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是中国道路的核心


中国道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共产党领导+八个两

    1992年的决定性转折,给改革开放后持续14年的计划和市场的争论画上一个句号。党的十四大郑重宣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此——

  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1997年,党的十五大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明确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实现了所有制理论的重大创新;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做出《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标志着中国进入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为核心内容的制度创新时期……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诞生20年了,这是改变中国历史命运的抉择。1991年,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时曾这样说:“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可能兼容,社会主义不可能搞市场经济,要搞市场经济就必须实行资本主义,实行私有化。” 这20年,全国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价格放开,市场体系茁壮发育,走向统一开放,资本、技术、劳动力、土地等要素的市场化进程加快;国企改革攻坚克难,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渐次突围,财税、金融、外贸、农村、投资、社会保障、资源价格、垄断行业等领域的改革步步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范围不断扩大。......

  这20年,我们从短缺走向充裕,从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向追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中国20年来所发生的一切,是任何计划都计划不出来的。”有人用这样的修辞,来评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中国大地上创造的奇迹。

   两个不等式: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

   两个着眼点:着眼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以“三个有利于”检验改革成效,是中国20年市场经济改革最重要的立足点。

   “两个毫不动摇”。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力,释放出市场主体的无穷能量。

   两手抓:市场配置资源和政府宏观调调控

   两个积极性。以财税体制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为重点,调整中央地方关系,不断提高中央的宏观调控能力,不断增强地方发展的积极性。

   用好“两个市场”。

   构筑两个保障体系。构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规范和法律体系,构筑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网络,提升国民安全感和幸福感,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

  防止两种倾向。坚决排除“左”和右的干扰,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弦易帜的邪路。

 
 
 

 晚年的列宁“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他提出的“新经济政策”,就主张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  

反思苏联模式的弊端,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从1956年毛泽东同志的《论十大关系》中就已初现端倪。

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是新时期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创新,是中国共产党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创造性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