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有朋友去昆明出差回来跟我说,在昆明看到了山寨的苹果手机店。我开始不信,后来上网查了查。令人惊讶的是昆明被媒体曝光的“假苹果店”竟有五家,它们卖的是真正的苹果手机,但并非苹果授权经营,甚至逼真到连店员都不知道自己是“山寨”的!这一段时间朋友又出差回来跟我说,在昆明看到了和宜家一模一样的店。只不过名字变成了“十一家具”。
从“山寨苹果”到“山寨宜家”,我不由得感叹山寨精神的无坚不摧和与时俱进!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初,那些受地方政府保护的假名牌鞋帽和服装,打着拉动地方经济、带动当地就业的旗号造假,还有些许牵强的理由的话。到如今中国的低劳动力成本和低原材料成本全无的国际竟争态势之下,如果想要打造更多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品牌,就更应当更从严从重的打击这些总和法律打擦边球的山寨产品。因为靠模仿我们永远不可能超越,只能永远做别人的学生。
山寨一回赚几多钱?
我们为什么要提倡创新,是为了生存,为了竞争力,为了做百年老店,为了把中国从大国变成强国。一个iPhone,绝大部分是在中国组装制作,苹果的利润是200%,而中国的代工厂只有5%。各位同胞们,除去富士康的利润,想一想这些真正到我们的手里有多少。而一台iPhone从中国到美国又返回中国,价格又升了多少?
中国企业要改变世界廉价工厂的命运,就必须转变创新理念。有一部分人持拿来主义理论,别人己经有了,我拿来用,既顺手又省钱,为什么不?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如果你是买的牌子,这是一种交换。但如果你是抄袭别人的东西,这就是侵权,这是违反法律的行为。再者,别人已经有牌子了,为什么你还要抄一个一模一样的牌子呢?最后只有恶性竟争,打价格战,最后拖累整个行业的发展。我们看到的还少吗?
山寨与偷盗无异
打击山寨究竟是保护民族工业?还是摧毁了民族工业?从短期利益上来说,山寨因为盗用了别人的品牌而省了广告费、因偷用别人的模式而省了创新管理的磨合期。的确可以带来短期的利益。但获取这些利益的前提是侵害了别人的利益。因为纵容了这种模式的存在,所以更多人把眼光瞄准到国内。把A省的东西仿到B省,把C市的东西拿到D市。以前“偷”别人的,现在偷自己人的。
我们之所以很多中国品牌做不大的原因,不就是因为你在努力做大做强的同时,更多的人却偷了你的品牌,或者干脆换了一个品牌另起炉灶来和你竟争?既然“偷”牌子没人管,那还有几个人愿意去自己做牌子?何况做牌子的人不仅得不到保护,还要整天担心“贼”惦记。湖北的周黑鸭、孝感米酒、精武鸭脖等不都是陷入这样的困境吗?事实上国外的品牌之所以能做大做强,是因为他们不用担心这些“内耗”,可以专心做大品牌。而国产品牌,要花百一半的精力来打假和维权。也就是说原本该监管部门做的事,现在全部由企业自行解决。
有一些人认为盗版存在就有它的合理性,因为某事或者某物既然已经发生或者存在了,那它肯定是合理的,否则就不会存在了。按照这个逻辑,屠杀是合理的?因为它存在。强奸是合理的?如果是按照这个理论,我们永远按部就班去做就好了,为什么还要改变,为什么还要前进?
保护品牌的知识产权是创新的源动力
也许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引以为傲的东西都不一样,但五千年的悠久文化一定全体中国人值得自豪的最重要内容之一。载入世界史的“四大发明”更是我们的重要财富。几千年前我们的先人并不是用抄袭和模仿来创造中华文明史的。在历史的长河里,一百年也许只是一瞬间。那些能够让历史记载、并留给后人的财富,一定是创新而不是模仿。中华民族也不是靠模仿存在于世界之林。
也有一部分人认为,西方国家发展了这么多年,我们是在跟着别人发展,所以只好抄了,我们先暂时抄着。这是一种自我麻醉法,学习别人是学习方法。我们可以像百度和QQ那样复制,但不是赤裸裸的抄袭。我们不仿去和新加坡相比,我们去和韩国日本相比看。我们虽然落后一些,但落后就更应该学习,更应该保护与激励创新,只有这样,才会让整个民族产业活起来,更有竟争力和创造力。只有当大家创新不怕被人抄袭,没有后顾之忧,才敢去勇于创新。
从历史来看,每一个时代的重要转折无不与新技术、新发明紧密相关。英国人发明了蒸汽机才有了世界工业革命,美国人发明了电灯和电话才让世界更光明和沟通更便捷;而《星球大战》和《阿凡达》之所以让人念念不忘,是因为想像力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真实而美好的世界。创新改变了世界,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而这一切的前提条件就是,让创新者能亨受到创新所带来的利益。换句话说,如果创新者的利益都被偷盗者掠夺,有谁还会去努力?创造一向被视为人类本质的最高表现,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的进步,就没有人类的未来。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模仿的最终目的是要超越对手
我们太善于追随,而非领先。以前我们为了争夺市场仅仅限于产品款式、花色的创新,在表面上做文章,结果是永远跟在人家屁股后面跑。于是就在竞争策略上创新,但回过头来看,低价也是没出路,虽然这是短期内比较有效的市场策略。也有人说在超越别人之前我们也许先要模仿,先学会走路再去跑步是没有错,但模仿的目的肯定不是永远模仿,青出于蓝的目的一定是要胜于蓝。
最后一点是关于教育模式的思考,从小到大我们所有的教育是基于背诵,都是不可以对老师挑战的教育制度,这种教育制度可能源于科举制度,而这种场面在中国各处可以看到。这种考试制度使得中国人的好奇心被抹掉,所以中国企业缺乏创新,另一方面可以说是因为中国本身的文化所导致的。而同样的中国人在美国接受教育后却非常有创新能力,直到他们回到中国的公司里面,他们的创新能力又完全失去了。所以中国的教育制度和中国的各种体制,并不鼓励创新思维。独立思考是教育应做的事,而创新的思维则是企业创新最基本的基础。
从“山寨苹果”到“山寨宜家”的思考
comment
6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