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风险保障意识的增强,居民对人身保险保障产品的认知度在逐渐提高,但由于投保人在制定自身的风险保障规划时,存在保障不足或者重复投保现象,使投保人有无所适从的感觉;笔者以为,构建科学的人身风险保障规划需要用最少的费用支出获得最大的人身安全保障。投保人购买的人身保险主要保险产品,不要涵盖投保个体的主要或者是将来要面对的主要风险点;还要保障额度要适度,即投保人一旦遭遇无法预料的人身风险,所投保的金额足以弥补所遭遇的财务损失或者对家庭生活质量不会造成过分悬殊的影响。人身保险就是为人身风险保障构筑一道坚实的“防火墙”,抵御人身可能面临的许多未知和不可回避的人身风险,那么怎样才能构建量质并举的风险保障规划呢?
从这六种方法不妨作为投保人规划科学人身风险保障规划的依据和主要方法:
一、生活费用恒定投保法
假如周某现在每月的生活费用成本支出水平为1500元,一年即为18000元。周某希望在将来的有一天因年老而失去工作能力时,依然希望自己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不要低于现在的标准,那么,周某在构建自己的人身风险保障规划时,不妨按照现有的年收入为目标参照数,设计自己的养老保险规划。
二、年收入比例投保法
年收入比例投保法就是按照投保个体的年收入比例进行确定人身风险保障规划的投保金额的一种常用方法。一般以全年收入的10%—15%用作保费,既不影响日常生活开支,又有一份安全保障,比较适合一般大多数人的保险保障需要。
例如,刘先生现在年收入4万,那么可以将他的保险保障计划设计成年缴保费在4000元-6000元之间。人身保险除具有一定的保障功能以外,还具有积沙成塔强制储蓄的功能,如果您现在每年拿出收入的10%或15%用于投保。若干年后,您就会享受到这种积蓄的好处,您会得到保险公司对您的永久的经济支持。
三、未来预期收入投保法
未来预期收入法就是按照投保人未来若干年内的预期净收入总额,为参照数进行保险保障计划设计。
假如:张先生每年工资和其他收入扣除应纳所得税和家庭各项支出生活费用年均个人净收入为2.5万元。如今张先生现年35岁,计划工作到60岁退休,则在未来的25年期间,假设收入增长率5%通货膨胀率为4%未来25年后为189万元;为了确保张先生工资预期收入不受任何损失,张先生不妨以未来的预期收入189万元为参照数投保。假使未来25年张先生平安无事一帆风顺,那么在保险合约期满时,张先生将拥有两份收入:一份是张先生的工作报酬所得,另一份是保险公司的保险金;如果中途有什么不测之事,张先生的家属依然可以从保险公司得到张先生今生应有的财富。
四、实际综合需求投保法
这种方法是根据客户家庭购买大宗物品贷款投向金额来确定的投保份数和保险保障金额。
例如:周先生今年在银行按揭贷款买了一套住房,每年要归还银行本息3万元折合每月2500元,假设未来贷款年利率为5.5%,需要10年还清本息,周先生预期还款金额为39.88万元;为了避免因意外事故而丧失偿还能力,周先生可以按照银行贷款的本息总额39.88万元为参照数,进行投保。
一般来说,家庭发生按揭贷款买房、分期付款购车等大宗物品家庭财产投资行为之后,消费者不仅有必要进行财产保险,而且还有必要对拥有者进行人身风险保障。投保人可以依据这些投资项目的总金额为参照数,按照投保人的实际综合风险保障需求进行保险保障计划设计。
五、存款对比投保法
存款对比法按照银行存款数额进行保险保障计划设计,要点就是投保金额与投保人现有的银行存款数目或拟定中的计划存款目标挂钩。
张女士现有银行储蓄存款为25万元,在投保人身保险时,投保金额可以选择25万元。假如张女士选择了以现有的银行存款数目为参照数投保,在保险保障期限内,如果张女士生病了,可以利用投保的人身保险转嫁风险,由此产生的住院医疗、务工损失等都可以得到保险公司的及时赔付,防止张女士在银行的储蓄存款减少;如果张女士一直健康,那么,保险合同期满时,可以从保险公司得到一笔价值25万元的满期生存保险金,张女士拥有了两个同样多的银行存款。
六、工资薪金适度投保法
当期工资薪金收入适度投保法就是按照家庭消费后家庭储备金的20%进行保险保障计划设计。
小李,参加工作一年,月收入2800元,4年后准备和女朋友结婚,目前享受单位的五险一金,没有购买任何商业保险,每月实际消费1000元。
建议小李用年收入的约20%即6700元左右投保消费类的意外险、重大疾病和定期寿险产品,此类保险产品性价比高、缴费低廉,但建议此类投保者在选择定期寿险和重大疾病时,需要挑选具有异地理赔、可转换条款的保险产品,待小李婚后经济条件好转以后,再进行转换为终身寿险和节省续保费用。从现实的情况出发,不建议此类消费者投保大额人身风险保障规划。
以上构建科学风险保障规划的六种投保方法需要可以单独或者综合运用,关键是需要结合投保人的收入水平、年龄、投保需求不同而各异,以构建量质并举的风险保障规划为目的。
(工行网站特约 作者:李保华 王丽莎)
注:本信息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未经许可,不得随意转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