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停牌调查近三个月的深鸿基(000040)复牌了。复牌未几,人们突然发现公司名称由“深圳市鸿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宝安鸿基地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对公司而言,改了名是好事。至少可以改改“气场和运道”——宝安地产(深鸿基)此前一直生活在被出具“非标”意见的阴影之中。再加上后来董事庄伟鑫、总裁高文清辞职,公司代持股的事情被媒体广泛质疑,可以想见,公司管理层为此也算是有点焦头烂额。
代持的事情其实并没有完。笔者看了看,在公司发布的重新审计后的《公司2010年度财务报告》中指出,公司目前已经查清属于公司的原始股出售款近亿元,不过除了去年已经追回的4690万元,有4724万元已很难追回,另有440万股皖能电力去向尚未查明。
也就是说,其间疑云尚存,尚待有心人慢慢拨开。
深鸿基的代持问题恐怕一两句话说不清楚,在这里我们说说代持的N个风险。现在,证券市场上的代持现象逐步浮出水面,许多人惊呼这里面原来如此复杂。
其实,代持现象一点都不新鲜。为什么这么说?许多人都知道,一些地方买房买车的过程中,代持现象早已有之。北京车市上早年前所谓的“背牌”现象就是代持。现在许多地方楼市搞限购,代持现象也就愈发不可避免。
顺着这个逻辑,股份代持又有何不可?
不过,我告诉你,虽然“可”,但不是所有人都能承担起代持风险的。
资本市场之所以出现代持,无非就是这么几个原因,一是真实的出资人不愿意公开自己的身份,比如有的真实出资人是国家工作人员不能够开展公司经营。二是为了规避经营中的关联交易。三是为了规避国家法律对某些行业持股上限的限制。四是有的公司对股东身份有特别的要求,不符合要求的人也想成为股东,于是私下出资请别人代持股份。
代持委托方虽然通过别人持股免去了事前的风险,但代持后的风险却随之而来,而且,这种风险有越来越大的可能。
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事情发生了变化,变得“说不清楚”,比如,有些人会突然“犯起糊涂来”,会和委托人讨论谁是真正的出资人。比如,当代持股人出现不能偿还的债务时,法院和其他有权机关是可以查封上述股权用来还债。这时候,真正的出资人打掉牙往肚子里吞,被逼无奈只有依据代持股协议向代持股人主张赔偿。
关键是,许多代持人之间并没有签署合法合规的代持协议,这为日后的纠纷埋下了伏笔。还有,天有不测风云,当代持股人出现特别的意外情况离世,代持股人名下的上述股权,就会成为继承人争夺继承财产的标的。委托人就得卷入遗产继承案件中来,往往需要付出很大的艰辛才能完好地拿回自己的财产权。
此外,比如真实出资人由于被代持而无法行使资产管理权等等就更不必细说了。这些风险早已有之,但是,随着资本市场并购重组等日益活跃,而在“退出”机制逐步由漫漫讨论层面开始走向现实的今天。代持股份的代价就越来越大了。这一点不可不察。
对于准备或已经采取代持股方式运行的出资人,我详说的是,一定要做好政策风险和法律风险的评估,及早做好准备,省得出了大把的钱,到头来落得个一场空。
深鸿基更名与代持股的N个风险
comment
20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