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时刻”的思考
最近接触到一个名词叫“卫星时刻”。这个令人满头雾水的名词还有一个别名叫“斯普特尼克时刻”。
“斯普特尼克”在下还算明了,这是苏联时期苏联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名字。
原来,“卫星时刻”的发端,的确与斯普特尼克卫星息息相关。那是在1957年10月4日,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发射成功。不过,对于第一颗卫星上天,美国公众最初的反应非常冷淡,一些主流报纸对此的报道也仅限于边角料“豆腐块”,而当时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则正在悠哉优哉玩高尔夫球,整一副“乐不思蜀”的样子。
几天以后,人造卫星已经绕地球飞行96周。此时,大梦初醒的美国人意识到,苏联在太空领域已完全领先于美国,苏联的运载火箭可以把核武器投送到美国任何地方,这可是生死攸关的大事啊。由此导致了美国人的极大恐慌。
斯普特尼克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发射,揭开了当年美苏太空竞赛的序幕。
就在苏联卫星上天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艾森豪威尔就任命当时麻省理工学院校长担任科学顾问,讨论在科技领域如何同苏联竞争;政府开始强调数学和科学教育;成立了美国航天局,负责美国的航天事业等。这些措施都被视为美国航天科技迎头赶上的重要因素。它是那样地让美国人刻骨铭心,电影《农民宇航员》的原型希克姆就曾绘声绘色地描述“斯普特尼克”上天,如何激发了他和小伙伴们在自家院子里研制火箭的旧事。
这种举国一致的“忧患意识”,成为美国航天科技后来居上的重要因素。接着,美国有了阿波罗登月成功,有了航天飞机等对苏联的全面超越。也因此,美国人十分庆幸苏联人给了他们一个“斯普特尼克时刻”。可以说,很多美国人对当时来自苏联的“刺激”都怀有一定的感激之情。
伴随时代的变迁,美国总统和高官“卫星时刻”旧话重提,寻找“刺激”。不过,这次针对的是中国。
美国总统奥巴马演讲时多次提到,中国在过去一年修建的高速铁路,超过美国过去30年修建的高铁总长;他强调,在新能源技术创新领域,美国正面临来自中国的挑战。为此他断言:“时隔50年,我们这一代的人造卫星时刻已经来临。”
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在演讲中也做过类似的类比。他曾经参观过上海的一座煤电厂,该煤电厂煤使用效能达到48%,高于美国的40%。中国正在兴建的核电厂超过30座,而且使用的是第四代核电技术,而美国核电厂使用的还是第三代技术。2009年,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投入达到300多亿美元,远远超过美国的100多亿美元。据此,朱棣文说,在全球新能源竞赛中,美国领先优势已不多,必须立即行动,否则就会被中国超越。朱棣文同样强调,美国正面临又一次“卫星时刻”。
最典型的莫过于中国东风——21D反舰弹道导弹的出现,由于这种被称为“航母杀手”的弹道导弹的射程和准确度远超出美国预想,美国专家质疑美国有没有必要继续使用航空母舰的声调越来越高。2011年5月出版的美国海军协会学报,在谈到东风——21D威胁时写道:“技术进步将终结超级航母时代,正如二战舰载航空兵的远程进攻终结战列舰的时代一样。”它如中国“天河一号A”超越美国“美洲虎”超级计算机计算速度一类的事件,在美国社会均激起过一阵阵波澜。
奥巴马等人说中国给美国制造了又一个“卫星时刻”,这个比喻既不科学也不严谨。这个患有“假想敌依赖症”的国度,以扭曲的视角看待中国,令人觉得可笑。但“卫星时刻”后面潜藏着的“忧患意识”,是为了动员美国民众。这是美国制造假想敌或假想威胁的习惯做法。
不过,忧患可强国,忧患能强军。“忧患意识”,从来都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支军队生存发展的思想基础。由于我们中国人曾经饱受世界列强欺侮,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历来就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思想内容。以美国人“忧患”强国、强军的思路反观我国我军,所谓“卫星时刻”,倒是敲响了一记提醒国人防患于未然,凝聚共识、开拓进取、强我中华的警钟。我们中国人,应该坚持去做自己认为该做的事,不要被美国人的说法所左右。就此而言,“卫星时刻”予以国人的启示和思考意义,远远大于现实意义。
“卫星时刻”的思考
comment
10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