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系统参量变化的过去态与未来态


社会系统参量变化的过去态与未来态
 
廖仁平
 
关键词:系统参量 系统演化 系统状态 规律
 
 :简要分析了系统参量变化过程中过去态与未来态的特点及相互关系。
 
要绝对把握社会系统中各种要素进化过程的动态均衡态是不可能的,能比较大概率地接近这种动态均衡态就很好。
根据辩证法常识,社会系统中任一特定参量变化的一般性规律是:正常情况下是非单调连续性地量变,可增可降,但变化是渐进的,特殊变革时期可以产生突变。
在每一时点上系统的各参量都有其特定的值,将各时点的这些值连接起来就形成了各参量的时间动态变化曲线。
以社会生活系统为例,有幸福感受度、身心健康度、法制完备度、文明度等等序参量,其变化受系统各参量间的超循环作用所影响,无始无终地动态进化。但每个参量的动态变化曲线都是客观存在着的。
如果从现在向过去看,这个曲线上的每个点都是已经真实存在过的参量实际值,每一个实际值都是其理论概率态的客观呈现。人们在认识这些值时有一个概率分布,一般是正态分布,其正态曲线的均值表明当下(参量实际值存在之时刻)人们对某参量认识的中位值,这个中位值与实际值间一般会存在着一定差距。其差距大小决定了认识与实际间的误差。
如果从现在向未来看,人们只能凭经验概率性地模糊性地预测相对较短时期一些参量的变化(以当下客观呈现的各既定态为前提,可以比较准确地根据相关数理模型计算出各种近期事件的条件概率),而不可能绝对准确的“计算”出它们的值,因为系统中不存在着一成不变的函数,长期预测更是不可能的事。
某参量在系统进化中必然以某特定的值实际呈现出来,这种呈现是其内在概率性的外在表现,是偶然与必然的对立统一结果,任何概率态的值都有实际被呈现的可能,差别只在于被实际呈现的可能性不同。它揭示了一个道理即:实际呈现的值并不一定就是系统参量的最大概率值,或最合理的均衡值。更不一定就是人们所喜爱的值。但无论实际呈现了的态原来所“固有”(既可能是人们原来主观认为它发生的概率很小也可以是原数学模型估算的概率值很小)的概率多么小,它发生了就是已经发生了的真实。然而,小概率事件发生后的稳定性相对于大概率事件发生后的稳定性要小些。这是因为小概率事件之所以是小概率的,就在于支持小概率事件本身存在的客观要素(社会系统参量)集合比较小,反之大概率事件之所以概率密度分布较大是因为支持其存在的客观要素集合比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