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参加2011中国金融国际年会论文)
论货币哲学“在现实中存在的”基本问题与实际运用
——发掘马克思的立足地来建构货币哲学的基础理论
理 思
集大成经济学研究室 湖北阳新435200
[内容提要] 货币“在现实中存在的那样”(1),是马克思确立批判德国哲学的立足地,而本文是按照马克思哲学的认识前提而用于确定货币哲学的基本问题。这样,货币哲学也就成为是实际运用于货币银行、金融市场去推动社会发展,去促进人民生活提高的指导思想。那么,货币的现实存在是在劳动与消费的关系是起牵线人的中介作用,来实现货币哲学是指导货币银行、金融市场制定货币政策和金融法规,从而推动、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以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同时,货币哲学将会成为抑制通货膨胀、抑制金融危机的指导思想。
关键 词 货币哲学 在现实中存在 劳动与消费 牵线人 实际运用
马克思在展开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及《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所确立的批判、揭露其虚假理性的认知前提,马克思是“在现实中存在的那样”的现实形式,而展开批判其脱离现实和历史的抽象理性的形式和内容的。那么,我们在建构货币哲学的基本问题与实际运用的立场、观点、方法,就要“回到马克思”的原初理论而创立“在现实中存在的那样”来建构,因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指导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在现实中存在的”货币,它在资本市场中是交换产品、信息、服务的媒介;它在市场经济中是各种劳动的产品、销售、服务的桥梁;它在金融市场中是集资、融资的对象和内容。因此,货币哲学是制定货币政策和金融法规的指导思想。由此可见,在金融学术研究的任何领域是离不开货币哲学来指导探讨、理解、研究。因此,本文将马克思在理解货币所确立的“在现实中存在的那样”的认知前提而发掘和整理出来,并运用到建构货币哲学的基本问题与实际运用的基础理论中去,从而提供给理论界在开展对货币哲学、金融市场的研究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的。本文下面从三个方面来展开。
一,从马克思创立“在现实中存在的那样”是思考、理解货币哲学的基本问题与实际运用的理论前提;
实际上,我们看到马克思文本在论述“货币”,那是立足“在现实中存在的那样”而理解货币在“现实的关系”而表述的。也就是说,马克思的货币哲学的立足地是在“现实的形式”来展开论述货币的。因为货币是“在现实中存在的”现实范畴。换句话来说,马克思论述的货币,实际上不是用“抽象的哲学思维”(2)的思辨结构的形式来理解货币的。由此可见,马克思对货币理解的立足地,就是我国建构货币哲学的认知前提。
事实上,马克思所理解的是在“现实的即真实地出现的异化现象”(3),那是“在现实中存在的那样”来理解、来观察。因为马克思是在将货币而当做“是实际上的事物”(4)在具体实际的东西存在。这就是马克思揭开了货币“在现实中存在的”真实性,来理解、来考察货币是推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牵线人”。
那么,货币在现实世界“是实际上的事物”究竟采取什么样的范式而展现出来呢?下面就请大家看看马克思是如何作出解释的:
“我劝你们,思辨神学家和哲学家们,假如你们愿意明白事物存在的真相,即明白真理,你们就应该从先前的思辨哲学的概念和偏见中解放出来。”(5)
那么,我们在思考货币哲学的思维范式而按照马克思的奉劝:就要从“先前的思辨哲学的概念和偏见中解放出来。”
那么,什么是“思辨哲学的概念和偏见”的范式呢?然而,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就已经向我们阐明:那种“使自在和自为这两个范畴互相分离、使实体和主体互相分离,就是抽象的神秘主义。”(6)由此可见,这就是我们要从“先前的思辨哲学的概念和偏见”的思维范式。然而,那种争论:“在世界历史中起决定作用的力量是实体呢,还是‘自我意识’”(7)的范式,也不是我们理解货币哲学的思维前提。这就是马克思在界定要从什么样的“思辨神学家和哲学家们”的“概念和偏见中”而“解放出来”的思想前提。
