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杭州去东阳横店影视城活动,一路上看到当地的营销广告便想到苏杭自古繁华的说法,虽然路上所见都是偏远之处,未见得如珠三角那般繁华竞逐、流光溢彩,但我依旧秉信此处也是中国最富足的地区之一。
我曾想,传统的手工业是怎么一步步走到当前的后工业时代。为什么这里的手工业曾经支撑起此地的繁荣,到如今后工业时代依旧锐气不减呢?记得有人说是民气,是千百年积淀下来的文化,有了这个基础便无往不利吧。
后来在阿里巴巴做入职培训,看到销售的成功案例。如何将一家个体经营的作坊发展成为强大的出口商;一位二十几岁的年轻人看到孔明灯便决定从事孔明灯的生产到发展成功。又想到家乡梳绒行业一时风行,家家户户购置梳绒机参与到这个行业里来,我才懂得其实风气来了,有资本做基础,找对路发展起来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先机很重要。
风气很重要,西方列强用枪炮打开中国国门,先进的制造业也涌进来,对一直从事手工作坊的小工业生产者必定是很大的打击,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人们及时适应产业界的变化,迎接变革迎头赶上,在经济大潮中总会有机会。
企业可以破产消失,行业也会走入历史。家乡那里一遇到羊绒行情不好,梳绒业便陷入停摆,人们不会做赔本的生意。但是企业家精神会常在,也会世世代代相传下去,会更加成熟。这里有众多80后火热的创业者,不畏惧市场的沉浮,勇于开创,便是因势而起吧。
不过,有时先进变后进,98年开始的减员增效、淘汰落后生产力的国企改革,CCTV新闻联播播放上海压锭多少多少时,竟然放出淘汰1839年的机器,心中震撼。如今这里的手工作坊也很多,初具规模的看做小微企业,在当今的经济趋势下会承担更多的市场风险吧,行业的展布也会改变一个地方的经济重心。
千百年来,在国家控制的盐铁生产之外,江南依靠丝绸、茶叶、陶瓷等产业就维系繁荣。找到投资的契机,不仅仅是找到成长的机会,还在于对于产品的改进和对自主产品持之以恒的创造力。如何发掘一款产品的潜力并开发出适应市场的高品质产品,也是基于一地一隅的传统吧。
创业蔚为风气,如今看起来不仅仅得益于民气、商业的气氛,也得益于跟外界的交流、资讯的有效获得。改革开放之后,台商借助原家乡的人脉,回家乡投资设厂,使得这里跟广东得此风气之先,占据先机便使得经济活力再次激发出来。为什么同样是跟外界进行资讯的沟通,有的可以落地有的则毫无斩获呢?所以内在的因素也至关重要吧。
这里,未见有多少甚具规模、有品牌的企业,纺织助剂、光缆等比较集中的地方,便言什么什么基地,或许这也是传统带来的发展格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