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伴你行——荐读《文化苦旅》
旅游是为了回归大自然,放飞思想,这本是件非常幸福的事,但有一位独特的旅人却是带了一路辛酸,用一支笔记录着形形色色的事物。
“道士塔”,20世纪的西天里一个古老的民族在滴血……目光呆滞的王道士将我国最灿烂的佛学文化“恭敬”的转让给了外国人!值得欣慰的是21世纪敦煌学的研究者正在刻苦的钻研,他们在用实际行动向世人证明:敦煌学在中国!“都江堰”伫立着李冰,他的治水韬略造福了百姓……都江堰在向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的同时也灌溉了中华民族,时至今日李冰仍用自己的灵魂守护着这条造福万代的运河!“江南小镇”里描绘了淡然、与世无争的处世哲学;古朴原生态的环境造就的淳朴,灵魂毫无雕饰的人们……天一阁为了能永留于世经受了各种书香的考验和劫难,西湖水亭里走出个才貌双全的苏小小……就这样点滴的记录着,《文化苦旅》,一部凭借山水文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的书问世了。
走进书中的情境与思考,我们不禁严肃起来。像一群被流放的孩子,流放到一块不甚熟悉的土地,逼使我们不得不因那历史和文化的推引,走向前去。终于我们眼前出现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旧壮观,实像,壁画依然不言,我们静静看着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变化,如同它们静静地看着敦煌千年的变迁。千年前的第一刀划下,开启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壮丽。它曾遭遇浩劫:王道士手中一串钥匙把守了千年的敦煌,却任其流落在外人手里,而中华子孙却也将之弃而不顾,那一马车,一马车的文物输往外国。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充满意义的洞窟,为何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它并非外表炫丽,而是它只是一种仪式,一种人性的,及它深层的蕴藏。我们在这儿看到,美,也有宗教的天地,以及它是中国千年的标本,一样美的标本,纵使它曾经残缺,被人无情的,任意的转换。
“浅渚波光云彩,小桥流水江村”这副楹联道尽了江南小镇的魅力。江南小镇它不是经由大自然雕琢出的自然山水,而是属于华夏古老文化的人文山水。我们不曾到过此处,但书中的江南小镇却给予我们一种,回到家中那般自在,难怪历年来,许多文人遇到了政治不清明或人生不得志时,便会到此隐居起来,但在荒山结庐有着生活上的麻烦,“大隐隐于市”便成了文人来江南隐居的最好推力。其实我们对「隐」有着正反两面的看法,好的一面其一就是当中国文化受到某些因素例如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中原地区而开始凋零时,文人或学者们就会带着他们的知识修养到此处隐居起来,藉以免于战争或政治的迫害;其二生老病死与官场浮沉是文人们的失意时刻,做什么事都不顺心,此时最好的方式就是让自己的身心获得纾解,找个地方隐居,等休息够了又是一段新旅程的开始。坏处是有人会把隐居当作沽名钓誉的工具,假隐以求得一官半职,这些举动让中国特有的隐的文化开始产生变质,隐士生前的孤傲和死后的名声全然黯暗。尽管如此,我们对隐还是保有着正面看法,因为古代中国给文人发展的空间实在大狭隘了,逼得他们除了隐或许只有一死,与其这样让自己的雄心壮志陨落,我们会选择沉潜,待有朝一日能东山再起。
余秋雨曾说他常伫立前人伫立过之处,观察自然与人文环境中去思考前人的情感;在柳侯祠前,由一尊石像追想柳宗元的一生,从他的文采想至他的被贬,既遭贬谪,而永柳二州又是荒远之地,因此他自放于山林水泽之间,将其困厄感伤的心境,完全寄托在游赏山水之间与文章创作之中,使中国文学史上拥有了《永州八记》这样出色的山水文学,这样的一代士人的气节与傲气让后世学者不得不去尊敬他的文化意识及人格,带着崇敬和疑问来瞻仰这位大文豪。
合上书卷,我们不由自主地走向窗前,流动的车潮及人潮正自我宣示另一种文化,这里是高雄,而深埋千年文化的故土呢也许咱们应该背起满满对中国文化的疑虑,亲自去辽阔的土地,让我们读过书后,沉重而苦苦的步伐,也走在上面。
中华民族古老悠久的历史文化早已在现代人品味现代各种文化和异域风韵,饱览湖光山色的同时,蒙上了一层面纱。余秋雨,一个有良知的作家,一个热爱并想保留历史文化的作家,背着沉重的行囊,肩负着历史的使命上路了。
作者以坚实的文化功底,把对文化的感悟和热爱,用激昂而沉重的文字记录着一路游来的艰辛。字里行间透出的是无奈、是苦闷、是叹息,感情是多重而复杂的,但更多的是种责任!作者似乎在祈求我们去注意,去珍惜祖辈们创造的财富。但真正能体味理解这些的又能有多少人呢?茫然的生活中有些迷失自我,最后也只能是心中苦闷的倾诉而已。书中记录的有代表性的景点都有着它独到的历史背景和意义,是不同时期历史的见证,而这正是作者独具匠心的所在。就这样我们跟着作者的踪迹一路前行,时而清新、时而沉郁的文字中折射着作者的心情。
通过作者的妙笔描绘,这些景致似乎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活生生的展现在读者眼前,这也正是作者的创作目的所在。读者若能感悟到苦旅中的文化,这位苦行的旅人也就感到莫大的欣慰了。
告别了昨日的泪水与欢笑,这位旅人又背着行囊上路了……但这次他不是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