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镕基总理为什么爱看港报和央视的《焦点访谈》?
精细管理工程创始人刘先明
2011年9月16日
9月16日,在新华网上看到《朱镕基爱看港报:内地报纸找不到骂我的文章》一文,文中写道:
2001年12月,朱镕基在与新华社各部门座谈时说,“最近,审计署审计了1,290个企业,严重造假账的占68%。这个消息一公布,马上就被全世界媒体采用。香港报纸大肆宣传,说我们腐败”。他话锋一转说,“我不知道你们新华社发了这个消息没有,我估计你们可能有顾虑。其实,你们根本不用顾虑,因为香港报纸会把消息传到内地来,传得很广。”
央视的《焦点访谈》,是朱镕基提及最多的电视新闻栏目。他1998年10月专门赴央视与《焦点访谈》节目组座谈,自称“开播以来,我不敢说是最热情的观众,至少也是很热情的观众”。“很多部长原来不看这个节目,但是他们来参加我召开的会议时,怕我问昨天看了《焦点访谈》没有,所以他们在开会的头天晚上一定会看”。他并称这档节目是“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
不难看出,朱镕基总理是爱看港报和央视的《焦点访谈》的。
朱镕基总理为什么爱看港报和央视的《焦点访谈》呢?
香港《成报》和央视《焦点访谈》曾发表过的、与精细管理工程创始人刘先明有关的两则报道,或许能有助于人们理解其中的原因。
附:
1、香港《成报》:阅兵画面现东芝广告 教授狂轰央视离谱
一幅已经悬挂在北京巿东长安街北京饭店门外多年的日本电器品牌大型户外广告牌,竟然成为内地仇日「愤青」的一条刺。一名大学教授指在「十‧一」国庆阅兵过程中,当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轿车上沿长安街检阅部队时,「东芝」的广告牌竟然出现在电视直播画面达六秒之久。在网民大肆批评後,北京市近日发出通知,禁止在电视和互网联上播放有关片段时,再出现「东芝」广告牌的画面。
本报中国组报道
日本共同社引述中国媒体相关人士报道,近日不断有内地网民,批评直播60 周年国庆大阅兵的中央电视台,称阅兵式中出现日本企业的广告牌「让人生气」。
北京市委宣传部近日已发出通知,意在防止批评进一步扩大,并禁止北京传媒就该画面作报道。引发争论的画面,是胡锦涛在长安街乘车检阅部队时,挂在北京饭店墙上的东芝广告牌出现在背景中,而且十分显眼。
京通知删去该画面
据悉,该通知於本月中旬发出。经剪辑後在巿面发售的国庆庆典DVD等,也已删除了该部分,但现时在网上仍能看到直播时的视频。在境外的Youtube网站所见,台湾的中天新闻在当天的直播片段,仍可清楚看到东芝广告牌。共同社引述东芝中国法人表示,「不知道有关广告牌遭到批评的事情。」
本报记者在互联网上搜查发现,最先就当日央视直播片段作出投诉的,是自称为「精细管理工程创始人」的湖北武汉工程大学客座教授刘先明。他谓自己在10 月1 日在电视前观看阅兵式後,就撰写、发表了《国庆阅兵电视直播惊现日本企业广告牌》一文,翌日又发邮件给国务院新闻办、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中央电视台、人民网,希望有关部门妥善处理。他谓在10 月4 日再在网上看大阅兵的「视频回放」时,当日电视直播中出现的「TOSHIBA东芝」广告牌已经做了技术处理,再没有出现了。
刘先明批评说:「不应在此次庄严、盛大阅兵的电视直播的画面中,出现醒目的商业广告牌,更不应该出现日本企业的醒目的商业广告牌。」他认为央视台长、主管此次电视直播的领导和具体工作人员、北京市政府相关部门以及北京饭店,都应接受严肃处理。
要求处分央视台长
北京巿政府在2006 年底曾宣布,在长安街从国门到复兴门的路段,道路两侧禁设广告牌。不过,北京饭店门外的「东芝」广告牌,事实上是面朝王府井大街,并非正面朝向东长安街。有网民在网上留言说:「为甚麽不把东芝广告盖上呀!!又给小日本涨脸了!」不过,也有人说:「不用那麽敏感吧!」
2、[焦点访谈]"脊梁"奖戳了谁的脊梁(20110816)
中国网络电视台(焦点访谈):这段时间, "共和国脊梁"和"中华脊梁"的评奖活动闹得沸沸扬扬,质疑不断。先是被公众戳了脊梁骨,后是被民政部点了名。8月15号,民政部对"共和国脊梁"人物评选活动主办单位作出行政处罚,并将"中华脊梁奖"的承办单位涉嫌违法的有关情况通报给工商和公安部门依法处理。那么,这件事到底是怎么酝酿出来的呢?记者展开了调查。
两个同为"脊梁"的评选
今年7月10号,一个名为"共和国脊梁"的人物颁奖活动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举行,有50多人获得十大功勋人物奖、十大杰出艺术成就奖等奖项。这个评奖活动因为名头大、获奖者中名人多而备受大众关注。看到颁奖的消息,一位叫刘先明的人对这个活动产生了不小的疑问,今年3月和5月,从事企业咨询、培训工作的刘先明曾经两次通过邮件收到邀请函,邀请他参加一项名为"中华脊梁"的人物颁奖活动,并要求交纳9800元的费用。
