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哲学观


   中秋、国庆、十八大,对于国人,是一个节日派对、好事连连的幸福月。

  中央电视台紧贴时事和民生,在新闻频道推出了“幸福是什么”,这个以民生为话题,能够反应国强民富、歌舞平升的美好时代的连播小栏目。从国庆这前两天来看,这个栏目是最温馨、最直观、最真实,也是最能体现民富国强的节目。

  对于我们这一代人,针对幸福而言,我们是从小唱着“幸福在哪里呀、幸福在哪里呀?”长大的一代人。除了歌词本身的教育意义是告诉我们幸福是什么、在哪里之外,唱着这首歌本身也具有幸福感,因为中国已经在改革开放中逐步走向繁荣富强。

  三十年过去了,央视在今天这个节目,让我们再次以不同的年龄去领会幸福是什么?她在哪里?今天的你我是否已经找到幸福?你是否已经在幸福中或者在幸福中已经很久了呢?亦或者是,你还没有找到幸福呢?

  幸福在哪里?幸福主要来自对过往及现实中纵、横向的比较,在这种两种比较中,你能够从一种普遍性的观念中,找到你的“幸福”;在这种比较当中,有一定的、不超越普遍性太远的那么一滴滴特殊性,或者说几乎于不能够发现而又能够感觉得到的那么一点满足,也包含你没有主观感觉的那种感觉。幸福就静静的流淌在你的主观意志当中,且能够得到满足和自由而又不造作。

  幸福来的路径。在我们小时候唱的“幸福歌”当中,告诉我们的答案是“幸福在劳动里”。的确,要得到幸福必须付出劳动。你的这种付出和你想要的彼此之间都有付出,或者说你是直接的、部分的或者全部的付出。这个付出本身,是你在付出的行动之前,已经部分或者全部的确定的是你想要的有益或者幸福。在你付出的途中,相互之间都有付出,彼此之间的付出都是那么顺理成章,都是有全部或者部分的相互约束和限制,而这种相互约束和限制本身又是你付出劳动的动因和需要。由于付出之前,已经确定了“幸福”的前提,在付出的过程中,你的幸福就是由付出之前的“确定”来主导的。至于你付出的过程中能够达到“幸福”的要求,完全取决于你个人的主观愿望和情感体验。

  幸福的性质。幸福有两个重要的特性就是普遍性和特殊性(前面简单提到过):普遍性是幸福的基础,也可以说是绿地;特殊性不见的是幸福的唯一表现,但是是幸福构成的重要因素之一,特殊性就像是绿地里的一朵花一样,有了更好,没有可能也很好、也不差。普遍性来自于自我意识中的那种普世的通用性和即时性,而且仅仅是一种普遍性。为什么说“仅仅是一种普遍性”呢?因为,在承认普遍性中的那么一种兴许有特殊性的个人情感中,还必须是去掉那仅仅有的一点特殊性的感觉的。也就是在你的满足中,不应该有特殊性的成分,而就是自我意志中普遍性的感受。抽象出来看,在主观意志当中不带有“选择性”的成分,而是自有、自主的感受。从路径上来看,你几乎完全是在“自由自在”的实现你的主观意志或者无意识的“倘佯”在自己的劳动(或付出)中。

  幸福特征。主观性和客观性。幸福的主观性来自人的意识,而且这种意识平常是无拘无束的那种主观意识,这就是幸福的主观性。它的形而上是:自我感受。幸福的客观性是不存在的,因为它是一种感受。如果非要说它的客观性也只能是“人”的客观表现,这和主观性一样,都是依赖于“人”的客观实在性。在这里还有“选择”的问题,选择是完全作为主观意识的“自由性”而存在的,也就是说这个“选择”没有脱离普遍性,它只是主观意志中习惯性的动作、或者说最起码的动作。

  在美国人杜撰的《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一书结尾部分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梗概:一个马夫赶车马车急速行驰,突然一个路人招手搭车,这个马夫使劲勒停了马,等路人上了他的马车。路人上车后就试着跟马夫聊了起来,路人问马夫这么匆忙赶路有什么急事?马夫说,没有急事,好像不苟言笑的并专心的赶车马车;后来路人又问起了《圣经》,马夫突然叹气了:抱怨说自己读《圣经》已经很多年了,怎么总是找不到书中说的那种感觉?路人结接过来说,你能在疾驰中,停下马车搭载我,不就是早已融入到《圣经》里面去了吗?后来得知,该路人就是《圣经》里的一个神。

  这个《圣经》里的神,也许就是我们的幸福吧?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