实际上,恩格斯在《终结》的第四节也阐明了:“施特劳斯、鲍威尔、施蒂纳、费尔巴哈、就他们没有离开哲学的立足地这一点来说,都是黑格尔哲学的支脉 。”(8)因此,对于建构任何社会科学的理论,只要用马克思的名字来名命的思想前提,就要脱离“思辨哲学的概念和偏见”,就要从“思辨哲学”的“思辨结构”而“解放出来”,才是马克思的思想前提,才是马克思认为的现实事物是“在它们的现实存在中”(9)的反映和体现。而运用“思辨哲学的概念和偏见”理解的货币,货币就只是“特定概念、普遍的固定的思维形式”。(10)那么,运用货币的牵线人,就“不愿意再去从头经历全部抽象活动并满足于充当种种抽象的总体或自我理解的抽象”(11)存在,就会当做是“在现实中存在的那样”来看待。那么,运用货币的“牵线人”,就会以为是获取更多的货币而制定货币政策和金融法规,这样,也就失去了货币在现实世界的真正存在,它只是个牵线人的作用。因此,在指导货币银行和金融市场的运作的真相和事实,来确定货币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基本公式是:
有用劳动——货币——有益消费
产品生产 — 牵线人— 消化产品
然而,我们从马克思为什么要抛弃“特定概念、普遍的固定的思维形式”来理解货币的意图和目的,来归结货币是“在现实中存在的那样”的真实性,它是“同现实的运动一样”而展开理解“现实的社会联系”(12)。那么,马克思的货币哲学在确立“现实的理念”,也就由货币哲学的基本问题的这一基本公式而充分地反映和体现出来了。
实际上,货币就不是抽象存在,而是现实存在。然而,货币“在现实中存在的”真实性,它是个“牵线人”才在“现实的,实际的,真正的、在事实上实现的关系”(13)来将货币牵给有用劳动来促进有益消费。这就是我们在将货币而作为是“牵线人”,来推动、促进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高的媒介作用而展现出来、而发挥出来。这才是马克思论:货币“不仅探讨的结果应当是合乎真理的,而且引向结果的途径也应当是合乎真理的。”(14)
所以,我们是根据马克思在将货币而“引向结果的途径”来确定:货币“在现实中存在的那样”来确立货币哲学的基本问题。并从货币哲学的基本问题来展开指导货币银行和金融市场的调查、分析、管理的思想而展开。
这样,我们也就可以从货币哲学的基本问题来运用“牵线人”,从而促进产品生产劳动的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数量;从而推动信息运输劳动的发展和进步;从而推动销售产品劳动能将产品生产劳动的成果而消化到个人、家庭、社会的必需消费之中去。这样,也就能实现货币是“同现实的运动一样”(15)的效应来。所谓“现实的运动一样”就是真实地反映现实事物。比如说,马克思在理解劳动那是从“现实的运动一样”来说明:“劳动的异化性质明显地表现在,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就会逃避鼠疫那样逃避劳动。”(16)这才是现实理性而“同现实的运动一样”来反映在劳动在实践活动中的真实性。
然而,货币与实物是在现实运动中的两个基本要素,才能形成物质实践活动。因此,我们就要将货币与实物而当做是形成一种事物、一件事情、一个事实的自身存在来理解,才是理解货币在“现实的运用一样”的真实性。马克思认为“在现实中存在的”货币,是不可分离:“自在和自为之间、意识和自我意之间、客体和主体之间的对立,也就是抽象思维同感性的现实或现实的感性在思想本身范围内的对立。”(17)因为“在现实中存在的”货币的真实性:货币与产品、货币与劳动、货币与消费、货币与决策、货币与生活等是不可分割的现实存在。因此,马克思揭示出:将货币与产品分割、将货币与劳动分割、将货币与消费分割的理论范式,是导致错误地去制定货币政策、金融法规的思想根基。这种错误思想是以为货币银行、金融市场的行为,是为增值货币的利润,并当做是资本市场、金融市场、货币银行在制定决策的真正目的。
其实,货币“在现实中存在的”现实作用:它在劳动与消费的活动空间的真实性,是要利用货币来推动、促进社会发展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虽然货币是在劳动与消费之中的媒介(牵线人),但是,牵线人(货币)的自身存在就是产品、就是劳动、就是消费、就是决策、就是生活------。
因此,我们绝不可将货币与产品、商品、消费、生活、决策而分割开来理解货币、来思索货币。实际上,我们要从“理解自身的哲学”(18)而思索货币与实物,那是货币在自身存在的“思想运动的对象的占有”。(19)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货币银行、金融市场的运作是立足在纯粹的、永恒的、无人身的理性的范式:来定义货币、来理解货币、来应用货币的理性范式,就是来源于将货币与劳动、消费、生活、决策而分割开来制定货币政策、金融法规。因此,采用这种立足地的范式来理解、思考货币,对于自动化生产力的数字化时代来说,它“在现实中存在的那样”是已经过时了的。
因此,我们应该重新确立:有用劳动与有益消费的关系问题,来思考货币“在现实中存在的那样”的真实作用。
