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愚法师:莫将尘念污山水 一轮心月寄人间



  1

  一个真正学佛修道的人没有星期天放假休息,他天天从精进中得到法喜,那法喜才是最好的休息处,跟佛法相应。你修行精进的愈多,由之达到放下的休息的成分就愈大。佛法要讲休息,叫大休息,要怎么大休息?《楞严经》告诉我们:「狂心顿歇,歇即菩提。」我们在人生中想这个、要那个,欲望一直不停的那个念头停放下来了,那个放下,正是大休息,也就是大菩提。「歇」在闽南语的意思就是休困,休困就是歇,歇脚之意。在这个世间中,究竟有几人找到佛法的歇脚处呢?这需真正的懂得用功的人才行。一般人假日不是大吃大喝大玩,要不然就是大睡觉,这是纵欲或者懈怠放逸,哪里是在度假呢?真正要度假,请到佛门中来,佛门的教法可以让大家的狂劳之心好好歇息下来,可惜很多人不知道这样一个度假村,却将尘念到处沾染天下的好山好水!

  2

  修行所面对的基本上不离三方面,一个是我们的身体,一个是我们的心情,一个是我们的人事。在身体上叫六根,在包括观念、思想的心情上叫六识,在人事一切外境上叫六尘。

  身体六根就是一口气,这一口气要调得好,身体就安。只是这相当不容易,因为这个身体是我们的果报体,它是从我们多生累劫的起心动念累积而来的,这起心动念一直念动气动地影响着这一口气,而我们起心动念形成的妄想执着可以说已根深蒂固,抓得很紧,因此这一口气很难调得柔顺,由之而得身心轻安。准提法门的修法在调气的效能上非常明显,你若由LA字起观,或以金刚念诵持准提咒,很容易可得到法喜,在观持中气息流顺而念头清明。当我们气不顺时,心就不会安宁,然后在人事上稍一遇到压力就起烦恼,把事情弄得更糟。

  所以要念咒,每一个人都会念,但你是否能念得气息顺畅,念头清明,法喜绵绵,那就要看你的功夫了。你专修时,每一支香都念得很平顺,身心轻安,那已经算不错了。可是我们整个修行,所面对的是一个活生生的因果人生,真正的身心轻安要在自己的起心动念观察得很清楚,使自己于人事上处理得当,随缘消旧业,不更造新殃。

  大家稍用心去观察,人人念念都在三世因果中,没有一念是不横跨三世的。我们现在身心状况当然承袭过去,这是过去世,现在的感受是现在世,它会影响下一秒钟。下一秒钟还没有到,但却是尽未来际的,可以说这一念剎那剎那在变化,过去已经过去,未来还没来,重要的是当下眼前的这一下有没有能够照顾得好?照顾得好,过去不好的都消融掉了,而未来就在我们当下这一念的清净无染中果报不一样了。当下这一念是因也是果,果是承袭过去的,但这一念不清楚或有染,不清楚或有染会变成因,以招引恶缘形成恶果。简言之,我们当下一念是因,也是缘、也是果,因缘果报全在一念之中,大家说可怕不可怕?对自己当下一念观察入微的人,正因自己的念头观察得那么清楚,因此丝毫不敢有一念不好的念头,这便是菩萨畏因的佛法正修之起处了。所以,修行并不在你用的是什么方法,禅宗的、密宗的、净土的都没有关系,问题是我们对自己起心动念清楚了没有?六根六识六尘有没有在一念清净中?

  3

  不管在世间法上或是佛法上,这句话都行得通!「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先不要谈自己受用怎么样?自己的功夫如何?所谓耕耘就是在努力创造自己的因缘,一切成果便在其中逐渐成形。在修行上,这句话告诉我们,只要把念头这因地看清楚了,老老实实去修,先不要着急你现在在一般凡夫的果地是如何不好。这不用多问的,业不重不生娑婆,来到这娑婆世界,当然每一个人身心都有些问题的,大问题跟小问题之别而已。你不要看别人身体不错,生活好过,一样的,他各方面的问题也不少的。这里是佛所说的堪忍的娑婆世界,只不过有的人嘴巴比较会叫苦,有的人不会叫或暗地里叫而已。我们修行要从自己的果来探因,不需要羡慕别人,也不要怨自己不如别人,只该问自己有没有看清当下这一念,这一念看得清,你便是这世上第一等难得之人。

