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15条》或彻底改变首都发展方向
2011年2月18日/董秀成
为贯彻国务院房价调控政策,北京市人民政府出台15条落实细则,在北京乃至全国掀起一场房地产调控“风暴”。
仔细阅读《京15条》,觉得其中14条没有明显新意,基本上是巩固以往政策和国务院政策的重复,但有关限制外地人购房这一条确实具有很大的“杀伤力”和震撼力,在以往政策已经大大抑制投资性购房的基础上,此政策基本上可以杜绝今后在北京投资购房需求或炒房行为,全国人民尤其是各地有钱人集中资金来北京投资炒房的路径被斩断了。
尽管细则没有指出如何规范外国人在北京购买住房问题,但我们权当是将外国人一并看成外地人,这更说明境外有钱人试图来北京炒房的行为也一去不复返了,国际炒家试图在北京住房市场“兴风作浪”也不可能了。
至于《京15条》能否导致北京房价大跌,这恐怕很难在短期内进行判断,需要继续密切观察,但可以肯定在未来政策期限内北京房价将维持稳健,以往多年房价“疯狂暴涨”、“过山车”等现象不可能再度发生。
平心而论,《京15条》与重庆、上海等城市政策相比,其行政干预色彩更加浓厚,具有明显的“准计划”经济色彩,这似乎有些令人匪夷所思,因为在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还会出台几乎回到计划经济时代的政策,不免令人有些错愕。
北京作为首都,是全国人民心中的理想地,是全国人民的首都,在改革开放以来逐渐形成一种文化“包容性”,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城市,是华夏儿女长期以来人生和事业“寻梦”的圣地,有多少人义无反顾地离开故土来到这座美丽和现代化的都市寻求机会,这也许是北京长期快速发展和繁荣的根本原因所在。
如果《京15条》作为一项长期市策,那么说明北京未来的城市发展道路将会发生重大变化,即使是制定如此细则属于当下“不得已”的权宜之计,但我认为今后取消也将十分困难,因为北京的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交通问题、水资源问题在今后日益突出,出台如此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缓解这些已经存在的矛盾,一旦取消起来可能就需要权衡利弊了。
对于那些初来北京的创业者来说,“有5年连续纳税和社保证明”其实是很困难的条件,或者说,这一条对外地人来说还是比较苛刻的,尤其是对那些大学刚毕业在京无法找到工作但又不原意离开的年轻人来说更是难以做到。
因此,从未来趋势看,将来“北漂族”将可能会逐渐减少,年轻人尤其是那些大学毕业生过去那种“宁可在北京漂着也死活不离开京城”的思想可能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那些外地来京城打工的农民工更是不可能也没有机会选择北京为长期生活地。
从机动车“摇号”限制到房子“限购”,这些政策凸现北京与其他城市政策的明显区别,其核心差别是北京政策更加富有行政干预色彩。上海限制车辆采取市场拍卖车牌方式,重庆限制买方主要采取税收政策,这些城市尽管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行政干预市场行为,但总体上看干预程度有限。
几年前,人们开始谈论户籍制度改革问题,很乐观,甚至觉得北京户口将很快走出“含金”时代,现在看来这些判断为时过早。北京户口在未来仍然是十分宝贵的“稀缺资源”,“一户难求”仍将是首都北京的一大“奇观”之一。
《京15条》对于北京未来发展影响难以预料,但肯定对缓解北京人口膨胀起到一定作用,对房价产生抑制作用的同时,确实又可以解决其他诸如人口、交通等老问题,这或许是值得的,但其长远政策效果现在还难以判断,对北京未来发展尤其是城市竞争力是否起到消极伤害作用还不能简单加以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