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成‘迷宫’ 商业化不应该成为罪魁祸首
文 陶凯龙
据新华社、中国企业新闻网报道:目前,由于失窃门、错字门、会所门、解雇门等事件持续发酵,导致故宫成为民众关注的新闻焦点,深陷舆论漩涡。
有学者认为,纵观此次所有事件,充分暴露出官方应对媒体与民众反应能力的不足,反应滞后的道歉声明也让人们对官方的诚意表示怀疑,惟有及时、透明、公开发布消息,知错能改,方能取得民众谅解,才是化解危机的“王道”。
中国最高级别的公共博物院藏各类文物百万余件,占全国文物总数的六分之一。全国一级文物故宫院藏十占其八,可谓国宝无数。这也奠定了故宫在传统文化的学术层面的地位和精神层面的象征意义。
一宗本来很平常的故宫错字事件引起巨大的轰动原因并不是因为故宫失窃案件,而是作为中国文化象征的故宫现在的工作人员的文化低俗和素质低下。诚然有安保方面的原因,但是更多的是人为的因素。
就在风波没有平息的时候,相继出现会所门、解雇门等事件,使故宫成为‘迷宫’。本来把中国传统文化遗产作为文化产业应该没有错,同时适当的商业化也在法规制度许可范围之内。
但是,把公众应该共同分享的文化遗产作为社会上强势群体的专用,无论从情感和公平的角度都很难以令人信服。
故宫面对一而再的错误不是深刻检讨反思态度,反而强词夺理狡辩,更有甚者为了防止内部消息泄密,开除大部分职工这不仅仅违反了国家法律,更践踏了做人的尊严。
有评论认为:故宫商业化运作是罪魁祸首。也就是说,故宫商业经营企业化运作导致了故宫成为民众关注的新闻焦点,深陷舆论漩涡。可是,失窃门、错字门、解雇门与商业运作无关,反而暴露了故宫长期存在贪污腐败行为。
错字门事件暴露的是作为故宫文化人缺乏对于历史文化的敬重,秉持文化的担当和对于文化操守的捍卫。仅仅不够真诚的道歉,突破了公众容忍的底线。作为中国顶级文化象征的故宫,尴尬背后是监管不力。
故宫被盗是安保措施不得当,错字是工作人员素质和责任心不高,二者只丢人不出格。会所事件和解雇员工事件不仅仅糟蹋了文化,同时暴露了极大的社会矛盾。宝贵的文化资源被特权和利益挟持显然是强势群体在与民夺利。
社会呈现出的急功近利、道德滑坡缺失和一切向经济看的病态。
现在应该说,通过故宫自己的表演,“真相”已部分出来了,这就是:故宫在褪去那件神秘的外衣后,露出的里子却是大家都司空见惯的、习以为常的、散发着陈腐气息的官僚主义。故宫的丑闻可说是这种官僚体制、官办文化的必然产物。
中央党校《学习时报》副编审邓聿文指出副部级单位故宫,今次连串丑闻的发生,虽是由一个小毛贼引起,看似有些偶然,但偶然中实有必然。换言之,官僚体制迟早会使故宫出丑,只要故宫还在按官办文化那套办事,这就是它无法避免的命运。
故宫成公众眼里的‘迷宫’,商业化不应该成为罪魁祸首,更多追究的应该是制度和管理者方面的责任。改革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