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易斯拐点”来了才想到涨工资?


 

“刘易斯拐点”来了才想到涨工资?

 

 

昨天我在《基尼系数不适用,中国用什么? 》一文中批评当今学者无视收入分配的差距,竟然说出:“基尼系数高和低,并不说明什么问题。”像蔡昉这样高级学者,能说出这种话,可以想象他压根就不回去思考今天中国分配差距形成的原因。而这个原因普通老百姓都明白。于是蔡昉就说出草根的呼唤是:“坐在那儿讨价还价练嘴皮子,或者说看谁扛得久”。

笔者认为,不仅蔡昉是这样,整个经济学界都需要反省,不反省中国初次分配差距越来越大的原因,那么缩小差距也必然是天方夜谭,仅仅依靠中央政府政策的调整是解决不了长期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

蔡昉在回答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提问时说:“涨工资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他说:“对刘易斯的理论有一种批评是说你这个理论说不通,怎么会有剩余劳动力?按经济学来说,那个地方高工资,这个地方有剩余劳动力,边际劳动生产率是零,没有道理,那你干嘛不去?所以,在新古典经济学理论里一夜之间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我只要这边工资高,别人就全来,直到这两边工资差不多,所以他说既不会有边际生产力为零的现象出现,也不会有剩余劳动力的存在。”

蔡昉说:“我们现在涨工资就是给出这样的信号嘛。刘易斯和他后来的继承者在定义刘易斯转折点的时候非常简单,就是对劳动力的需求增长速度比供给的增长速度快,这个时候呢,你就得涨工资,才能加快劳动力的供给,扩大劳动力的供给,就这么简单。他一点没有表明剩余劳动力是不是彻底吸收干了,这些判断都不需要。”

我确信关于刘易斯拐点,蔡昉研究得很透彻,这是做学者的功夫。但是通篇访谈蔡昉忽视了两个重要问题。

其一,在刘易斯拐点出现之前,农村剩余劳动力供应充沛,转移出来的农民就应该接受如此廉价的薪酬?正是这种廉价劳动力造就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原始资本迅速膨胀也基于这种廉价的劳动力。中国发展中主要依靠低成本的重复建设,依靠加工出口实现高增长,资源代价,环境代价,以及人力资源的代价蔡昉都可以不计算了。而今蔡昉认为“基尼系数高和低,并不说明什么问题。”潜台词就是过去形成的初次分配差距是天经地义的,这是中国发展不能避免的问题。

其二,在刘易斯拐点出现之出现之后,用高工资继续吸引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那么农村过度的人口转移,对中国未来农业会带来什么后果?看来这位人口专家并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如果吃饭都成了问题,这会给整个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带来什么?一个人口学家却避而不谈,这种人口学者是在祸害中国的发展,也和中央的一贯政策背道而驰。

笔者观点,刘易斯拐点来了,增加工资要解决三个问题,一个是过去工资本来就比较低,这需要调整,另一个就是在弥补过去差距的基础上再更多的增加一些,中央政府的工资倍增计划就是基于这两点。更不能忽视的第三个问题,城镇人口收入增加之后如何保障农民收入大踏步的增加。

我曾经写过一篇帖文说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正在超越城市,如果继续大量吸引农民进城,有可能物极必反,得不偿失,农业的基础不能动摇,增加对农村的转移支付、增加对农民的补贴、适度提高农产品价格是必须的三个基本政策。

城市必须加快生产方式的转变,我说过裤子、衬衫、打火机可以做,是不是能少做些,做些在国际市场有竞争力的产品。中国经济即便十几年后经济总量超过美国,但是经济质量依旧无法和美国相比,原因就是生产方式的差距,人均GDP,人均收入的差距仍然不会改变。咄咄逼人的是中国的生产方式必须转变,才有可能实现缩小分配差距三个基本问题。

如果中国的经济学家,人口学家只知道老自由主义的发展路子,总是认为这种差距存在是天经地义的,那么还有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有什么优越性?中国的发展还有什么超越西方的发展老路的可能?

蔡昉,以及抱着自由主义老路不放的经济学家,人口学家是不是更应该想一想这些问题?

二〇一一年三月二十九日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