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推动明年经济社会发展,要突出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笔者认为,这是会议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做出的科学理性选择,也是对以前宏观政策和发展战略的“扬弃”。
之所以要“稳”,即“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这是因为,只有“稳”才能巩固目前经济形势中有利的一面:我国国民经济保持增长较快、民生改善,长期的宏观调控使通货膨胀得到抑制、物价趋稳。另一方面,也只有“稳”才能应对目前经济形势中不利一面:世界经济又趋低迷,欧债危机或引发全球经济二次触底,中国外贸形势严峻、国内经济增速趋缓,而物价上涨形势仍然严峻;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仍然突出,国际环境和国内经济运行中又将出现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形势的复杂和调控的艰巨性都在增加。因此,在全球经济前景仍不确定的情况下,明年有必要继续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将宏观政策的重点从抑制通货膨胀转向推动稳定和更加平衡的经济增长,同时保持物价基本稳定。当然,“稳”也是对2008年激进刺激政策反思的结果。
之所以要“进”,即“要继续抓住和用好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这是因为,只有“进”才能保证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随着金融危机蔓延和深化,中国经济受到了很大冲击,严重依赖出口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如果说宏观经济环境的不良影响使中国经济发展长久积累的内在矛盾突然显性化,那么长期以来从事低端加工、走粗放型发展道路、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就是中国经济难以适应需求变化而遭遇前所未有打击的主要原因。有鉴于此,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成为适应全球需求结构重大变化、增强我国经济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的必然要求,也成为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因此,来年中国应顺势而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使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尤其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不断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此外,由于深化改革开放、改善民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顺利推进的必要条件且改善民生还是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因而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改善民生必须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同时推进。
为何是“稳中求进”?
comment
编辑推荐
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