瀑,皆极壮美,越壮美于我们也越难行,爬第3个瀑布时纯粹是攀崖,山体几乎是90度,抠住石缝,一步一步往上挪。迂回攀上陡崖,山势又开阔起来,景色诱人。玉带河源区的自然风光,堪称我们整个汉江漂流过程中,最美的一段,雄险奇幽具备。
  几个小时后,山谷中出现了农舍青烟,这里就是离汉江源头最近的一个自然村,叫赖家坝。在村民的指引下,又走了一个多小时, 黄昏时分,我们终于到达水池垭的一个小瀑布下。只能走到这里了,再找这个瀑布的源头,时间上是不允许了,后来杨勇在地图上查到瀑布上的山梁叫黑洞梁子,从这里再跨几步,就可进入四川省的嘉陵江水系。也就是宁强县的有关资料上记载说这汉江源头——金家坪乡西北隅曹家林以北一带。几年前徒步汉江时,我也曾到过这里,因为季节不同,这次走得我是迷迷糊糊,直到看到这个村子,我才又找回了记忆。
  杨勇用GPS测得汉江南源这个瀑布的地理坐标为:东径106°05′59″,北纬32°14′,海拔1680米。(在1∶10万地形图量得的地理坐标为:东径106°08′,北纬32°41′海拔1630米)。
  急急返回。饿得头晕,浑身轻飘飘的。返回到来时我们停车的位置,几位留守的哥们大叫早都快疯掉了。再回到县城,已经是半夜时分。
  原来的计划里王方辰教授是要到玉带河源头考察定位,但过塌方区他推车时被车轮带起的石头打伤了膝盖,当时就肿起来,为此只得作罢。后来,我们聊起源头的情况,王方辰教授说:昨天秦岭石牛洞下的村子叫汉源村,今天大巴山玉带河边的村子也叫汉源村,一个在秦岭,另一个在大巴山,南北两个水源区的环境及地貌类型也比较近似。在两个汉源村里他仔细观察了人种的特点。昨天秦岭汉源村的小姑娘浓眉大眼,头发乌黑发亮,纯朴无华,既有灵气又乐于帮助别人。今天的大巴山汉源村又见到80多岁唐氏老翁身背大捆木柴,腿不抖,腰不弯,满面笑容,健康向上,这不正是汉族的特点吗!由于一度只注意少数民族的特点,忽略了原生汉族到底是什么样儿,没想到在汉江源头找到了原生汉族的模式种,他们的形象和品格在心中定了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