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无党派联组的分组讨论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馆馆长王平的建议:“我们也不要鼓励我们农村的孩子去上大学,因为一旦农村孩子读了大学,就回不到自己的家乡,回不去自己的家乡就是一个悲剧。”她表示,自己常年深入农村地区,认为城镇化让每个地方都千篇一律,甚至不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
对于这番话引发网络大讨论。王平委员挨了不少板砖,强国论坛有一篇贴文:《农村孩子必须上大学的四大理由》,其中第一条就是:“要改变自己和农村的命运。其实上大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要成为公务员或国企老总,也不仅仅是要成为所谓的城里人,农村孩子要放弃这两样选择,还要上大学的根本目的是要改变自己和农村的命运。”
如果说:“知识改变命运”是必须上大学的理由,我以为这仍然没有脱离了“望子成龙”衣钵,是“望子成龙”的一个马甲而已。
王平仅仅是说“不鼓励”,是属于表述的不恰当,并不是说农民的孩子不能上大学。但换成“必须上大学”同样是表述的欠缺,绝对化了。关于“知识改变命运”我已经在许多篇帖文中说了这是一个伪命题,这里我不在重复过去讲过的观点,而“知识改变命运”是我国大学的“大跃进”的推进力量。
被誉为中国高考之父汤敏是一个经济学家,他建议恢复高考是很好的建议,汤敏先生直谏高校扩招中说:“扩大大学教育是一个可以拉动内需的消费点。如果高校每年扩招30万学生,按一年一个学生消费1万元计算,30万学生实际消费将近30亿元。”
这个建议遇上家长传统思想的“望子成龙”,如鱼得水,通过收家长的钱办大学,孩子就能读大学,“高考改变命运”走红一时,于是大学发展的“大跃进”的序幕就拉开了,问题是许多人并不意识到大学的发展是在大跃进,更不会想象大跃进的后果——而当时也遇到了社会的就业难,就业难也在推动大学的“大跃进”!
中国现在已经是基本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个量与质统一的概念,量的增长指的是适龄青年高等学校入学率要达到15%-50%。我们目前只能是在数量上实现了,质量上还有很大差距。
而今大学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并不同步。2002年的时候我国大学毛入学率已经达到了15%,这是世界上公认的进入大众化阶段的一个标志,到2005年就达到了21%,2010年已经达到25%,有报道说北京2010年达到59%这个速度是极其惊人的,北京上海的毛入学率仅次于美国加拿大。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在2008年12月13日下午在“发展共享和文化自觉论坛”上演讲说:“中国教育发展水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而依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数据:2010年中国人均GDP虽然已经达到了4823美元,依旧很落后,位于192个国家的第95位。而且中国教育投入却要到2012年才能实现占GDP的4%。
两会期间有报道说根据1993年的教育振兴计划,中国教育欠账达到1.6万亿。我认为这个数字明显是缩水了,根据教育振兴计划这个欠账应当是接近3万亿。应该从1993年期逐步增加,到2010年教育投入应该占GDP的4.5%。而1.6万亿的算法是从2000年到2010年统统假设为4%,因此缩水了。
投入明显不足,大学却能“大跃进”,“大跃进”如何成为成现实?有两个推手:“大学实行高收费”;家长“望子成龙”愿意出这个钱,一拍即合——但最终违背教育发展的规律,造成大学“大跃进”,而在质量上有明显缺陷。
“望子成龙”要不得,“知识改变命运”同样要不得,但却催化了“大学实行高收费”,这样便推动了中国大学的“大跃进”。
现在公众对大学的批评很多,从招生,培养一直到就业,我以为有批评很正常,没有批评就不正常了。
大学办起来了,大学需要大量的教授、副教授。一下子从哪里来这么多教授副教授?没有教授副教授又怎么办大学?而后的教授职称的评定也就存在大量的水分,大学成了“学术论文”的工厂,论文多到一些刊物要出“增刊”满足职称评定,但是学术进步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推动却和大众化的大学后教育体制不匹配。
再往后就是大学生毕业的高峰,就业难的问题再一次显露。有人质疑大学生就业为啥不如“农民工”?其实答案很简单,不排除大学生放不下架子,但是经过职业培训的农民工有技能啊!这样新“读书无用论”又一次抬头,教育好像迷失了方向。
如果从这个角度体会王平的建议,那么并不会得出农民的孩子“一定”要上大学的结论,城市的孩子也没有必要“一定”都去上大学,大众化之后还有一半以上的孩子不能读大学,不读大学如果再没有技能,整个教育不就乱套了?
人大校长纪宝成说:“大学沦为‘职业养成所’”,他说:“学生读书求学似乎仅仅是为了谋求一个条件好、待遇高、收入高的职位,教师则往往忙于跑课题、抓项目、拿经费。”这种功利现象都是为了“改变命运”——这是个人的命运,与国家、与民族关系不大。因此也就不会有“大学精神的光芒,对真理的追求,对理想的保护”。因此,与其说高校太功利,到不如说是“知识改变命运”误国误民。
林林总总,“知识改变命运”也只能是“望子成龙”的马甲。大学“大跃进”却造就了 “大学沦为‘职业养成所’”,失去了“大学精神的光芒,对真理的追求,对理想的保护”。
大学“大跃进”给我国教育带来许多问题:从基础教育的重点班、校到“择校”、教育乱收费;从高考“指挥棒”到学生负担加重,家长不愿意“孩子输在起跑线”,并造成教育难以实现公平,教育本身也在背离教育的基本规律。
今年两会期间教育部长袁贵仁的许多回应都是针对教育中的实际问题,究竟能不能奏效,能不能让教育步入其规律,根本的问题是能不能走出“知识改变命运”的误区,增加更多的教育投入是政府的责任,从而实现教育公平,实现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公民,实现“大学精神的光芒,对真理的追求,对理想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