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教”
贺德全
我曾两次任教。第一次是在三十年多前,我在山乡当民办教师;第二次则是在十多年前,我在医院卫校任班主任,兼教中药学专业的课程。两度“教书育人”,自己收益亦匪浅,但尤以在乡村教书的日子让我没齿难忘。
记得当时我还在光泽县一个叫“增坊”的乡村接受“再教育”。经贫下中农和“完小”负责人何中军老师的力荐,我到库前和洋原当“走教”民师。所谓“走教”民师,与现今的“走读生”相仿,所不同的是“走读生”系学生“走读”,而“走教民师”则是老师“走教”:我虽住库前,在库前教课,但隔日就要走上五、六里的崎岖山路到洋原“走教”。……长期以往都是如此,且风雨无阻。
库前和洋原都是增坊的自然村,库前有六、七户人家,学生11人;洋原有四户人家,学生6人。虽然这两个自然村的学生加起来不足20人,但由于这些学生分属不同的年段(一年级到四年级),且语文和算术等课程均由我一个人承担,加之崐前当时没有通电,晚上只能凭借一盏昏暗的煤油灯来备课和为学生批改作业。因此,教学任务并不轻松,生活环境更是艰难。幸好,我的库前房东陈定安一家人对我非常友好和关心,每每遇到困难,他们都能尽量为我提供帮助,那些学生也很可爱,课余时间常在我宿舍外面的空地上做游戏,加上库前的老乡们常常到我房间与我“拉呱”,使我的业余生活仍显得“丰富多彩”而不至于感到寂寞孤独。让我感动是我的这些学生和他(她)们的家长一样,十分关心我的生活,见到我没有菜吃,会叫他(她)们的父母亲送菜给我。记得有一次一位家长送了一个尚未成熟的南瓜给我,并说,本来要过几天等南瓜长大一点再送来的,但是她的女儿说,如果不送菜给老师,她就不来上课,于是,只好将这个还未成熟的南瓜提前给我送来了。
因为我是“走教”,库前学生中的几名男孩子见我常常“风里来雨里去”的一个人到洋原讲课,怕我孤单,便主动陪我“走读”--陪我去洋原上课。后来,那些学生们做通了各自家长的工作,干脆集体陪我到洋原“走读”。这对我来说,去洋原的五、六里山路再也不用一个人独行了,确实少了些寂寞。而家长们也很高兴,说他们的孩子自我任教尤其是跟我“走读”以来,变得爱读书,而且学习也有很大进步。农村的孩子从小就懂得为父母分担家务活,我的这些可爱的学生在长期陪我“走教”和“走读”的同时,仍不忘做事:男生们带柴刀,女生们带竹筐,每次从洋原回来时都捎点“柴火”和割些“猪菜”。而我也把割猪菜当成一件趣事,一路上帮助她们一块儿割猪菜。而且从中也让我增长了不少知识--像马齿苋、鱼腥草和盐肤木嫩芽等等都是极好的“绿色猪菜”。
时隔三十多年,自己虽早已不再从教了,但我在山乡担任“走教”民师那段经历却让我刻骨铭心,永不忘怀。不知我的这些学生现在怎样了?我深深为他(她)们祝福!
“走教”
comment
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