  4

  念佛就要见佛,念佛见不到佛,你就没有得到利益。那么,念佛要见佛,佛是什么?你要把这个弄清楚了才行。

  我们一般人念佛就想出一个佛的形象来念,那是方便,把佛具体化,把佛人像化,真正的佛,不在内外,不在中间,没有形相。我们一般修行人喜欢讲:「我昨天晚上梦到佛了。」那往往是痴人说梦话。佛,哪里是用眼睛看的?你要用眼睛看可以,但这眼须是慧眼,这眼须是法眼,才可以见到佛。一般我们在自己的意识光影门头上,所谓看到了佛像,既然是佛像,这只是个像而已,终究还不是佛。

  所以大家参看看什么是佛?佛在哪里?坦白说,我们要见佛之前,要先见法,对法要有正确的认识。在法上,佛称为空王,什么是空?不是你意识上空空的感觉便是空。真正的空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修行要修行这样才有一点见到佛的味道。能够这样见到佛,你就见到解脱相,见到你生命的本来,这样叫见佛,也叫念佛,或念佛的境界,念佛的功德,念佛的智慧。

  5

  修行能不能解脱,除了功夫之外,功德也蛮重要;所谓功德不够,换句话说,是指我们整个心胸气量打不开来。你功夫跟功德够了,全身的神经细胞就慢慢松放,气脉的现象才会呈现。

  密宗所讲的三脉七轮。三脉,中脉、左脉、右脉;七轮从底下开始,海底轮、脐轮、心脉轮、喉轮、眉间轮、顶轮、梵穴轮,这三脉七轮的总关键在心脉轮。心脉轮的上下,上是喉轮,下是脐轮,脐轮就是风轮,心脉轮是火轮,火轮包括我们身心情绪的状况,它会不断地给我们信息。你在心窝的膻中穴这里观想心月轮,一边念诵咒语,可以说是使风轮融于火轮中,而风火之轮则在心月的清净洁白中转为水轮的清凉透明,这样喉咙便慢慢松开来了。只要你自己实际在法门上用功,三脉七轮便可由这样的转化过程而打通。你三脉七轮一打通,那全身筋络这些松开来了,自然没有身体的感觉,所谓忘我方才谈得上,而无我也就由之比较能够体会得来了。

  再说功德,什么叫功德?内功和外德。内功,见性是内功,智慧通透是内功;外德,做人处事方面能够中规中矩的,能够如法如仪的,这叫外德。你平常生活讲话不对,态度也不对,那外德错了。外德没有,内功你说你会有吗?外德等于是一个人做人做事的操守。我们一般人都是自己在绑自己,内在的观念本身就是绳子,把自己捆得动弹不得,然后在做人做事的操守上损人损己。所以我们修行一定先要将自己的心胸气量打开来,这样外德可以累积,然后凭内功与外德做到忘我,最后证悟到无我而得解脱。 

 

  心月朗耀满太虚\首愚法师 开示

  自他不二

  世间的缘起与凡夫的观念、执着都是有始有终的。但从佛法的究竟义而言,在这无尽法界之中,本来即无始无终,是起点,亦是终点,是终点,亦是起点,所以经典告诉我们:「缘起如环无端」。而佛法即是要我们当下了然。

  当下是无始无终的,「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无边剎境,自他不隔于毫端」,这句偈语真能懂进去,整个佛法尽在其中矣!此亦即准提法圆满次第之所在。

  大家有缘接触这个大法,宜好好从此处去自我开发智慧!所以「护法」是在护自己的心法,把自己的身口意照顾好了,整个护法都在里头了。这叫「自他不二」,一切唯心造,好好把握「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就对了。

  庄严国土

  修学佛法,综归两句话:「庄严国土,成熟众生」。庄严自己身心的国土。每个人此身此心像一个小千世界,把自己庄严起来,就能够去利益众生。由于我们身口意的清净,他人就会有一股被潜移默化的感受,所以庄严自己,也就是在庄严一切众生;护持自己的身口意,也就是在护持一切人的身口意。一个人真正与道相应, 所感召的不但是亲戚朋友,乃至法界一切有缘,都会受到你的影响。

  护持自己的身口意并不简单,敞开来就是自他不二。不能庄严自己的身心,就容易造恶业。换言之,要以善业来庄严自己。恶业使我们堕落,善业令我们升华。能多帮忙别人,象征你的智慧愈大,慈悲运用无碍。 这些道理想必大家皆能心领神会。

  愈挫愈勇

  大家如果要真正做到庄严自己、庄严道场,就要多精进。任何场合不一定要结手印,多念咒、多作心月轮的观想。要懂得随时填空白。散心杂话就是空过,那是懈怠放逸、自我放逐。我们在六道中,多生以来总是这么懈怠放纵。现在如是,未来变复如是,试想!这样修行又如何上路呢?