然而,马克思老早就发现黑格尔哲学:“不是从对象中发展自己的思想,而是按照讲完了自己的事情并且是在抽象中的逻辑领域中做完了自己的事情的思维的样式来制造自己的对象。”(20)那么,我们在理解、考察货币“在现实中存在的那样”还是不是要用:“黑格尔仍旧一点也没有超出‘理念’的一般观念。”(21)以此范式来展开讨论理解当代货币哲学呢?我们认为,再不可坚持“按照讲完了自己的事情并且是在抽象逻辑领域中做完了自己的事情的思维样式”来思考货币。事实上,马克思在提供给货币银行的决策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应用货币将劳动往“有用劳动”牵引(其意图和目的是要确保市民社会所需求的物质基础、物质条件的物质生产与人口增殖,而保持在均衡的水平上);另一方面,货币哲学在指导央行制定货币政策的前提是“存在于现实之中”(22)。(其意图和目的是要将劳动者牵引到有益消费中去,从而消化产品生产过剩来推动产品市场的流通渠道的畅通)。这两个方面才是指导货币银行、金融市场“在现实中存在的那样”的基础理论。然而,马克思立足“在现实中存在的”货币的现实作用,而做过以下的阐述:
“在积极实现自己本质的过程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而社会本质不是一种同单个人相对立的抽象的一般的力量,而是每一个单个人的本质,是他自己的活动,他自己的生活,他自己的享受,他自己的财富。”(23)
这就说明,货币即牵线人那是“在积极实现自己的本质的过程中创造”出“社会联系、社会本质”,那“是每个单个人的本质”而展现在有用劳动与有益消费的关系,那“是他自己的活动”,是他“自己的享受”、是他“自己的财富”。这才是我们看到货币哲学“在现实中存在的那样”的现实内容。同时,马克思在批判中而揭露出:那种“盲目信仰紧紧抓住感觉得到的、摸得着、看得见的钱袋不放”(24)的货币观,它“在现实中存在”是虚假的,事实上是遮蔽了货币“在现实中存在的”真实性。
下面再请大家看看马克思是不是立足“在现实中存在的那样”来展开对“国民经济学”及“货币主义”的批判、揭露:“现代国民经济学是在货币本质的抽象和普遍性中把握货币本质的,因此,它就摆脱了那种认为货币只存在于贵金属之中这种盲目信仰的感性形式。它用精致的盲目信仰代替粗糙的盲目信仰。”(25)
马克思的这段科学分析批判“现代国民经济学同货币主义对立的”观点,那是马克思发现:货币与贵金属的这“两者在本质上有着同一个根源”。(26)所谓“同一个根源”就是在同一个立足地上,来理解货币是计量其货币的利润来获取货币。这就是采用“盲目信仰的感性形式”而失去了货币“在现实中存在的那样”的真实性。然而,货币“在现实中存在的”真实性,那是要让:产品生产劳动、产品销售劳动和信息运输劳动,从而得到应该得到的货币来扩大再生产。因此,只有从“在现实中存在的那样”来制定货币政策,金融法规才能支持产品生产劳动能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来满足商品消费劳动在物质生活上的消费。同时,也可以从产品生产劳动、产品销售劳动、信息运输劳动、商品消费劳动等等这四类劳动,来展开制定货币政策,来展开抑制通货膨胀和金融危机的出现,也就找到正确的方向和途径。
诚然,马克思是立足“在现实中存在的那样”来阐述:
“消灭城乡之间的对立,是社会统一的首要条件之一,这个条件又取决于许多物质前提,而且一看就知道,这个条件单靠意志是不能实现的(这些条件还须详加探讨)。城市和乡村的分离还可以看作是资本和地产的分离,看作是资本不依赖于地产而存在和发展的开始,也就是仅仅以劳动和交换为基础的所有制的开始。”(27)
由此可见,马克思是批判、揭露分割城市与乡村、分割资本与地产而对立的抽象理性,从而创立劳动与消费不可分割的现实理性来运用“现实的东西”去改变“本质的东西”的抽象货币观。现实理性是“在现实中存在的那样”是不可分割劳动与消费的对立,而要将劳动与消费当做是一件事情、一种内容、一个东西来对待。
二,货币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实际运用是货币银行和金融市场在展开:制定货币政策和金融法规的指导思想;
我们将马克思对货币和金融的理解是立足“在现实中存的那样”来思考货币银行、金融市场、资本市场而制定政策、法规、管理的有效性而发掘出来,是为了建构货币哲学来推动、促进持有货币的“牵线人”在有用劳动与有益消费的现实关系,来运用货币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提高人民生活的真实性。因此,马克思思考货币、金融是以“在现实中存在的那样”就有其重大作用。同时,马克思在揭示货币而作为价值尺度的真实目的,那是为了有用劳动与有益消费能得到公正、合理、平等的现实效应。
