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保护的“四川路径”具有典型意义
李华新
20多米高的藏族巨幅唐卡、珍贵的德格印经院藏品、糖画制作的“九龙壁”、蒸馏酒的传统酿造技艺……走进国际非遗博览园西城事组团,四川省21个市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示让人眼花缭乱。
5月29日,随着第三届中国成都非物质遗产节启动大幕,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展作为“重头戏”之一同期揭开面纱。在各种非遗项目登台亮相的同时,也展现出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之路。(《四川日报》11-05-31)
要是知道四川的这次非物质遗产的大会的召开,也是在检验四川在地震之后对于非遗保护取得了实际的效果,并且是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那么就会在为四川在非遗保护所得的这些成就感到兴奋。因为经过了地震之后对于文物的修复,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而且是这也是需要花大气力来进行重建的。
而且四川的地震灾区也是有羌族等少数民族的文化,假如不是这次精心的进行修复保护,那么被称之为云端上的羌族的文化,也许就会因此而不再存在。为了大力保护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地震后规划建设了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这是我国第四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覆盖了我省阿坝州和绵阳市的7个县、22个乡镇。据省文化厅副厅长泽波介绍,在实验区,“保护是基础,传承是核心,项目是载体,建设是关键”。
羌文化有了保护实验区,这是一条路径。这是一条成功的经验,用开设实验区的方式来把保护和开发相互联系成为一个比较紧密的整体,没用开办实验区的方式来进行保护性的开发。形成了文化的生态链。
如今,实验区内已建成一批羌族刺绣、羌族水磨漆工艺品等“非遗”生产基地,将培训、生产、展览、销售有机结合在一起,对于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生态链和整体性创造了良好环境。
生产性保护启动“造血”功能这是另外的一条途径,而且在隆昌县周兴镇开办了一个夏布作坊,一年能卖10万匹布。仅织娘一人一年就能挣6000元。当地很多农村妇女已经不外出务工,就在家一边织布一边照顾家庭。
像夏布这样的传统工艺,是农耕时代中国传统方式的产物,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必须进行动态性的保护。
在传统技艺中寻找创新之路,这是保护性开发中的一条创新之路。
“创新是对非遗更好的继承和保护。”强金武说,创新可以改变以往教条式的被动保护方法,把传统手工艺和现代社会、现代产业有机对接起来,不仅能较好地保护传统手工艺的文化性,也能在产业化过程中使传统手工艺转化为较强的生产力。
一句话,对于非物质遗产,它的活力不是叙旧和缅怀中,依靠记忆而流传,而是要赋予它以活力,并且可以带动羌寨步入致富的新天地。 “手工技艺、美术、传统医药、戏剧、舞蹈、音乐等与生产生活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占有较大比重。”通过生产性方式保护,既是遵循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规律的社会文化实践,也是在保护“非遗”的同时促进群众就业。
也许这是四川非遗保护的一条成功之路!
(济南 李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