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就象西方的原子,是中华能量世界观的物质基础
——兼驳各种否定自然发现的五行学说
五行是一种自然发现,顺序不可改变
五行是一种自然发现,是类似于西方化学元素表的自然发现。
现在,在古籍中和出土文物中发现了多种五行,但是,多数五行都可以对应统一为一个体系,如五味、五臭、五脏、五气、五谷、五调、五音、五果、五菜、五畜、五石、五药、五虫、五官、五色、五脉、五魂、五德、天干五行、地支五行等等。在此体系外的都不足采信,因其不是基于自然发现的五行说。也就是说,基于自然发现的五行说是唯一正确的。所谓唯一正确是指:一、五行顺序不可变;二、五行间生克关系不可变。这一不可任意改变的五行说,不仅是中医学的基础,即中医诊病号脉和开处方治病的基础,而且也是整个中华自然科学体系的重要基础之一。
还必须指出的一点是,说原始自然崇拜被作为五行的源头,后来这种原始自然崇拜又被认为与五方的观念进行了认同,这是不符合史实的。这是近现代不懂五行自然发现起源的人文解释,是有害的。如果这种观点有一些历史根据,也是汉代董仲舒以后的儒家经学人文演绎的结果,是不足采信的解释。《自然国学宣言》承认了这一人文解释,是宣言中最重要的一处错误。我在《自然国学宣言》发表前最初6个人讨论宣言草稿时,曾经明确指出这一点,可惜未得到其余五位老师的赞同。
五行是中国医学的根本基础
要实证这一点,首先要从五行在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作用说起。
因为中医是现行主流学术体系和教育体系中唯一较完整保留了中华传统自然科学的思想方法、自然观和实验实证方法的唯一学科,
要揭示五行的实质,有必要先从大家较易理解的中医入手。
我们知道,中医主要是以号脉为手段诊断病情,中医的所谓病情,一是指以五脏为核心的人体内五行能量是否平衡,其次,是指人体的总体能量是否充足。
病情诊断完成以后就是开处方治病,传统中医开处方也必以五行为基础,即以药方的五行能量平抑调节五脏的能量失衡。五脏的能量平衡了,五官和五体的病变自然消失。只有在五脏平衡的基础上,人体才能全面受补,能够全面受补,才能最终达到能量充足——得到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身体。
五行严格对应人体的五脏,即水木火土金严格对应肾肝心脾肺。而五脏之间的关系也严格遵循五行的生克乘侮制化抑扶。不仅如此,人体进入与自然界的同频共振状态中还能够直接感受到体内五行与体外自然界五行的共鸣效应——这是中医处方治病的基础,也就是借助体外物质的五行归类调节体内五行的平衡。
五行在中国医学中的成功应用说明,五行的次序是科学的、客观的,五行的生克关系同样是科学的、客观的,因此是不能随意改变的。
今天的许多中医开的处方不能很有效的治病,为什么?——因为在这一代正值年富力强的医生的学生时代,即文革时期,所有中医院校停止了五行教学,把阴阳五行作为封建迷信的糟粕从中医课程中取消了,遂导致这一代医生多数只会背药方,背了几十个药方,就从中医院校毕业了。于是他们用基于几十个药方的经验开始行医。老中医们清楚,这些不懂五行原理的医生开出的处方,按照过去的话讲,每一个方子都是毒药,——因其不可能有效地平抑五脏虚实症状,调节脏腑平衡。所以,文革后在老中医们的坚持下,各大中医院校全面恢复了五行教学。因此,现在的年轻一代医生已经懂得五行是中医治病的基础了。
五行肇始于天文
那么五行是怎么来的呢?五行源于天文。许多人不了解这一点,因为他们在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书中没有看到这种说法。但是,中华学术不同于西方学术,——中华学术是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宗旨,按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治学顺序,把自然科学的成果,即各种发现和自然规律,直接应用于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等人文领域,而五行正是贯通这一从自然到人文的治学顺序的重要理论学术工具。
我曾经说过,中华科学的核心学科是医学或说人体科学,中华科学的实验方法主要是体验,而且我们的科学决不象西方分科之学那样相互割裂开来,缺乏联系。所以,在天文书中没有的内容,完全可能在医学经典中找到。
中医元典《黄帝内经》的《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中明确说:“丹天之气,经于牛女戊分;黄今 天之气,经于心尾已分;苍天之气,经于危室柳鬼;素天之气,经于亢氏昴毕;玄天之气,经于张翼娄胃。所谓戊己分者,奎壁角轸,则天地之门户也。夫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不可不通也”。这段话清楚地说明了五行的天文起源。
《中国古代思维模式与阴阳五行说探源》中说:“公元300年以前,五行说主要在天文、乐师、方士和贞人中间流行,此后才被哲学家所用”。
也就是说,五行首先是一种先天自然发现,而后才被人文后天理论所理解和应用。
顺便说一句,《内经》一般被当作医家元典,这是没错的,但国学向有“医道同源”、“道裂百家”之说,而道家的最根本著作《三玄》之一就是《内经》,因此,五行源于天文说不仅是医家的观点,也是包括了中华传统自然科学全部内容的道家学说的基本观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