因此,货币哲学的立足地是“在现实中存在的那样”来应用货币的“牵线人”去发展生产力增殖产品来确保消费,就绝对不是增殖货币提高货币的利润率,这才是央银行制定货币政治,以及金融市场在制定金融法规的社会前提。这才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事实上,在繁荣发展产品产生劳动来保障物质生活的需要,是货币的“牵线人”在推动、促进社会发展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因此,货币哲学的基本问题它是相对货币银行、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的社会效应来确立的。也可以这样来说,确立货币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杜绝那种只为增值货币利润来策划货币银行和金融市场的决策,而丧失物质生产的真正目的是促进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高。同时,建构货币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为了杜绝导致通货膨胀、金融危机的真正出路。
然而,真正地运用货币哲学的基本问题来产生社会效应的前提,只有在社会主义的政治体制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在资本主义的政治体制的前提下,是难以实现的。
因为社会主义的政治体制下的货币银行、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与资本主义的政治体制下的货币银行、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的政治体制,那是有其本质区别的。这种本质区别就是区别在:在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制定货币政策、金融法规,那不是为了货币利润当做意图和目的,而是在运用货币政策和金融法规来推动产品生产劳动的发展,是为了增加消费必需品来促进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作为执政党的宗旨。因此,对这一特征从世界暴发金融危机和抑制金融危机的两种政治体制,在制定其决策的有效力那是看到了的、而且也见到了两种政治体制的本质区别所产生的社会效应。
实际上,马克思早在19世纪的现实,在用批判的范式而揭露出:那种充当一般等价物(金属)的货币,它“在现实中存在的那样”就不是解决现实问题的思考前提。
事实上,能解决任何现实问题的立足地是“在现实中存在的那样”来考察而理解的。因此,按照马克思思想的思路:理解货币的媒介是在有用劳动与有益消费的“牵线人”来展开的。那么,货币政策和金融法规的现实出路,就应该将货币牵到产品生产劳动中去增加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以及将货币牵引到产品销售劳动中去的目的,是让产品销售劳动将产品生产劳动的成果,能在交换市场中将产品销售到商品消费劳动的个人、家庭、社会中去,将产品生产劳动的产品而极时地消化。这才是货币哲学在指导货币银行、金融市场的行政机构、以及执法的管理部门在制定决策的基础理论。
然而,在货币银行和金融市场的这些部门的工作者,实际上是属于从事商品消费劳动。但是,这类劳动对市场经济的促进那是起着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决策劳动。因此,这类劳动也就存在着是推动、促进产品生产劳动、产品销售劳动、信息运输劳的作用呢,还是起到束缚社会发展的阻碍作用?那么,从这个现实前提来看:产品生产劳动、产品销售劳动、信息运输劳动的市场经济中的发展、进步是在畅通,还是在阻碍?这取决于制定其货币政策和金融法规的决策、执法、管理的商品消费劳动的意向性。
因此,在这个方向存在着的商品消费劳动的意向性的消费劳动来看,那是有其推动和阻碍的两种作用。这样,在运用货币哲学去制定货币的投放和回笼,就有一个现实问题,那就是将意向性的消费劳动在展开商品消费而要将货币投放到哪里?在决定着商品消费劳动是有利于社会发展和经济繁荣的呢,还是束缚、阻碍社会发展和经济繁荣?那么,货币哲学的现实理性就会在是误导人生、还是有启发人生:是不利于社会发展和经济繁荣,还是推动和促进社会发展和经济繁荣的现实问题“在现实中存在”着。
实际上,货币哲学是“在现实中存在的那样”是要结合具体实际来展开运用。这种运用是在理解、考察将货币投放到市场经济活动中,是寻找将货币投放到有用劳动与有益消费的“牵线人”能在现实中发挥作用。而且这个媒介(牵线人)是要促进产品生产劳动、产品销售劳动、信息运输劳动,以及需要服务等这四类劳动的畅通无阻地展开。货币是在推动社会的发展、是在促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这才是货币的“牵线人”的现实作用。那么,“在现实中存在的”牵线人究竟是谁呢?