  所以不论世、出世间法,都是一股精神,修得好不好是另一回事,至少要有一份很虔诚的向道之心——刻苦耐劳,熬腿再怎么痛都要把它忍下去,不要马上向自己投降。要有「愈挫愈勇」的精神,愈苦愈要顶起来。从此刻开始,尽未来际,很虔诚的向道,否则就是空过时间,浪掷光阴!

  我们知道,当下横跨过去与未来;现在是过去的延续,也是未来的开端。不能把握现在,就只有承袭过去的恶业,只要你有一分恭敬,就有一分受用;有一分向道之心,就会有一分感应。佛法讲因果,丝毫不爽,没这份心,学佛想上路,岂不是缘木求鱼吗?

  摄心守意

  修学的重点,要随时随地摄心。懂得摄心,必然与佛法相应。我们佛门中,称在家学佛的人为「护法」。护法当然就是护持佛法,但一般人很容易流于外护。实际上,护法不分出家、在家。

  所谓「护法」,即护持正法,让正法能够久住。护什么法呢?正法又是什么呢?主要还是我们的心地而已。护持自己的身口意三业,让自己随时都在正念中,才堪称「护法」。换言之,此身此心长保清净,不贪、不瞋、不痴才是真正在护法。

  凡夫的身口意三业之中,口业最严重。懂得赞叹,就是「称赞如来」、经常在正念中。凡夫大部分都落在情绪中,情绪不对,如果不懂得收敛自己的口舌,而把不满感染给别人,那不但自我污染,也污染了别人,这也是散心杂话的严重后果。所以说,「修行」就要随时随地观照自己的身口意,收摄自己的六根。

  口业像一把刀,用得好,可以救人,也可以鼓励他人向道。但一有了不满,它却会像一把伤人的利刃,不仅会伤人慧命,也会伤害到自己。故谈起护法,就要先把自己的身口意护好,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丝毫不得放逸。

  各位来这儿专修,就是短期出家,尽管外表没现出家相,心却出家了。出家,就要一切放下,不攀外缘。回去之后,把家、把工作岗位当作道场。所谓「直心是道场」、「慈悲心是道场」,随时随地回观返照,道并不曾离开我们,只怕自己偏离大道了。

  苦集灭道

  一般人对「苦」,总觉得无可奈何。「苦能入道」,苦,是拿来反省自己的。苦从何来?佛陀最早所传导的「四圣谛道」首先讲的便是「苦」,教我们如何去观察苦、发觉苦,告诉我们「苦」是自己的果报,乃由恶业所形成,要我们去探讨苦的由来,这也就是「集」——苦因。贪瞋痴是我们的苦因,它非外来,乃是我们多生累劫自己造作而累积下来的。苦,有因有果,唯有达到清净、喜乐、安详的境地,才能融化得掉这苦因苦果,此即是「灭」的道理——清净、喜乐、圆满,也就是准提法的圆满次第。

  如何达到安乐、解脱呢?灭,也是果——清净之果。想得到清净的果,就要修「道」。「道」即方法,而整个准提法的修行次第也就是解脱痛苦的方法。譬如你能懂得观照,把「LA」字观起来,让咒语念得很纯熟,一提,烦恼就化掉了。

  当然,色身上的病痛,需要慢慢去转化,因为我们多生累劫积累的尘垢太深厚了,岂能一下子扫得干净?修行,就要把握要领,让八十八结使——打开。

  自我考验

  我们凡夫对苦的感受是用逃避的,不敢面对它。修学佛法则是要去面对它、看清楚它、承受它。譬如打坐盘腿,固然酸胀麻痛,但只要肯精进、肯付出、肯投入,这苦不会永远。因为它是无常的,俟色身慢慢转化后,筋骨自会渐次柔软,苦受也自然愈减轻。所以要有信心,自我考验得起,让自己有成就感、满足感,每次都能过关,才是真正在消业障,由短暂的辛苦去换取长期的喜悦快乐。

  统摄心念

  念咒若是没有配合观想,有时候会念得索然无味,心也不知跑到哪边去了。观想能让你很快的把注意力拉回来,很清楚的给自己一个目标。念咒较偏向「止」,但如果没有配合「观」的作用,把自己的心念统摄起来,就容易迷失,这是观想的好处。

  不论是「LA」字的观想,抑或心月轮的观想,原理没有两样,效果却有所不同。观想本来就是一种假想,观想心月轮可先观想前面有个镜坛,准提佛母显现于镜坛中,而后再观想准提佛母由眉间光浑入我身,我身立刻转为本尊,我即佛母,佛母即我, 二者无二无别。

