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平台的上海样本


       融资平台的上海样本

  上海各级政府投融资平台尚未见有还本付息压力,其运转机制颇具特色,亦有多年运行的经验和规范,深得合作银行的信任
  从信贷狂欢到对债务危机爆发的恐慌,才不过用了两年时间。
  2009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开始享受信贷盛宴。根据银监会和央行联合调查的结果,一年之间,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余额从不到2万亿元迅速变成7万多亿元。而今,这个数字已超过10万亿元。
  市场人士称,2009年时,即便不需要贷款也从银行拿了不少钱。而很多融资平台均在此间仓促成立,扩大负债规模,很多年前的项目都被翻了出来通过重新包装从银行获取贷款。
  然而,转瞬之间,形势大变。

  狼来了?
  2010年5月,银监会要求对融资平台贷款重新解包还原,并要求商业银行在2011年6月底之前,根据重新解包的结果,按照现金流的不同覆盖情况,计算风险权重,并计提拨备。
  当年下半年,监管部门要求商业银行彻查地方融资平台,对一些没有实际项目或贷款资金未按照申请用途使用的融资平台,银行将不再对其发放新增贷款,存量贷款也不能发放。至2011年3月,审计署开始对地方政府性债务进行全面审计。
  目前,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已无法通过银行获得任何形式的新增贷款。
  “融资平台企业只能发企业债或中期票据,再就是财政解决,如果都行不通,只好项目暂缓,拉长期限。”银行业内人士表示。
  这对地方融资平台来说几乎是致命的。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上海国资》,地方融资平台所投项目多为地方基础设施建设,政府投入的注册资本金远不足支撑,一般而言,所需建设资金60%以上需通过银行贷款。项目完成前,融资平台基本上没有什么收入,须等项目完成后,由当地政府采购,政府再从财政或土地出让金中予以补贴,让融资平台得以还本付息。但因基建项目工程复杂,包括动迁居民、修建道路、平整土地、开发建设等,断不是一两年之内就能完成的。这就意味着,至少在5年之内,融资平台没有象样的现金流。
  因此,投融资平台的融资方式,或是采取中长期贷款,或以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作为固定资产项目贷款投入建设,到期后,再向银行借新贷还旧贷。在实际操作中,后一种方式是融资平台普遍采用的,因为流动资金贷款利率比中长期贷款利率要低。
  而如今,一方面是新增贷款无法获得;另一方面,短期债务将于今明两年到期,长期依赖以新补旧的融资平台,其债务危机似乎一触即发。目前,市场上关于政府融资平台逾期或违约的消息大多属于这种情况。
  但这只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危机构成的一个方面。市场最为担心的是,若干年后,地方政府的财政资金或土地出让金将无法弥补银行借贷。
  “一些地方政府开工的项目投资和建设规模,数倍于政府可用财力,信贷规模和偿本付息能力不相匹配,存在大面积违约的可能性。”济邦投资咨询公司董事长张燎对《上海国资》表示。
  在一片风声鹤唳中,上海的融资平台却颇为市场人士看好,其操作手法和风险防范亦得到同行认可。
  在《上海国资》采访的多家上海政府投融资平台中,包括上海久事、上海城投等,未见有还本付息压力,其运转机制颇具特色,亦深得合作银行的信任。
  上海久事公司总经理张惠民对《上海国资》表示,“融资平台是否健康,一看政府财政能否每年拿出一定资金还本付息,二看平台自身是否有造血功能,有还本付息的盈利能力。”
  “在解包还原债务中,上海的投融资平台现金流大多属于基本覆盖或者全覆盖,情况还算好。”浦发银行上海营业部总经理徐俊亦对《上海国资》表示。
  所以,即便出现上海申虹公司“流动资金贷款转换成固定资产贷款”的调整事件,但这属于清理规范中的正常调整,与还贷欠息没有关系。据《上海国资》了解,目前,沪上各大银行对上海地方融资平台的还本付息能力仍然相当有信心。
  但无论如何,在紧缩大势未见缓解前,任何乐观都只是暂时的。如何应对未来,诸多人士亦颇感茫然。

  狼真的来了吗?