事实上,“在现实中存在的那样”来理解货币的牵线人,那是在推动、促进其四类劳动与四类消费的是持有货币的现实生活中的现实的人,以及在掌握着制定政策、法规、执法的制定者和管理者。这就是“在现实中存在的”货币牵线人。换句话来说,货币的牵线人是在两个方面存在:一方面,是那些操控货币的银行、金融、财政、税收的权力机构和制定产品流通的货币政策和金融法规的管理者和执法者;另一方面,是在现实中的有用劳动与有益消费的劳动者的消费意向性。实际上,后者那是由前者来引导的。
那么,操作货币政策和管理金融法规的牵线人是在将货币牵向哪里去呢?也就是说,掌握着货币银行和金融市场的牵线人在从事商品消费劳动的这个方面的工作者,在将货币牵给谁呢?这就是货币哲学研究“在现实中存在的”牵线人,在将货币而牵到哪个方向和途径的重大理论问题。“牵线人”将货币牵到哪里的前提问题,是在决定着社会是发展、还是倒退,是发达、还是贫穷的现实问题?这就是研究货币哲学的意义和目的。
然而,本人在此要早明一下,综上所述的是马克思文本的原初理论。这种原初理论是本人化了几十年的时间,在全面系统地深研《马克思恩格斯全集》而读出来的。因此,本人也希望在有意者在引用本人的研究成果而请注明出处,这就是本人的一点要求。
然而,当人类进入到电子、信息、数学化的时代,而货币还仍然“是人类的外化的能力”的滋生地。这就是马克思的重大发现,在考察货币“在现实中存在的那样”的现实作用,那么货币是“把我同自然界和人们联结起来的纽带。”也可以说,“在现实中存在的那样”的货币,它“是人们和各民族的普遍牵线人。”(28)
因此,在现实生活中的人们不要以为:“货币是万物的实际头脑”,也不要以为:货币是 “可以给自己买到很有头脑的人,而能够支配他们的人”;也不要以为:“我是没有头脑的,但货币是万物的实际头脑”(29)却当做是货币的本质。也就正如马克思生活“在现实中存在的那样”而看到货币的真相及事实:
“如果我有进行研究的本领,而没有进行研究的货币,那么我也就没有进行研究的本领,即没有进行研究的有效的、真正的本领。相反地,如果我实际上没有进行研究的本领,但我有愿望和货币,那么我也就有进行研究的有效的本领。”(30)
这就是货币“在现实中存在的那样”在把我们的头脑而引到或用到哪里去呢?那么,我们的头脑是长在自己的脑袋上,还是长在“货币”上呢?这就是现实理念要展开思考的现实问题。诚然,我们只有把货币与实物而放“在现实中存在的那样”去思考,那么,对货币的定义就要与“在现实中存在的那样”而相符,这就是马克思哲学的货币观。
在事实上,是抽象理性的建构者在使“货币持有者……没有头脑”,是抽象理性的解释者在将“货币是万物的实际头脑”而看待着。因此,在货币银行、资本市场、金融市场而制定、决策、执法的商品消费劳动,究竟是立足“在现实中存在的那样”来应用货币的信用工具呢,还是将货币当做是人们的“头脑”来应用货币?这就是货币哲学要研究的现实问题。
然而,人类社会虽然已经从蒸汽机动力而飞跃到信息、数字化的时代,可是,货币银行、金融市场,却始终是马克思看到的那样事实:“如果商品被投入流通的炼金炉,没有炼出货币,商品就会变成无用的东西。”(31) 那么,商品在流通市场中而为什么“炼”不出货币来呢?是由于现实生活的人不需要吗?不是的。实际上,“在现实中存在的”产品生产劳动、产品销售劳动、信息运输劳动而伦为贫穷人,是得不到货币去购买商品消费。实际上,是产品生产劳动、产品销售劳动,以及商品消费劳动而“在现实中存在的那样”将“商品被投入流通的炼金炉,没有炼出货币”来,才得不到货币来再生产。
然而,在市场经济中而炼不出货币“在现实中存在的”有三种原因:一是,执有货币者不需要或节省;二是,需要者却没有办法得到货币;三是,在现实中还存在着另一种现象,就是对新事物取代旧事物而不被人们接受,就像马克思举出自己的例子那样,创新理论成果在市场不能被出版商接受,因为出版商害怕被检查官的限制和查封。所以,创新头脑的劳动而得不到货币。另外,产品生产劳动、产品销售劳动、信息运输劳动、以及商品消费劳动而没有人来买,没有需要的人接受,所以,就是有用劳动也在市场经济中、也就炼不出货币来。
因此,正如马克思“在现实中存在的那样”考察的事实:货币银行、金融市场在将货币做成是“实际头脑”,而将“它是一切事物的普遍的混淆和替换,从而是颠倒的世界,是一切自然的性质和人的性质的混淆的替换。”所以,“货币也是作为这种颠倒黑白的力量出现的”(32)社会存在中。那么,人们怎样解决赋予货币“在现实中存在的那样”来展现有用劳动的真实价值呢?
