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绕计算,助我们步入智能时代


    朋友们都说我是个科技达人,其实我的科学梦始于童年,始于《小灵通漫游未来》,那是我用仅有的零花钱买的一本科幻书。现在看来,这本书更像科普书,因为这么多年过去了,书中的很多设想都变成了现实,比如物物相连。

    那个时候没有具体的概念,但作者所描绘的未来生活是那么奇妙。比如看病,根本不用去医院,在家里,通过网络就看了;你晚饭想吃什么,想查看一下冰箱里还有什么,还需要采购什么,你都可以摇控指挥,你甚至可以指令你的电饭煲把饭做好,你一进家门就可以享用。

    要实现这一切只能靠网络,而网络的核心则是芯片和传感器,只有它们,才能让我们身边的第一台设备都变得智能起来,实现人机互动。现在,我们对智能机器已经不再陌生,连电视机厂商都在打智能电视牌,但我必须实事求是地说,目前,所有的智能设备尚处在咿呀学语阶段,从婴儿到成人,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为什么呢?因为目前的计算速度达不到高智能的要求。

    所以,不断提高电脑的计算速度是世界各大芯片厂商的使命。刚开始,电脑采用的是同构计算系统,80年代中期,异构计算系统横空出世,它能协调地使用性能、结构各异的机器以满足不同的计算需求,并使代码(或代码段)能以获取最大总体性能方式来执行。

    对于普通用户来说,这些技术名词太深奥,我们只需要知道,与同构计算相比,异构计算的高性能计算能力更强、可扩展性更好、计算资源利用率更高、发展潜力更大、更经济实用就可以了。但异构计算不止是种技术,更有看得见摸得着的大用处,“环绕计算(surround computing)”概念的提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今年8月底,在硅谷召开的半导体领域权威大会Hot Chips 上,AMD资深高管、首席技术官马克·佩珀马斯特描绘了 “环绕计算”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环绕在我们周围的设备都将拥有内置的微处理器,通过无障碍的人机交互,营造一个智能、安全、便捷的生活环境。

    一说“环绕计算”,我们可能都会觉得不太好理解,但大家对“环绕立体声音响”应该不会陌生吧?按我的理解,“环绕计算”就是把“声音”替换成“芯片”和“传感器”,在不远的未来,我们身边将被高性能的芯片和传感器所环绕,换句话说就是,网络与物理现实世界相连,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都可以现实“对话”,我们的生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智能,而且这种智能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

    当然,这只是一种展望,要让“环绕计算”变成现实,还有许许多多的开发工作要做,因为要实现各种设备与人的自然交互,工程师们就必须开发出比目前的性能高出许多倍的芯片和传感器,只有如此,我们周围的设备才能实时解读我们的语音、手势和面部表情。毫无疑问,这将产生海量的实时数据,而且需要对这些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和处理,这对计算资源和计算能力是一个巨大挑战。

    “环绕计算”已经为我们展示出一个美好的未来,也为芯片厂商开拓出一个巨大的,似乎是无穷无尽的市场,谁抢得“环绕计算”的先机,谁就占领了这一领域的制高点。在这方面,AMD的表现令人耳目一新。AMD不仅基于理念和技术上的优势,正在以异构计算为核心,应用体验为关键点,构建一个全新的产业生态系统,也在力推“环绕计算”概念。

    我们能看到的是,“环绕计算”时代已经向我们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