  资金循环
  大多数银行、机构和企业都认为,监管部门控制融资平台贷款的严厉程度前所未有,但对各地融资平台资质缺乏更细致的区分。
  “比如,审计署认为国内高速公路、医院、学校的偿债风险较高,但这3大项目在上海基本上是负债率较低的,其中高速公路多属于现金流较好的项目,应该看到不同地域的项目之间的差异。”徐俊表示。
  不仅项目情况复杂,各地政府融资平台的运作方式亦有很大区别,信贷政策简单地“一刀切”显然不太符合实情。
  据《上海国资》了解,上海政府下属融资平台运行有成熟的机制,具资金自我循环能力,少见盲目融资,负债率通常保持在60%上下,这已为当地银行及业内普遍认可。
  以上海城投总公司为例,其负债率为58%,拥有3000亿元的银行授信。
  上海城投的业务有4大板块:一是路桥,包括中心城区主干道路、越江设施、郊区干线、高速公路;一是水务,包括原水、自来水、排水、污水管网建设;一是环境垃圾管理;一是置业,主要是房地产开发。
  尽管成立已近20年,但对承担大部分政府性投资项目的上海城投来说,每次完成任务亦非简单。因为政府性项目一般财政前期投资很少,上海城投必须充分调动融资能力,还要考虑好如何对冲债务风险。
  “我们每个项目均成立独立的项目公司,封闭运营,项目公司同时建立融资与偿债机制,贷款期限与项目建设运营周期相匹配,防范了短期债务风险。” 上海城投总经理孔庆伟介绍说。
  对于资金来源,上海城投采取的是银团贷款或发行债券方式融资。“2010年,我们已签订6个项目的银团贷款合同,融资总授信额度达到200亿元”。银团贷款意味着中长期贷款。“目前,公司长期债务占到总债务的80%以上,有效地减少了短期债务的偿还风险。”上海城投副总经理王志强对《上海国资》表示。
  据了解,上海城投与各大商业银行保持了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成立近20年,我们从未在还本付息上出现问题。而且,2008年4万亿元刺激计划的时候,资金宽松,我们也没有趁机让银行多放贷,资金管理制度让银行信赖。如今资金紧缺,我们也能与银行保持良好互动。”孔庆伟表示。
  因有多年合作关系,加上贷款额度大,时限长,商业银行给予上海城投的利率往往较基准利率有所下浮。
  除银团贷款外,上海城投亦尽力拓宽其他融资渠道,比如,发行企业债、信托、短融券等。这些方法在今年的大环境下异常有效。
  “今年大概能从市场上解决100余亿元融资,与银行融资额度持平,极大地减少了对银行的依赖程度。”孔庆伟表示。
  如青草沙原水项目,上海城投首先为此组建了青草沙投资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作为项目公司,并为项目公司准备了一定的资本金,建设工程则由该项目公司对外进行招投标,所需建设资金亦由项目公司向银行借款或市场融资,但由上海城投担保。
  青草沙原水工程是上海近年来最大的单体投资项目,建设资金总额超过170亿元。其中40%来自财政拨款,作为注册资本。其余部分则通过种种金融手段筹集。
  首先,上海城投邀请了国家开发银行、农业银行等8家国有银行,组建项目银团,为青草沙工程项目提供了108亿元的建设资金支持。其后,上海城投亦与泰康资产管理公司发起设立了 “泰康-上海水务债权计划”,向保险公司定向募集资金20亿元。这是经中国保监会批准的第一个完成资金募集的保险债权计划,也是保险资金进入市政基础设施领域的第一单。
  资金筹集完成后,上海城投针对每个项目建立偿债机制。“借款用款还款一体化,保证专款专用。”孔庆伟表示。
  上海城投的资产,按其不同性质分为3个部分,一为政府性功能资产,指没有收益,依靠政府补贴建设的防汛设施、不收费的城区道路等;二为公益性资产,指有收费机制,但收费尚不能补偿成本的资产,比如排水、原水厂建设。在这部分资产中,高速公路比较特殊,其收费的还贷能力较强。第三部分则为经营性资产,“以市场为导向,实现价值最大化”。据孔庆伟介绍,目前上海城投最大的市场化资产是上市公司城投控股,主营房地产开发和环保业务。此外,城投控股已与社会资本合作成立诚鼎创投,在上海、无锡、南京各有分支机构,“主要投资于环境工程项目,比如垃圾焚烧、污水处理等企业”。
  这部分资产是上海城投实现资金自我循环的最重要依靠。“用经营所得反哺公益资产。”孔庆伟说。
  对于上述的三大部分资产,上海城投采取分类管理、分业经营的方式。“账目、预算、考核都分得很清楚。”孔庆伟解释。
  他介绍说,上海城投将加大市场化资产的份额。公司正准备将污水处理引入市场机制,“污水处理将会成为国内大城市面对的主要城市问题,而上海城投对污水处理拥有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可以为各大城市建设、运营污水处理厂”。
  目前,上海城投主营业务收入已经突破120亿元,净利润超过10亿元,净资产已超过1000亿元。
  事实上,上海市政府下属的融资平台,几乎都是以类似城投这样的机制在运作。
  承担南浦大桥、轨道交通、沪宁高铁、沪杭高铁、京沪高铁(上海段)的上海久事公司,旗下亦有多家上市公司和优质金融股权,能有效对冲部分债务。

