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为什么就业难


 

今日空闲之时看了几个关于大学生就业困难的访谈之类的视频,了解到近几年大学生就业的现状,总结成这篇文章。这些不是我自己想到的观点,我只是想把它记录复述下来,让自己的头脑更清晰。

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671万,人数比2010年多出41万。毕业生人数从2003年“413万”惊天一雷的巨大数字就只增不减。人数的剧增,带来了一个问题——就业难。

1998年取消大学生毕业自动分配的,1999年国家出台了大学扩招的政策,旨在拉动内需、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但纵观这几年的大学生毕业找工作情况,给学生个人的压力却加大了许多。国家扩招希望能从整体上提升国民的素质,培养更多有用人才,推迟初次就业时间、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可是花了如此大的成本投资不一定就能收入,不知道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多大贡献?

扩招致使大学生人数过于庞大,教学质量参差不齐,人才含金量降低。有一种尴尬的景象是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企业找不到人才。扩招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但错不是错在扩招,而是错在扩招的速度过快,快于产业结构的改变速度。

郎咸平教授从经济学的角度剖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产业结构有6+1七大环节,其中六大环节是: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通俗的说就是产品的设计研发、经营管理、物流、销售。6+1中的1是制造业。中国承担的环节是制造业,其他六大环节都是放在美国。生产一样商品10%的成本价值属于中国人的制造业,90%的价值在其他六大环节中产生,而六大环节由美国掌控。需要大学生的就是这六大环节。中国只有产业结构要调整,才能满足培养这么多大学生的数量。

大学教育是普及教育,本科是通才教育。同样美国的大学生大多也是专业不对口,有一个调查,美国大学毕业生最想做的职业是什么,调查结果是经纪人。因为他们懂得做一个中介才是最赚钱的。中国骄傲地称自己是制造业大国,其实制造业并不是中国,而是美国。因为中国制造业越发达,说明6+11兴旺了,带动了6的部分,今天的制造业是产业链的概念,而不是一个制造的概念。产业链中,美国就赚了最有价值的部分。中国赚100块,美国就赚900块。把最没价值的放在中国,破坏环境、浪费资源、剥削劳动都让中国来承担。要改变产业结构就要个性化本土化,设计、销售的六大环节都不依赖他国。就如华为花了两亿元请人一套6+1的系统工程,富士康也一样,所以有了一个系统的管理,把所有的利益都拢入囊中。

中国的企业有点急功近利,看到什么赚钱就做什么,没有耐心地制出一整套6+1的系统工程。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所以在6这一块不能提供足够的职位给大学生。因此郎咸平说,只能讲讲话安慰大学生,打破观念,这只是个普及教育,让大学生知道找不到工作的原因是什么,可以有梦想但要等机会,什么能干就干什么不要轻易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