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巴克克勒希村从种植甜瓜开始走上致富路


喀巴克克勒希村从种植甜瓜开始走上致富路

李华新 

喀巴克克勒希村被誉为草原华西村,建立于1968年,建村后几经搬迁才定到今天的位置,距离乡政府10公里远。该村是巴里巴盖乡唯一的一个汉族村,全村共有65220人。该村发展是以农牧业相结合的形式。在2008年以前,喀巴克克勒希村是乡里的贫困村、上访村,连续好几年的信用社贷款都还不上,一提起这个村都让乡里、市里的领导头疼。2008年,村里开始新一届的换届选举工作,但选了三次都未能选出村支部书记,就在这时巴里巴盖乡乡武装部部长张士勋来到村里参加竞选,全村对于这个外村人似乎给予了期望,最终,他以高票胜出当选了该村村支部书记,开始带领全村人民走向致富路……天山网   20111021日 )

    一个仅有220人的小村庄怎样在短短三年的发展建设中,让村里的老百姓人均收入达到6万元?又是怎样从一个曾经的上访村到现在地区经济发展的观摩典型村

    据了解,2010年,喀巴克克勒希村的人均收入是3.5万元,而今年一下子飙升到6万元,并且村上出现了1个千万富翁、4个百万富翁、2150万元大户、1730万元大户,为此我们特地走访了巴里巴盖乡党委书记匡国明,他给我们介绍了喀巴克克勒希村这几年的发展历程。

    建立良好的诚信机制,这是这个村子开始发展巨大变化的起点,笔者很为他们的即使过年不买年货,也要把信用社的贷款要还上。长此以往,喀巴克克勒希村建立了良好的诚信机制。这样的诚信是各道银行大力支持的一个基点。008年,全村贷款736万元,到年底还款率达到100%2011年,喀巴克克勒希村的建设发展得到了阿勒泰地区农行的大力支持,地区农行行长董建新亲自带队赴喀巴克克勒希村,用了十天逐一入户了解村民情况,向村民发放贷款。喀巴克克勒希村利用三年的时间建立诚信机制,让全村从贷款难到现在银行、信用社上门向农民贷款。

   在贷款的同时最主要的还是要发展自己的种植业的项目。 巴鲁旺甜瓜带领全村人民致富,这是甜瓜在创造奇迹。喀巴克克勒希村的农业种植是多元化的,有甜瓜、打瓜、油葵、湿葵等,但是以甜瓜种植最为突出,村里的千万富翁王文喜就靠种甜瓜致富的。喀巴克克勒希村从1999年就开始种植甜瓜,最先开始尝试种植甜瓜的人是村支部副书记瞿世超。当时他试种了5086系列的甜瓜,每亩产量在2-2.5吨左右,当时每公斤的订单收购价格在0.6/公斤,每亩地的收益达到1200元以上,远远高于其他农作物的种植。这让村民们看到了致富的希望,开始纷纷的种植甜瓜。2010年,巴里巴盖乡党委向自治区农业厅争取了100万的专项资金用于打造600亩的甜瓜种植样板区,当年盈利200万。为了保持和提升地产甜瓜的品牌,去年,乡里为喀巴克克勒希村出产的甜瓜注册了巴鲁旺商标,如今,该品牌的甜瓜已销售到广州、上海、北京、越南等地。

在今年国庆节期间,一吨左右的巴鲁旺绝品甜瓜以12元一公斤的批发价格,成功进入北京华堂商场,受到了北京市民喜爱,在华堂商场的亚运村、十里堡、北苑、望京等4家店同时上市并且五天内销售一空。

然后是在运行机制机制上的变化,喀巴克克勒希村在村里推行合作社园区,于200942日,成立了惠农农作物合作社和阿山草原农牧业合作社,随后又成立了金鸣特色养殖专业合作社和金和甜瓜合作社。看来即使是搞农业种植业,过去的那种单打一的局面是必须得以突破的,此外是主要养殖灰雁、鸵鸟、珍珠鸡等特色养殖合作社,如灰雁进行试验养殖,每只的利润在50-60元左右,这在农牧业里也属于高利润。

     喀巴克克勒希村人均收入6万元不是一个神话,而是全村的村民在国家安居惠民政策下,团结起来勤劳致富的结果。

喀巴克克勒希村的依靠农业种植业致富,成为一个新疆般的华西村的例子,生动说明了立足当地实际,搞农业种植开发同样可以走上富裕路、致富的道路都在自己的脚下、

(济南 李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