  其次,再观想自己身如透明琉璃体,内空心中,生起八瓣莲花,红色无根,莲花上现一满月轮。单单观想个心月也好,心月上再现字轮也罢,万一字轮想象不出来,最起码要想象一轮明月。

  观想字轮,这字轮与我们持诵准提神咒相应,大家宜不断的去体会他。多多做这种观想,色身自会不断转化,念诵的音声,也会愈来愈低沉。而且观到相当的程度,正如「陀罗尼经」所讲的,将要发生的事情,都会晓得。所以许多禅宗大师,除了参禅之外,到后来,都以准提法为主修法门,乃至近代的禅宗大师虚云老和尚的系统,也都有修准提法。

  「心月轮」观得有基础了,自然感觉自己的身体就像个皮囊,透明的琉璃体,晓得这个身体非常幻化。

  神奇妙用

  心月轮的观想与金刚念诵两股力量合而为一,念到某时候,就会感觉整个身心;乃至山河大地皆从心月轮里面展现出来。在音声中也显现了心月轮。随着你的观想,念咒,每一个咒语的音声,融化到全身的毛细孔,全身每个细胞都在念咒语,也都在放光,这境界就叫「心月孤悬」,尽虚空、遍法界都是心月的光明。念咒念到这程度,自然会到达深沉、浑厚而空灵,这都要靠个人实地去修为。

  心月的光明交错着金刚念诵,由这心月轮展现出来的音与光叫「气吞万象」。光与音融化在一起叫「光音交融」。从有相光浑入无相光,整个修法进入到这境界,就不是普通的修行了。而整个佛法八万四千法门的核心,事实上,皆离不开此范畴。

  一般讲「禅」,往往是讲见地方面的,准提法门则把见地、修证功夫、以及行愿,三种都融化一处了。所以这法门不是普通的法门,大家宜真正的用心去修为它,必定有所感应,诸如家庭事业、有愿必成。只要意念到,心想事成。准提法就有这么神奇妙用,故称「准提神咒」,并非偶然。过去的古德们,有许多人修过这法门而有所成就,有所感应,所以特地把准提神咒也列入「十小咒」之中。

  受苦消业

  打坐的过程中,两腿的酸胀麻痛有双重意义:一则显现了我们业力的障碍。会痛的地方,表示气血未通畅,它便很自然的反映出来。二则,在酸胀麻痛的过程中,筋骨慢慢放松,肌肉、神经也逐渐松放。故一边虽在显现业力,另一方面也同时在消除我们的业障。可见多受一分苦,就多消一分业。

  根本方向

  念咒修法务必与信心相应。若是一边念、一边怀疑,效果就要大打折扣了。咒语好比轨道,我们按照咒语循环不已的持诵,目的就在「系心一缘」。假以时日,持之以恒,就会形成一股气势,从而产生了「定」,进一步再由「定」发「慧」。当然,念念有,也念念空,故咒语本身既不执有,亦不执空。

  所谓「念而无念,无念而念」,能把握这八个字,自然「空」与「有」中道而行。念得清清楚楚,但也不执着什么,这才是一个根本方向,亦即是没有方向的方向。晓得念念无住,念念清明,如此则处处回到自己的心地上来,这才不致迷失掉。

  打妄想会让我们迷失;信心不够也会让我们迷失;乃至对咒语的根本精神了解不够,也会迷失掉,所以如何念到「净念相继、都摄六根」才是整个修法的重心所在。 



   一轮明月即心池\首愚法师 开示

  摄心调气

  记得三、四年前,南师曾教我「八字口诀」,所谓「心月孤悬、气吞万象」。我自己又加了八个字「光音交融、心光无量」。这十六个字构成一个非常完整的观想与金刚念诵的口诀。实际上,就文字而言,金刚念诵已经包含了观想和唱诵。金刚比喻般若,比喻能够把握得到佛法的实相;乃至一个人对自己心性的完全了解。换言之,实相般若即金刚,念诵即在调气,所以金刚念诵同时涵盖了摄心与调气。

  金刚念诵所缘的境界可以直接从「空」下手,如果你对佛法「空」的理念很清楚,直截了当就进去了,或者你也可以凭借着观心月轮进入「虚空即我,我即虚空,亦无虚空之量可得」的圆满次第境界。心月轮虽然只是个符号,却也是我们身心的一个关键处。