事先没有经过任何推选,也没有看到评选程序介绍,只要交钱,就能成为"中华脊梁",刘先明觉得这事太不靠谱,所以对邀请函没有理会。可是,看到"共和国脊梁"的颁奖之后,他发现虽然一个叫"共和国脊梁",一个叫"中华脊梁",名称虽略有区别,活动内容却有很多共同点。
出于对评奖活动的怀疑,刘先明在网上公布了这份邀请函。由此引发了更多人的疑问和不满。面对公众的关注和非议,有"共和国脊梁"的获奖者出面澄清表示不存在花钱买奖的事情。那么,这两个"脊梁"究竟是不是一回事,评奖到底具不具备权威性?一时间,围绕两个评选活动,各方争论不休。
两个评奖都明显违反国家规定
据调查,"中华脊梁"最初并非是人物推选,而是由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中国经济报刊协会联合运作的文献丛书编辑活动。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人才专业委员会和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社会新闻工作部也参与主办这一活动。后来,丛书没有编成,活动的承办企业北京国发中科信息技术研究院擅自把它改成了"中华脊梁"人物评奖活动,并且将几个社团的公章移花接木,伪造了邀请函广为散发,甚至还向参评人员收取高额费用。大概由于上当者不多,所谓的"中华脊梁"人物评选活动最后不了了之。
而没有向获奖人收费的"共和国脊梁"奖是不是属于正规合法的人物评选活动呢?"共和国脊梁"评选活动开始于今年4月,主办单位是中国经济报刊协会和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但真正操作这次评奖活动的却是一个名为华人名家(北京)国际文化传媒中心的企业。在公开的信息渠道中,记者没有查到"共和国脊梁"人物评选的条件、程序和过程,没有看到评选委员会的组成情况,也没有看到候选人的公示情况。另外,为了规范评比达标表彰活动,2009年,国家有关部门公布了经过审批可以举办的500多个评奖项目的目录。无论是"中华脊梁"还是"共和国脊梁",都不在这个目录之中。
为何要主办这样的人物评选活动
两个评奖都明显违反国家规定,作为正规的社会团体,为什么还要主办这样的人物评选活动呢?中国经济报刊协会等单位在这些违规评奖活动当中,又是如何行使主办者职能的呢?"实际上也就是挂个名",主办者之一的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的有关人员这样告诉记者。由于很多社团组织在经费方面比较紧张,因此这些名也不是白挂的。中国经济报刊协会在"共和国脊梁"评选活动中收取了承办单位5万元。作为支持此次活动的回报,在"中华脊梁纪实文学丛书"的编辑活动中,中国经济报刊协会收取了2万元管理费。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收取了8000元审稿费。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收取了1万元管理费。
社团收取的挂名费还只是个小头,这些活动最终都由一些企业具体承办,大部分利润会落入承办者的腰包。主办者只挂名不监管,这种做法的后果就是让"共和国脊梁"、"中华脊梁"之类的人物评选活动,变成了一种商业行为,失去了评奖的严肃性和公信力。
日前,民政部对中国经济报刊协会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开展"共和国脊梁"时代功勋人物评比表彰活动的违法行为作出停止活动3个月,没收违法所得5万元的行政处罚。对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发出了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将于近日履行听证等法律程序后作出处理。对挂名参与这两个系列活动但没有参与评奖活动的其它社会团体,也向其发出责令改正通知书。
挂名收费,一边连着名,一边连着利。这对一些社会团体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利益驱动,也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它考验着一个社团有没有法律意识,有没有社会责任,有没有完善的内部管理。这次关于脊梁的评选并不是个案,评奖乱象也不是一年两年了。如果不从根上去解决的话,今天处理了这个奖,明天可能还会闹出那个奖。奖本来的意义是为了褒扬和激励,而把评奖当成摇钱树,就离评奖的本意越来越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