  财技
  融资平台的运营,非常考验管理者运作资金的能力,尤其是在目前高压的资金环境下,防范风险、提升财务管理的水平尤现重要。
  张燎介绍,为应对当前资金危机,一些地方投融资平台采取多种应对方法:一是将短贷转为中长期贷款,避免还贷高峰提前;一是提前提款。“按正常的资金管理要求,一般是先签借贷合同,实际用款再提款,得以避免过早承担利息。但有些平台公司,宁愿背负利息也要提前提款,这样就能缓解资金紧张,应对到期短期贷款。”此外是压缩投资规模,并尽可能地多渠道融资。
  “如果平台公司资金断裂,在建项目的银行贷款将成为坏账,银行会计提坏账准备金,这会影响其自身利润。因此,银行亦有动力帮助平台公司度过难关。”张燎表示。
  据《上海国资》了解,上海政府融资平台,呈现了良好的风险防范意识,提前做好了应对准备。
  上海久事公司总经理张惠民表示,成立24年来,久事公司没有发生过一笔资金延迟还款的情况,目前亦没有任何资金危机。
  久事公司目前资产规模为3000余亿元,每年还本付息需40亿元左右,其中每年盈利10亿元左右,其余30亿元依靠财政补贴还款。
  最近两年,久事公司密集承担了沪杭高铁、沪宁高铁、京沪高铁(上海段)等大型项目,融资规模达到150多亿元。最迟于2009年,久事公司已筹集到了全部所需资金,没有采取常见的边建设、边融资的方式。
  一般而言,项目是按照建设进度来安排融资的,这样可以节省利息支出。但张惠民考虑到,当时资金充沛,融资难度小,而更重要的是,根据经验判断,大放贷款之后必将严控信贷。因为有了这个预判,久事提前拿到了资金。
  2009年,久事公司为京沪高铁发行了20亿元的10年期固定利率债,年利率为4%。这20亿元加上久事公司另行投入的20亿元,共计40亿元,作为资本金投入了项目公司。“利息在当时可能是比较高的,但今年来看,就相当低了。而且还本期限定在10年之后。”张惠民介绍说。而另外40余亿元建设资金,则由项目公司筹措,约定5年后还本付息。
  “久事公司的债务结构与项目期限匹配比较合理,中长期贷款比重较高,相对而言,债务压力分配比较延后。”浦发银行上海营业部总经理徐俊表示。
  与久事公司类似的是,上海一从事园区开发的集团亦提早财务预警。目前,其资产负债率约70%上下,收益率为5%左右,上半年账面尚有30亿元现金。
  据《上海国资》了解, 2010年4月-5月,银监会发出清理债务通知后,该集团财务部门即开始调整债务结构,将短期债务转换为中长期债务。“在2010年已替换2011年到期的银行债务60亿元,至2013年。”相关人士介绍。
  经过多番运作,该集团目前已经没有到期债务。
  此外,该集团十分注重与银行的长期合作。“将存款都放在有贷款的银行,因为银行有存贷比要求,就能加强其合作伙伴关系。成立5年来,都是与固定几家银行合作,没变更过。”可见,其用情之深。
  而更重要的是,该集团在2009年—2010年便开始“收盘子”,减少拿地,并加快土地批租和转让速度。“只有土地批租出去,经营业务循环起来,资金才能健康循环。”相关人士表示。
  上海城投亦同样提前作出了财务资金结构调整的决策。2008年至2009年,土地招拍挂价格最疯狂的时候,上海城投并没有拿地,相反,他们将已有的房地产项目如上海新江湾城整体出售给了上海市公积金中心作为公租房。
  “2008年—2009年,我们在建项目已经比较多,摊子没有必要铺得太大。否则,按现在的市场和政策,经营业绩就很难说了。”孔庆伟表示。
  市场普遍认为,上海的融资平台成立较早,运作经验丰富,对市场变化较为敏感。
  不过,对新成立的融资平台来说,由于运作经验相对较少,如何加强风险防范显得尤为必要。