  观想「内空心中,生起八叶莲花,红色无根,莲花上现一满月轮,月轮上现字轮」,这是金刚念诵整个核心的地方。所以说,金刚念诵要念得好,就要缘膻中穴的心月轮。

  心月孤悬

  所谓「心月孤悬」,即「内空心中,生起一满月轮」。你把色身都观空掉了,当然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尽虚空、遍法界都是心月轮了。所以说,心月轮只不过是个代号而已,它是文字般若、境界般若,同是也是实相般若,行住坐卧,言行举止,无一不是在此境界中;开口念诵如是, 闭口默念亦复如是,则身心没有不起变化的。这是个很实际的修证过程,通过不了这验证,不叫佛法。

  气吞万象

  《楞严经》云:「心如宝月」。禅宗亦以月表心,像「指月录」即是。所谓「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清凉月代表非常清明、光亮,也代表温润、纯洁,「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真空妙有。所以各位要时常做这心月轮观,一面观想、一面念咒。

  「气吞万象」那境界是尽虚空、遍法界的,当然念起来气象就不同凡响了,也不可能打瞌睡了。

  光音交融

  「光」明是文殊菩萨的般若慧,「音」声代表大悲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修证次第;二者要「交融」为一。换言之,观-音-法-门 舍离了般若即不可能相应;光音交融不了,光明也无从观想,则咒语当然念不好了。《楞严经》云:「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实际上正是文殊般若慧与大悲观音耳根圆通——光音交融的修证境界。

  我们一边念咒、一边观想心月轮在膻中穴的地方,等于见地与修证双管齐下,交据一处,念咒时,每个字都要念得清清楚楚。因为文字本身是光,你一念到咒语,它就放光,光与音同时合而为一,便是「光音交融」。

  心光无量

  光音交融之后,当然即是心光无量——阿弥陀佛无量寿、无量光的境界,亦即常寂光国土,故当下即净土了。能如是用心、持咒,欲见十方诸佛,又何难之有呢?因为你已与十方诸佛同一鼻孔出气了。否则你学佛,一心想见佛,佛在哪里呢?佛的境界都认识不清楚,如何成佛呢?

  光音不二

  光明本身就是气。能证到「空」的境界,就懂得其中的道理了。同是,气也是音,一个人身体不健康,讲话有气无力。 而光即音,音即光,光音本是不二的,所以说「光音交融」。上面提过「心光无量」便是无量光、常寂光。故能达到这境界,心脉轮中的那一点就化掉了,那一点是 「即空即有、不即不离」的。能有这种体会,念起咒来才不会打妄想,整个生命才会展现开来,整个身心宇宙也就与金刚念诵心月轮观交融在一起了。

  倘若大家真正能体会到「光音交融、心光无量」的意境,则整个身心自然进入定慧等持的境界上,所以这十六个字可说是修练法报化三身的核心。各位宜把握这口诀,修起准提法来才容易上路,则报身之日日增长、气象之月月转化,才有可期之时,希望大家好自为之,不论在家、出家、上班中、公车上、行住坐卧,时时皆在这境界中。能如此与整个佛法打成一片,则入世、出世又有何迥异?

  生命的帮浦

  生命的成长当然是由父精母血来的,在母胎最初形成的是心脉轮,尤其是中脉,那是我们观想心脉轮的明点,也是生命最原始的地方,我们想要解脱,也得从此处开始。

  一个人紧张惊恐,或兴奋时,整个心脏必然跳得厉害,这与我们生命最初形成的心脉轮是息息相关的,也是心月轮观的可贵之处。如果你能经常作心月轮观,唱诵自然愈来愈低沉。报身从心脉轮开始慢慢熏习,对境界上——无论是恐怖的、兴奋的、悲哀的等等七情六欲上的境界,由于薰习的结果,心脉轮就会渐次平和,不受影响。

  心脏是我们生命的一个「帮浦」。全身气血皆由心脏来促进循环,可说是生命的中心地带。如果从文字上来说明,「臟」字去掉肉字旁,心臟即是「藏心」——心藏在里头了,但不是「分别心」藏在心里头。

  《楞严经》说到「七处征心、八还辨见」。佛问阿难:「心在哪里?」阿难几次回答:「在内」、「在外」、「在中间」……佛都把他否决掉了。那么到底心在哪里呢?——无所不在。它随时随地跟着你情绪的起伏变化而狂奔乱跳,各位可从自己的七情六欲去体会它是多么不由自主。

