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盘见底? 六月行情大揭秘


大盘见底? 六月行情大揭秘

   我们上日分析提示,短期行情有超跌反弹的要求。政策面、基本面、资金面决定着行情整体仍处于“困难时期”,短期的反弹只是技术性反弹、反抽年线的性质。既然是技术性反弹,2780点一线的年线已经成为重要阻力。

   行情反弹的另外一个动力,是市场产生了汇金增持护盘的绯闻,在此之前,国企系的中石油、攀钢钒钛出现了大股东增持,中国神话也公布了董事会授权回购的公告,使得脆弱不堪的本轮调整首次出现了“护”的痕迹。但是我们之前分析提示,多个历史案例告诉我们:护盘行情从来不是底。

   最典型的护盘行情是2008年7月份的“奥运行情”,在此之前还有2005年的中石化、2004年宝钢股份大股东增持的护盘行情;再近一点的是2008年9月份汇金公司增持银行股,以及2010年5月份长江电力大股东出手增持,但这些大家伙的增持护盘从来没令大市形成底部。“护盘不是底”的原因很简单,是“护盘”就意味着大市疲弱不堪,市场处于整体性空头思维下,“护盘”能改变短期行情的波动,但难以改变行情的整体趋势。即使市场思维因“护盘”产生了阶段性的惜售行为,但行情原有趋势的惯性仍是存在。

   因此,历史上“护盘”行情往往形成如下轨迹:“护盘”使行情暂时止跌——形成一个时间不等的区域性缩量整理——原有行情的趋势没改变,区域整理反而又积累了做空能量——行情破位下跌,且因“护盘失败”形成恐慌性下跌——按照趋势性行情“不恐慌不成底”的规律,行情在一轮恐慌下跌后形成新的底部。因此,按照趋势性调整先缓跌、后急跌、再恐慌性下跌打底的三个阶段,目前“护盘行情”出现的最大意义是提示这轮调整已经进行了2/3。

   此外,护盘不改变目前“通胀往上,经济往下”的滞胀形势。虽然滞胀形势下既要控通胀又要稳经济的政策抉择上十分棘手,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因为我国经济基础已经相当厚实,全球独秀的经济增速也有足够调整空间,经济总量扩大之后腾挪的余地也比较多,即使GDP从10%降落到8%也只是个“软着陆”,而目前“反通胀”的意义已经超出经济层面。

   因此,在当前的政策选项上“反通胀”仍是第一位的,这决定着尽管目前经济趋于疲软,尽管目前经济领域的流动性高度紧张,但在通胀逼人形势下,紧缩性政策还难以松动。正因为5月份通胀压力超预期,6月份CPI在通胀惯性和基数作用下仍将继续创新高,6月份通过再次“提准”,乃至加息来进一步管理通胀预期和强化调控效果已是大概率事件。

   目前行情最大的“安慰”是,沪深300和上证50的TTM市盈率已经分别跌到了13.3倍和11倍,均达到了历史最低水平,与2008年大熊市底部的估值水平相当。但问题在于:

  (1)起码未来半年内公司盈利预期是调降的,目前“史上最低”估值的可靠性仍有待于检验;

  (2)虽然小市值股大退潮之后,中小板与沪深300的PE比值从最高的3.3倍回落到了目前的2.7倍,但与2倍以内的合理乖离度仍有较大的回归空间;

  (3)目前行情估值低主要是低在成分股上,但国际板推出预期的强化使得成分股低估值的优势在不断弱化;

  (4)即使行情“估值底”可确定,但流动性极度匮乏的行情还缺乏有效回升动力。

   因此,目前的市场估值状况充分表露了行情现状:

   一是,行情的结构性风险仍未得到有效释放;

   二是,指数估值具备了抗跌性,但还不具备上涨条件。

   我们在4月份曾分析提示,本轮趋势性调整是先杀估值,后杀业绩的“戴维斯双杀”。到目前为止,“史上最低估值”的产生说明杀估值的调整已经结束,行情最大的调整压力是来自于“杀业绩”。因此,从行情基本特性来看,本轮调整已经进入后半段,与上述“护盘意味着调整已进行了2/3”不谋而合。另外,从基金持仓情况来看,截止上周末开放式基金的平均持仓是80%,股票型基金是85%,处于比历史中位数略高的水平,基金持仓尚未减持到位,也预示着行情还没有调整到位。

   从影响行情重要事件的时间分布来看,“提准”或者加息紧缩调控“最后一击”形势下流动性最干渴的时间是6月份、通胀的峰谷是6月份(7月中旬公布数据)、上半年公司盈利明朗后盈利预期调降的压力在7月份、通胀压力开始缓降与政策开始松动的时点至少要等到7月份以后。因此,6月份的行情整体仍处于寻底与确认底部阶段,选择下半年备用目标股是6月份最主要的投资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