当然,在人类社会趋于生产力的初级阶段,也就是生产力还不能满足人们在物质生活需要的时代,那是难已解决的。因为货币“在现实中存在的那样”的生产力中,货币是在推动和促进生工具和生产方式的变革而“作为这样的媒介,货币是真正的创造力。”(33)所以,在生产力的低级阶段中,人类要将货币的创造力用在竞争中去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步伐,也就必然性地利用货币创造出一个“聚宝盆”来供人类生存。
然而,当社会发展从实体货币和虚拟货币来展开发展产品生产劳动、产品销售劳动、信息运输劳动,以及商品消费劳动的现实之后,现实理性自然会提出要改变抽象货币本质的抽象观念。那么,在现实中人们就一定要运用电子货币来改变实体货币的本质,从而确立货币的本质来改变实体货币在现实而造成的混淆、替换的化身。
诚然,货币本质的改变那不是仍旧立足在“抽象形式”的思想世界来思考的,而是立足在“现实形式”的现实世界来思考的。那么,实体货币在现实中而造成是颠倒世界的原因究竟在哪里呢?这就需要我们深入理解马克思的货币论,它是“在现实中存在的”的“引向”途径,来理解货币在现实活动的真实性,那就不难发现:是由于货币的牵线人在投放和购买的展开与社会发展、经济发达的方向和途经而相反而造成的。然而,这种相反是“在现实中存在的那样”与在抽象中存在的那样对照、比较而看到的:在抽象概念定义的范畴中,是将货币而当做实物的产品生产劳动、产品销售劳动、信息运输劳动和有用服务劳动来看待,这就是马克思而界定的颠倒世界。
实际上,货币“在现实中存在的”任务是执行推动、促进产品生产劳动、产品销售劳动、信息运输劳动的商品流通的职能。也就是说,货币“在现实中存在的”牵线人是将产品销售到商品消费劳动的个人、家庭、社会的必需中去,才是牵线人的任务。货币“在现实中存在的”任务和目的有两个方面的任务:一方面,牵线人应该用货币来生产更多的产品,创造更先进的生产力来改变生产关系;另一方面,货币政策是应该用货币来加快商品流通的速度。这就是推动、促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泉源。
然而,在经济落后的根本原因是在两个方面形成的:一,货币政策不能将货币引向企业生产去增加科技的投入而不能增值产品生产的数量和质量;二,不能将货币牵引到推动产品销售而繁荣丰富市场,从有用劳动方面的商品消费劳动而消化产品生产过剩,逐渐地使个人、家庭、社会的财富增多。这就是经济落后国家的共同点。
实际上,如果制定的货币政策既不引向产品生产劳动,也不引向产品销售劳动和信息运输劳动的发展,而是引向私人、家庭和货币银行的钱袋里。这样,也就将货币当做既不消费劳动,也不增长产品和商品,而是积累货币为利息增殖方面而牵引。这就是马克思立足“在现实中存在的那样”而展开批判、揭示抽象货币理念而导致经济落后的思想根基。
然而,马克思在《黑格尔哲学批判[导言]》就发现:那种“对自己本身却采取非批判的态度,因为它从哲学的前提出发,要么停留于哲学提供的结论,要么就把从别处得来的要求和结论冒充为哲学的直接要求和结论”,(34)当做是“在现实中存在的”真相。这就是马克思哲学在批判抽象货币理性而揭示出来的真实性。
事实上,马克思的货币哲学那是把货币纳入到:“现实之间的现实联系问题”和“物质环境之间的联系问题”去研究货币“在现实中存在的那样”来理解货币的本质;绝不是将货币纳入到:在抽象中存在的那样来确定货币的本质。这就是马克思的货币哲学立足“在现实中存在的那样”而揭穿了:“货币的这种特性的普遍性是货币的本质的万能;所以它被当成万能之物。货币是需要和对象之间、人的生活和生活资料之间的牵线人”。(35)由此可见,将“货币的这种特性的普遍性是货币的本质的万能;所以它被当成万能之物”的抽象货币观是极其错误的,只有将“货币是需要和对象之间、人的生活和生活资料之间的牵线人”的现实货币观才是十分正确的。这就是马克思立足“在现实中存在的那样”而揭示出来的现实问题。因此,我们所理解货币就要从它的本质是市场经济中成为交换劳动成果的媒介的这一根据,是“在现实中存在的那样”而理解的。理解货币是交换劳动成果的媒介其目的,是将货币而“引向结果的途经”中去,而不是引向钱袋的积累货币中去。货币本身它在现实中只是一张通约的纸,这才是马克思提供给我们去考察货币“在现实中存在的那样”:来展开制定货币政策的现实前提。
三,运用货币哲学的基本问题与实际运用是阻止通货膨胀、是抑制金融危机的指导思想。