  禅宗说,我们的心叫「内团心」,但我们的「真心」是超越在这上面的,问题是如何超越呢?生命的流转既然是这样,当它要还灭时,也要按照原来的步骤去依序归元。

  内空心中

  准提法仪轨告诉我们「内空心中」,不要执意抓住心脏的那一点,要「不即不离」,不离开它,也不等于是它。

  我们的色身本来是这么成长的——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 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如此三世起惑、造业受生,一切因果,周而复始,以至于无穷。如果想成就报身,理论上还是要靠般若智慧、扫荡一切执着。也就是要先悟毗卢法界,证到空性。如此,你对所修的缘起法才不会再执着。

  修到某时候,心窝会有隐痛、郁闷的感觉,这样你也不用恐惧。我们凡夫,由于妄想的关系,色身一定不健全,在修练的过程中,难免有些毛病会爆发。只有你把握这个法则——「内空心中」,则万一有什么毛病,才不致于慌张,所谓「疑心生暗鬼」就是这样来的。

  当然,最主要的是要把握南师的两句口诀:「心月孤悬、气吞万象」。心月轮的大小由心,心月代表光明、是无相光。 若是你想象它如同钱币那么大,那是你的执着;如果你想大概是尽虚空、遍法界吧?那也是你的形容;一切都是你意识的描述。要知道,从思想中所得的境界,乃鬼家活计,所以禅宗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色身的鉴度计

  金刚念诵对准提法门而言,可说是一种非常殊胜的加行法。而要把金刚念诵练得很纯熟,也要经过千锤百炼,声音才会低沉空灵,报身才会转化。

  我们的色身,四大变化过程是非常深邃的,一个人健康与否,和见地、情绪皆有连带关系,像温度计一样,有时会上升,有时会下降。气温的高低是促成温度升降的总关键;而观念、情绪也是让我们身心四大起变化的总枢纽。

  观念是「体」,平常待人处世是「用」,体、用几乎是离不开的,「体」、「用」也影响我们的情绪起伏、四大变化,所以说这是色身鉴度计的一个原动力。

  如实观照

  准提法的「体」即其观想的层次。何以很多人都观想不起来呢?因为他的想象力力对整个准提法,乃至对整个佛法的理念不清楚。观想就是要把心透过联想,不断的推敲与思维,去找出原因,所以这也是缘起法的一种反省与觉醒,目的在一节节打通整个身心的关键处。

  「观」即观照。能透过想象、如理思维(不是妄想,妄想所致之因,何来正果呢?),则展现出来的光自然会如实观照。以禅宗而言,「如何是我本来面目?」俟还我本来面目之后,就不用再去观想任何境界了。所以只要你很平实,很纯真的把它显现出来,就是「观想」。故真正的观想是要达到「圆满次第」。

  本地风光

  换言之,观想发挥到极致;圆满次第即展现出来了。以教理的名相来说,即所谓「实相般若」。此时,我们生命的本来面目就会赤裸裸的呈现出来。所以最初学习观想,只要有个影像,剎那之间,它就过去了,并非要你停留在那境界上的。

  譬如观想梵文「LA」字,你不要老是抓个「LA」字不放。这「LA」字只是在带动我们的心意识而已。观想「LA」字照自己全身,乃至遍法界,「遍法界」就是要把它融化掉,当然不能紧抓不放了!

  把「LA」字化掉又是什么境界呢?你说它是真如也好,法界也罢,本来面目亦无不可,这些都只是代名词而已。其实它所展现的,就是「无我、无相」的空灵境界,只要我们的见地到达了,则连点渣滓都找不着了。

  所以,种种观念都是我们的心病,执着林林总总的境界也都只是过程,唯有到达所谓「形而上」的实相般若才是我们的主要目标。故不论是禅宗、净土或密教,在在皆是为要让我们回到自己的本地风光,展现自己生命最根本、最原始的面目的。

  现量境界

  准提法仪轨每一个步骤,旨意皆要我们进到这个境界。譬如「金刚密身」、「顶上放光」、「迎请本师毗卢遮那佛」等等,无一不是。当然,这一切也是名相,亦即文字般若,透过文字般若,你要去想象:「何以你要观想LA字?」你能如实观想出来,在一片光明中,就是「境界般若」,再把有相光明化掉,到达无相光,则光明遍照法界。所以你即使能把影像观想出来,还是非常虚幻的——如梦幻泡影,不真实。

  大家对「观想」二字的意义不要会错意。「想」只要个构想,譬如画山水,就先想象山水,透过你的想象力,整个画面呈现出来就是「观」,也叫「照」,这便是现量的境界。当然,这个观想的境界跟着妄想,会随时变迁,所以我们不容易观想出来。

