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有化、非国有化作为一种机制,对稳定经济的作用
俄罗斯政府把私有化作为国家向市场经济转轨的一项重要措施,几年来一直在推行上届政府制定的私有化计划。截至1995年年底,俄罗斯非国有企业已达11.8万家,占企业总数的47%,产值占企业总产值的62%。在3.3万家应股份化的企业中有2.5万家已成为股份公司。
然而私有化速度过快也导致了不少严重问题。在私有化过程中由于缺乏财产分配的法律机制,国家财产被非法占有。国家失去对私有化企业的应有监督。国家财产大量流失,生产受损。此外,私有化也没有解决企业职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后果。
1996年,俄政府放慢了私有化步伐,开始进行整顿。首先,政府限制那些明显亏损的企业实行私有化。俄政府认为,实现了私有化的企业应该正常运转并创造利润,否则,搞私有化就没有意义。俄政府还决定赎回那些具有战略意义的、不应私有化的大中型企业的股票,以加强国家监督,其中包括收购某些国防企业的股票。为此,俄政府还于4月份专门成立了联邦国防综合体私有化委员会,以审查国防企业的私有化情况。由于俄政府放慢了大中型企业的私有化进程,把重点放在保护国家财产和提高私有化企业的效益上,有效地制止了因私有化速度过快带来的诸多问题。截至1996年年底,一些重要的重工业企业大都属于国有企业,如俄最富有的企业──天然气股份公司,全部股份都属国家所有。一些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和军工等大企业的股份也都属于国家。目前,俄共有3 000多个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股份公司,其国家股份不允许出售。
大量国有化企业改造后,对俄经济逐步走向稳定创造了机制性条件。一是改变了投资主体,目前俄基建投资来源中2/3来自企业自有资金。这对提高投资效益,减轻实行紧缩财政与信贷政策对经济不利的影响及优化资源配置将起重要促进作用。二是对调整产业结构将产生积极影响。这几年来,俄第三产业有了很大发展。三是小私有化易产生较为明显的经济效益。四是国家摆脱了大量的财政负担,包括投资与亏损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