实际上,马克思阐述的现实货币观是已经为我们创立了三条思路,是仍然可以阻止通货膨胀和抑制金融危机:第一条,是要将货币当做“在现实中存在”现实的、真正的、实际本质来对待;第二条,是认为采用抽象货币观应该将抽象“同现实的运动一样”来研究抽象;第三条,货币哲学的真实存在是要反映和体现“物的真正的价值仍然是它的交换价值。后者归根到底存在于货币中,而货币又存在是贵金属之中;可见,货币是物的真正的价值,所以货币是最希望得的物”(36)这才是运用货币哲学指导货币银行制定货币政策的真实性和现实性的基础理论。事实上,我们立足马克思哲学而确立“在现实中存在的那样”的真实性来概括货币哲学的定义的话,那么,货币哲学是实际运用于推动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来改变落后的生产关系,是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实现社会稳定和发展而指导货币银行、金融市场在制定政策、法规的基础理论。这才是我们运用货币哲学的基本理论来理解、来思考“货币是物的真正的价值”的指导思想。这一指导思想是要消除那种仍旧采用抽象货币观来要人们“相信贵金属的绝对价值,把对它的占有看作唯一现实的财富”。因此,建构货币哲学的基本问题与实际运用的意图和目的:是立足“在现实中存在的那样”来展开消除经济落后和社会贫穷。这就是马克思立足“在现实中存在的那样”来阐述货币在“现实的关系”中,它是起媒介即牵线人的作用,从而阐述了货币“在现实中存在的”真实性。
可惜,由于马克思在决定与恩格斯共同合作钻研的见解之后,那是决定了不再建构哲学思想体系。所以,也就没有“货币哲学”这一概念。但是,这并不等于马克思没有阐述过货币哲学的方向和路径。实际上,马克思早就阐明了:“价值实体就是劳动;劳动量的尺度就是劳动的持续时间。”(37)由此可见,马克思早就发现货币“在现实中存在”着的“种种商品体,是物质和劳动这两种要素的结合”(38)是货币这个牵线人的现实前提。货币这个牵线人是将“种种商品体”通过媒介的范式,来将“物质和劳动这两种要素的结合”而生产出来的物质生活必需品牵给:商品消费劳动来促进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发展的进度。
实际上,人们在现实中得到的并不是货币自身。事实上,货币自身是不能吃,穿,住的。这就是马克思“在现实中存在的那样”而发现:创造货币价值的是“在现实中存在的”那是“有用劳动”。实际上,对于“有用劳动”才是创造“有益消费”的劳动,而无用劳动不但创造不出“有益消费”,实际上,“无用劳动”是阻碍人们去展开提高物质生活水平和社会发展的障碍。这是我们过去而忽视了:是“有用劳动”在创造社会发展和物质生活的提高。因此,劳动“在现实中存在的那样”的确存在着两种现象即“有用”和“无用”。可是,这两个概念在我们的经济学、社会学之中而消失了。实际上,马克思对“有用劳动”做过界定:
“表现为自己产品的有用性或使用价值的劳动,我们简称为有用劳动。从这个观点来看,劳动总是联系到它的有用效果来考察的。”(39)
这就说明,有用劳动和无用劳动这两个范畴,在理解研究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而思考货币哲学,那是有其非常重要的地位。实际上,马克思也看到了“在现实中存在的那样”的真实性:
“劳动就它生产使用价值,就它是有用劳动而言,它与一切社会形式无关,是人类生存的不可缺少的条件,是永恒的必然性,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循环的中介。”(40)
因此,确定货币是牵线人“在现实中存在的那样”的构成,就应该有两个方面:“有用劳动”与“使用价值”的统一,以及“有用劳动”与“人类生存的不可缺少的条件”的统一。而且这两个方面“是永恒的必然性,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循环的中介”仍然是在电子、信息、数字化时代,而更加彰显出它的重要性。
实际上,货币是有用劳动的化身。那么,我们对货币的定义就要反映出“有用劳动”和“无用劳动”的差别“在现实中存在”着呢?事实上,马克思从现实的前提出发,已经明确地指出来了:“一般等价形式是价值的一种形式。”(41)
因此,我们立足“在现实中存在的那样”而看到的另外第三种相对价值在现实中存在着:简单价值和特殊价值。那么,在用“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是不能包囊“在现实中存在的那样”的真实性呢?在事实上,“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一方面是抽掉了“在现实中存在的”各种差别,另一方面,是抽掉了“有用劳动”的“相对持续时间”。同时,也抽掉了“有用”与“无用”的劳动,它“在现实中存在的那样”是有其本质差别的。
在事实上,马克思是发现了:“作为使用的价值,商品首先有质的差别;作为交换的价值,商品只能有量的差别。”(42)然而,这种“在现实中存在的那样”它不但在马克思生活的现实是如此,它在我们生活的现代社会在出现“第三产业”即服务性的行业也是如此。因此,我们不能将商品消费的劳动与产品生产劳动、产品销售劳动、信息运输劳动而混为一谈。