  真正的观想,严格而言,是很轻松自如的。因为这些境界每个人都有,不需要你再头上安头。也就是要还它本来面目,让它归元。如果只是停留在理论上面,碰到真正的禅师,绝对过不了关。拨弄文字、卖弄理论,毕竟派不上用场。

  验收成果

  一个人学佛基本的祈求,当然是希望自己的身体健康、事业顺利、家庭美满,心里少烦恼,进而慢慢认识生命的根本。 所以我们学佛有时难免会对自己验收成果,看看自己打坐用功,到底有多大的受用呢?有几分改变呢?当然,谈到验收成果,能否达到立竿见影,大概最困难的,还是与自己最亲、最密切的——色身和心灵,而且,我们也最不了解这些。

  各位相信吗?真正了解自己,则一切问题都化掉了;对世间对自己生命的执着也自然迎刃而解了。只因为认识不了自己的本来面目,所以对人生有各种不同的想法、观念和追求。谈到验收成果,这问题就大了。应该以什么做标准呢?最明显的,自己心灵、情绪上,我们都可以感觉得到,身心有否改善呢?自己最清楚。

  --------------------------------------------------------------------------------

  作者: cundhi    时间: 2007-8-31 17:55

  翩翩心头月\首愚法师 开示

  成佛有份

  佛陀在菩提树下证悟时曰:「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佛性,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可见纵使是一个罪业深重的人,只要经过大菩萨的开导,照样可以心开意解,省悟过来。

  《佛说涅槃经》尚未传到中国以前,道生大师曾说:「一阐提皆有佛性」。认为只要是众生(包括三恶道),即皆具有成佛的希望。这话当时曾引起佛教界的攻讦,称此为魔说,他并被僧团默摈之,甚至逐出寺门,这使得道生禅师郁闷难消,遂发誓愿曰:「倘若我的见解无讹,将来就在说法台往生。」不久,他便独自到山上住茅蓬,向石头说法,竟说得连顽石都点头了,因此而有「生公说法,顽石点头」之美谈流传于后世。

  后来,《涅槃经》传到中国,里面确实有「一阐提皆有佛性」之章句。于是,他也开始向世人讲解《涅槃经》了。俟这部经讲完,他果真在说法台上示寂。

  一阐提,即极难成佛之义,经典上说,有两种人是一阐提:一种是起大邪见者,等于断尽了一切善根的人,名为断善阐提;另一种则是大悲菩萨,自愿度尽众生,方成菩提,如大愿地藏王菩萨是,由于众生至多无数,故他成佛也无期,是名为大悲阐提。

  菩萨四摄

  佛法的见地高深奥妙,即使见到空性的阿罗汉们,观念上尚且犹有偏差,对佛法的理解还不够透彻,更何况是我们博地凡夫呢?所以学佛要先学谦虚,说话做事都要谨持保留态度,切莫志得意满。

  古德告诫我们:「满招损,谦受益」。学佛修行,离不开应对进退,也离不开群体生活。所以要在现实的世、出世间达到无往不利,则务必要宗奉「菩萨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布施摄,又分财施、法施、无畏施。爱语摄是随着众生的根性与需要,予以温和及慈爱的言语,令他生欢喜心,而达到度他的目的。利行摄是以身口意利益人,感化众生共修佛道。同事摄则是象《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说的「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深入他的工作行列,与他同事,在契机契缘的情况下度他修学佛法。

  慧剑斩情丝

  学佛的重点在「安心」,尤其在打坐的过程中,遇到关键处,更要懂得如何去安顿自己的心念,譬如当你契入空相时,倘若理念不清楚,一起疑心,脑筋就转不过来了。这时候,就需要靠智慧来导正,有道是「五度如盲,般若为导」。知道定下心来,才能再进一步去体会「空相」的境界。

  妄想来了,不去理它,它就走了。「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这就是如来的最高境界。懂得这句话的真实含义,再把它应用于妄想的来去上,你就不会起恐慌了。我们凡夫总是在这上面起矛盾,既怕妄想又怕空,偶而空相现前,却又不知所措了。

  真正的空是「无住生心」。古德云:「心无所寄为无住,意无所缘为无相,念而离念为无念。」无住生心的重点乃在「转化」二字,「化」的功夫纯熟了,不好的会变好,好的也会变得更好。

  「化」是智慧、是般若。「佛来佛斩、魔来魔斩」,佛代表好境界,也要舍。懂得舍,那个境界更宽阔,更上一层楼;魔表征不好的境界,把不好的舍掉了,不但没事,而且也紧接着展现出好的来。

