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7日,美联储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召开了新一轮会议,会议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维持在0-0.25%的水平上,同时继续实施到2011年6月底之前购入6000亿美元长期国债的政策。自2008年12月起,美联储已将零利率维持了大约两年半时间,同期内实施了两轮量化宽松政策,累计购入了约两万亿美元国债、MBS与ABS。那么,随着经济形势的转变,美联储将如何退出其史无前例的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呢?
维持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是美联储的两大核心使命。因此我们需要从经济增长(就业)与通货膨胀两个层面来判断未来美国货币政策的走向。
美国年均GDP增速由2009年的-2.6%反弹至2010年的2.8%。众多机构预测2011年美国GDP增速可能进一步上升至3.5%,产出缺口将会继续收窄。从增长动力来看,私人消费已经取代存货变动成为推动美国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动力。自季度环比增速首次重返正增长区间以来,2009年第3季度至2010年第4季度,美国GDP平均增长3.0%,私人消费、存货变动与固定资产投资分别贡献了1.6%、0.9%与0.6%。
不过,美国经济增长前景仍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美国住房市场迄今为止依然低迷,商业地产投资也不景气,2010年下半年以来全球能源与大宗商品价格上升可能通过压缩居民消费与恶化净出口等两个渠道影响经济复苏,民主党与共和党目前就联邦财政赤字与政府债务的争论将降低美国政府继续实施大规模财政刺激方案的可行性。根据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的最新估计,2011年第1季度美国经济年化增长率仅为1.8%,其中家庭消费年化增长率由上季度的4%下降至2.7%。
目前最令美联储头疼的问题依然是失业率的高居不下。尽管经季节调整后的失业率已经连续4个月下降(由2010年11月的9.8%下降至2011年3月的8.8%),但失业率的下降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劳动力参与率的下降导致的(劳动参与率由2010年11月的64.5%下降至2011年3月的64.2%)。换句话说,失业率的下降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失望的失业者退出了找工作的大军所致。
美国的CPI同比增速已经由2010年下半年的月均1.2%上升至2011年第1季度的月均2.1%,2011年3月份的CPI同比增速更是达到2.7%。然而美联储更加关注的核心CPI(即扣除能源与食品的CPI指数)同比增速尽管最近3个月以来不断上升,但截止2011年3月依然位于1.2%的低位,仍显著低于美联储核心CPI2%的隐含通胀目标。
与此同时,目前美国市场上的通货膨胀预期还是非常稳定的。3个月国债收益率目前依然位于零利率附近。10年期国债收益率目前仅为3.4%,这说明市场上的长期通胀预期依然处于低位。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美联储的宽松货币政策仍将维持相当长一段时间,理由包括:第一,失业率仍处于高位,且劳动力参与率持续处于低位,这意味着劳动力市场依然疲软,“非就业式复苏”的特征依然凸显;第二,核心通胀率仍远低于美联储的通胀目标,且各种期限的通胀预期依然保持稳定。
然而,美联储继续实施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的可能性也相当小,原因在于:其一,目前美国经济增长率正在快速向潜在增长率水平回归,产出缺口正在迅速收窄;其二,美国经济的增长动力已经由存货调整转为消费与投资,增长动力正由周期性因素逐渐常规化;其三,美国的金融体系已经趋于稳定,流动性不足得到显著改善,继续实施量化宽松政策的意义已经不大。
因此,我们认为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退出的时间表如下:第一步,到2011年6月底,当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到期后,宣布不再实施新的量化宽松政策;第二步,在2011年下半年,随着美联储持有的一部分国债、MBS与ABS到期,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将出现被动的收缩;第三步,2011年年底或2012年年初,随着美国经济的进一步复苏,美联储宣布加息,这可能标志着美联储进入新的加息周期;第四步,2012年之后,如果美国经济复苏稳健,不排除美联储可能实施积极的退出策略,通过出售自己持有的国债、MBS与ABS来收回市场上的流动性,主动降低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规模。
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即将有序退出
comment
编辑推荐
9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