实际上,在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现实中:产品生产劳动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发展的动脉;而产品销售劳动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发展的通道;而信息运输劳动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发展的桥梁。这就是从事商品消费劳动的制定货币政策和金融法规的货币哲学要阐明的。实际上,商品经营是来源于产品生产,而产品生产又来源于自然和社会的物质资料。因此,“在现实中存在的那样”来理解、思考其货币哲学的特殊性是放在科学技术和教育的特殊劳动价值中,以及管理科学和理论研究的特殊劳动价值等等,这已经在当代经济活动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实际上,过去将“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的前提,已经不能适应当代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实际上,我们对概念的定义与在现实中存在是不是脱节的。然而,我们在认识货币是通过什么来理解、思考货币的呢?
事实上,货币银行的理念那是根据货币概念的定义而确定货币制度的。一旦对货币的定义是偏执的,那么货币体系自然是片面的。诚然,马克思货币哲学即现实货币观已经为我们开辟了三条路径,那么这三条路径理应是指导我们研究货币哲学的基本前提。然而,当金本位废除之后出现电子货币,而且我们在现实中运用着它,那么电子货币牵引我们是将这个媒介引向哪里呢?然而,虽然金本位废除了,但是,货币哲学如果仍旧立足在抽象的理性去理解、思考,那么金钱观,就不会随着金本位的废除而在现实中消除。如果我们不确立货币哲学的现实前提和现实出发,那么,电子货币同样还是要为货币自身而服务,那么“有用劳动”仍然会被货币限制和削弱,而“无用劳动”反而会充当货币的媒介和牵线人,那么“货币是万物的实际头脑”的这一弊端,仍旧在电子货币时代还是要占据指导思想的地位。
总之,在开展对货币哲学、金融市场、资本市场的讨论,要发掘马克思创立一种“在现实中存在的那样”去思考,就是我们要把握在现实的、真正的、真实的、实际的货币只是个牵线人,是“在现实中存在的那样”来定性的。
注 释
(1)、(4)、(5)、(6)、(14)、(20)、(21)《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第250页、第32页、第33页、第322页、第8页、第259页、第258页。
(2)、(3)、《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第161页,(9)、(10)、(11)同(10)、(12)、(13)、(15)同(12)、(17)同(2)、(18)、(19)同(2)、(23)、(24)(25)、(26)同(25)、(28)、(29)同(28)、(32)、(33)同(30)、(35)、(36)同(24)、第173页、第177页、第25页、第35页、第166页、第160页、第24页、21页、第153页、第155页、第150页。(16)、第94页。(30)、参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货币]论的第154页。
(7)、(8)《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217页、第237页。
(22)、(27)《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37页、第57页。
(31)、(37)、(38)、(39)、(40)同(38)、(41)、(42)《资本论》“根据作者修定法文版第一卷翻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第94页、第17页、第19页、第18页、第48页、第14页。(34)《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页。
真实姓名:李相春 笔名:理思 网络域名:lisi1948
研究机构:集大成经济学研究室 地址:湖北省阳新县胜利街49号 邮编:435200
联系电话:0714-7324356 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2010-11-26日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