  所以说,懂得「无住」——善恶不住、好坏不着,则心无所寄,意无所缘,念而离念。这是「转化」的至高功夫,也是扫除我们妄想执着一把最好的金刚宝剑,亦即《金刚经》所诠释的道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乃至《心经》说的「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皆离不开此范畴。可见仅仅一个「舍」,即有无穷妙用。

  投入音声海

  「观想」与我们自性的心光打成一片,融合为一,将整个身心投入到音声海中,投入到清净的法界中,则禅净律密尽在其中,慢慢的,实相无相的境界自然现前,这是准提法门金刚念诵不可思议之处。各位宜从此去体会、去用功。

  当然,对一个初学者而言,是急不得的。只要念得流畅、顺气就好了,如此久而久之,身心自会日日转化。俟念到顺气时,杂念也少了,就会感觉到安详、宁谧。接着,面前宛然呈现光明,那便是你自性光明的流露。观想的道理即在于此。

  此时,再回过头来参究仪轨的整个次第步骤,你就会更了然了,根本不用担心观想不起来。只要有恒心,肯经常尝试着去体会,功夫自然一步步呈现出来——个中正念常相续,月皎天心云雾散——何须急在一时呢?

  本地风光

  有一弟子问佛:「一切佛的净土都那么清净庄严,何以唯独您老人家成佛的国土如此秽垢而不平整?既有高山,又有深壑,坑坑洞洞的,而且这个娑婆世界的众生又都受着业力的牵引,充满了污浊,那么不得安乐?」

  佛陀听了笑着说:「你们看到娑婆世界,只是污浊的一面,而没有看到清净的一面,那是众生的世界,不是我的境界。」接着,就用脚往地上一按,四边周匝,马上变得无比的清净庄严,当下展现出了释迦文佛真正的本地风光。

  我们每一个人修证到那个程度,也会这样。目前的身心世界,皆是自己的业力所使然,平常打坐中出现的气机发动,种种现象,也都是由业气导致的,都是过程。临到此景,我们何妨淡然处之,把它归诸于平常,无喜也无忧!

  真正的佛法在「平常心」。马祖大师云:「平常心是道」。但是一般人要做到事事平常却是多么不容易!凡夫总是喜欢向外驰求无常的幻境,自寻烦恼,自我颠倒。修行就要对自己身心的种种变化了了清楚,晓得这些都是幻化不实的,不要作「圣解」,也不要去贪着。

  引基下石

  观想LA字是沿途风光,不是我们的本来面目,也不是如来家当。如来的家当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LA字只是假借、安立而已,但对于一个初学者却不可忽视,不得不借重它来敲开尘封已久的心地。

  念咒相当于在引基下石,投资作本,扫刷我们无始劫来积囤的业气;观想则让我们看清楚回家的途径,好蓦直趣向自己的本地风光。

  所以观(照)要灵明朗然,不要胡涂。譬如说,当你气脉发动时,就要去察照那个不动的——它是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生不灭的。你控制不了它,就只好让它玩了,主人翁在,客人总要客气点,否则,让它作大之后,反客为主,你就奈何不了它了。

  恭敬恳切

  学佛修法,要懂得发愿,祈求准提佛母加被,希望自己的业障早日消除,发起惭愧心、精进心、勇猛心、恭敬心。恭敬心就是要一心一意、毫不怀疑的以一股迫切的求救心情,诚恳的持诵准提神咒。

  「何以有人感应不了?」诚心不够,恭敬心缺乏之故。学习态度马马虎虎的,当然什么都学不好。法在恭敬中求,尤其是这个真正能帮助我们转化身心的无上法门,更需要你全神贯注的去修到震撼身心,才有效果。各位宜自我检讨,到底有几分恭敬呢?

  威仪具足

  修行有所谓「三千威仪,八万细行」,行仪之微细,可说到达了极致之地步。一举手、一投足,乃至低头、瞬目都要相当检点。而实际上,威仪具足,必然与定慧相应。宁静,可以使身口意如法如仪、观察得更清楚,处事也较能周延。

  就以我们修行的周遭环境来说,内务整洁,行止从容,作息守分,大众团体生活起居井然划一,看起来多么俨然庄重!则纵使人不在佛堂礼拜持咒,也能充分展现你里外如一的威仪。故菩萨三聚净戒当中,第一条即是「摄律仪戒」,只要用心对了,表露在外的行为,就合乎戒律了。

  戒律的道理,不外乎在于此心,以外在的规范来让你的行为不会踰矩,举凡八关斋戒、沙弥戒、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都是用来约束我们外在举止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