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电视台打造的2011年春节联欢晚会——《春暖延安》,是一台以歌舞为主的大型联欢晚会。晚会有歌伴舞《硕果累累迎新年》、小品《回家过年》等16个精彩节目。由13个县区、15个行业、30余个单位、1000多名演员参加演出。整台晚会,体现了延安人民欢欢喜喜奔小康,创建延安美好明天这一主题。据悉,《春暖延安》1月25日晚7时30分在延安电视台演播大厅正式演出录制。
国家一级演员曹伯炎主演
小 品
《回家过年》
国家一级演员曹伯炎
简 介
曹伯炎:男,1962年出生于陕北延川县,陕北说书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优秀青年艺术家。中国民主同盟盟员。现在延安曲艺馆任职。他表演的陕北说书,多次参加国家、省市大型文艺演出、比赛并获奖,十七次上中央电视台表演节目
胡锦涛总书记和我三次握手 “真没想到胡总书记会和我这个普普通通的说书人握三次手!” 陕北说书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曹伯炎一想起当年那个场景,仍激动不已。
“那天是2006年的元月28日,除夕夜,我记得特别清楚!那天,我接到通知,说晚上有重要演出,但不知道是给谁演。下午4点,我早早就来到延安宾馆,一打听才知道是胡总书记要来。下午6点,演出正式开始。我还记得我表演的节目是由哥哥曹伯植编写的新书目《看延安》。
演出有一个重要内容,是由胡总书记亲自指挥所有演出人员合唱《团结就是力量》。合唱开始前,胡总书记先和大家亲切的一一握手,合唱结束后,胡总书记又走上前来和大家再次逐一握手。握着总书记温暖的手,我激动地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整个演出结束后,胡总书记要走了,没想到他竟然再次和我们一一握手告别,我刚刚平静一些的心再次激动不已。
我知道,其实是陕北说书这个艺术形式,让我能万分荣幸的三次紧握胡总书记的手。
我从小就爱音乐,最早从艺时,学的是三弦,直到1993年才开始在哥哥曹伯植的影响下接触陕北说书。他是国家二级编剧,能自己谱曲、填词,我演唱的很多作品都是由他给我创作的。
因为有很好的三弦基础,所以我学得很快,1993年3月开始学习, 5月就登台表演了。时至今日,我已先后多次参加全国、省、市级的大型演出和比赛,数次应邀参加中央电视台的节目录制,获奖无数。
参加这么多次演出中,还有一次是让我特别难忘的。当时是1996 年2月19日,我给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演出了新编剧目《半碗饸饹》,反映周恩来总理勤俭节约,不舍得倒掉凉了的半碗的感人事迹。表演过程中,李鹏总理激动地流下了热泪!那一幕,让我久久不能忘怀。后来,这个节目在1997年全国第七届群星奖评选中获金奖,实现了陕西省在这个国家级群众文艺最高奖上零的突破。
1993年以前,陕北说书是很少上舞台、电视台表演的。我能去这么多重要场合表演、能上中央电视台给全国人民演出,除了我有自己的独特说书风格外,很重要的一点是我在演出过程中,该道白时,我用普通话的标准咬字,但行腔归韵又用的是陕北音。这样一来,道白人人能听懂,却又不失陕北味。如果不这样,陕北说书就永远不可能走向全国。
陕北说书要得到持续传承,我认为不仅要有专门的研究、创作人员,还要有各种各样的比赛。只有比赛才能真正使说书技艺得到提高,陕北说书这一古老艺术形式才不会日渐凋零。”曹伯炎说。
陕北说书起源何时,很难细考。民间传说从三皇治世时就有陕北说书。相传很早以前,有一个老汉生了三个儿子,长大后给人家当奴隶,赶牲灵,大儿子叫大黄,让奴隶主把一只手剁了,二儿子二黄的一条腿被打坏了,三儿子三黄让主人把眼睛扎瞎了,弟兄三人流落到陕北的青化县乞讨为生。一天大黄拾到两片烂木板,敲打着木板沿门乞讨,说上一些吉利话,主人便赐给他们一些残汤剩饭,有一次人家吃羊,他们捡来羊肠子,晒干绷在木板上,就弹出声音来,后来他们弟兄三人自制了琵琶,从此相互配合,边打、边弹、边唱。二黄心想大哥去世后谁来敲梆子,他灵机一动干脆把两块木板绑在腿上自打、自弹、自唱。后来老大、老二去了山西临县一带,三黄却留在了陕北,婚后生了五个儿子,并将弹琵琶的技艺传授给儿子们。老大成家后收了三十六个徒弟,将三弦传给了十八个徒弟,在榆林一带安了家,把莲花落、琵琶、三弦的技艺传授给了后人。这一民间传说足以见证陕北说书的历史久远。
2006年5月20日,陕北说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