  风险防范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上海市政府下属融资平台的风险,主要集中于贷款期限与项目不匹配上。
  备受外界关注的申虹公司贷款问题,是将短期流动资金贷款用于固定项目投资,这不仅与银监会2010年出台的《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相关规定相背,而且由于没有及时将流动资金贷款转为中长期银团贷款,导致部分贷款展期。
  申虹公司因担负虹桥枢纽的建设工程,银行贷款达到100多亿元。一位银行人士介绍,由于该投资项目是上海重点项目,之前相关批文不断变化,所以不具备项目贷款的条件,各家银行就以流动贷款的形式予以支持,因此导致流动资金贷款占比较高。
    还有一个现实的考虑是,申虹公司这么做,是因为流动资金贷款利率比银团贷款利率低。此外,2009年时,由于资金充沛,商业银行对企业借贷大笔流动资金用于项目投资,常予以默认。
  不过,在采访中,沪上各大银行对申虹的还贷能力颇有信心。“申虹公司有很好的资质,未来土地批租收益将非常可观,消化债务不成问题。”徐俊表示。
  另一债权银行人士亦表示,“对其进行现金流测算,认定它为现金流全覆盖类,其他债权银行基本上也都认同。” 目前,申虹公司正在申请将流动资金贷款转换为银团贷款。“这种转换会比较顺利,因为不涉及新增贷款。”金融业界人士表示。
  相对而言,上海近两年新成立的工业园区投融资平台及区融资平台,或许面临一定的资金压力。
  “区县融资平台受制于区县政府的财政调配力度,而工业园区开发的前期投入并不比商业用地和住宅用地低,但其出让价格与成本是倒挂的,土地本身不能盈利,只能引进企业增加税收。而企业从投产到形成稳定的税源有一个过程。”市场人士表示。
  “上海有多年融资平台管理运作经验,如对各平台的负债率要求不超过70%,且每年会调配平台公司承担的公益项目比重,并分析财务状况。最重要的是,银行对上海市的财政实力有信心。”业界如是评价。
  但值得注意的是,如宏观政策环境不变,土地批租速度依旧迟缓,明后年中长期债务将陆续到期,融资平台亦将面临更大的资金压力。银行业亦提醒,最迟今年就要提前做出明后两年的资金安排,比如,在仍不能新增贷款的情况下,土地产生的现金流能不能覆盖债务,有无新的渠道融资等等,都亟须列入议事日程。

  城投实践
  面对当前政策约束和银行信贷的紧缩,上海城投由于前期积极防范风险,作出预判,制订预案,探索创新破解融资瓶颈之策,经受住了考验。


  文 上海国资记者 李魏晏子


  明年,上海城投即将迎来20岁生日。
  从1992年成立之初到2010年,上海城投资产总量从95亿元增长到2797亿元、净资产从11.5亿元增长到1171亿元,资产负债率始终保持在60%以下,营业收入从0.5亿元增长到122.5亿元,企业信用等级从AA级提升到AAA级。
  一连串的数字的背后,是上海城投超前的投融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