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语出《北齐书·元景安传》。情愿作为宝玉而碎裂,不情愿甘当瓦片而幸存。碎是一种破坏,完整的体不复存在,全是一种保全,完整的体依旧如故。当体的存在是保持完整的体还是碎裂的体的时候,毋庸置疑,必须保持完整的体。如果要保持完整的体,体的质地将发生改变,由玉变为瓦,若要不改变体的玉质,体将碎裂,在这种情况下只能择玉而弃瓦,碎裂在所不惜。
体可保全与不可保全,体的质地可为玉或为瓦,自然最佳的选择为质地为玉,并且体的完整也照旧;最差的情况当是质地为瓦,并且四分五裂;为中的情况有二:质地为玉,可是四分五裂;质地为瓦,体的完整度得到保证。如果只要维护体的完整度,那就可不管质地是玉还是瓦,如果只要维护质地的珍贵性,那就只能保持玉质,不管体的完整与否。
古代忠臣当国破之时,为了保持气节,宁可显忠而殒身,就是宁为玉碎的灿烂史例。国破之时,自然也有很多弃忠而选保身的史实,那就是瓦全之史例。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古代国破之时,一些弃忠而选保身的人常用这一句谚语作为一种择行的根据。当然这句谚语大量显示的还是能人能屈能伸的择行根据。
从维护生命的角度来看,生命的延绵是第一位的,个体如果失去了生命也就失去了一切,至于失去生命时的所有家庭价值、集体价值、社会价值、民族价值、国家价值,对于失去生命的个体来讲全部是空,是虚无,是不存在。对于个体来讲,价值只有在个体的生命能够为继的情况下,方才存在,方才有意义。
瓦全就是物品的存在,全瓦可用,做屋顶遮风挡雨,若能用上几百年,此瓦当为古董,具有了收藏价值。作为全瓦,过了几千年,可是身价万倍,在博物馆中傲居一席,众人瞻视。瓦全后的价值其实是不可估量的。存在的后续价值从来就是不能估量的,因为存在在延绵的过程中会和其他许多存在发生各种奇妙的作用,这些作用是人们无法预估的。存在的价值具有不可预估性是存在的一种特性,能够保持存在的持续,就能够产生现在人们无法预料的价值。
玉碎后的存在当然也是一种存在,它不同于玉全时的存在,是一种新的存在,如果这一存在能够得到持续,自然也同样会具有无法预料的价值。明末有许多忠臣,在国破时选择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他们的生命结束了,他们的故事成为一种新的存在,当清廷巩固后为了宣扬对朝廷的忠贞,将这些故事继续让其存在,甚至还扩大存在的影响,这些故事所形成的新的存在不断产生新的价值,这是生命结束者所万万没有想到的。如果他们的故事被封杀,也就是这些故事的新存在得不到延续,或者说没有形成新的存在,也就没有任何新的价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