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凭和就业哪个更重要?


文凭和就业是一对矛盾吗?也许有人会说,两者之间没什么冲突吧?从一般的道理上,两者应该没什么冲突的。获得文凭的过程,就是个知识和智力的积累和开发的过程。文凭的级别越高,含金量越高,也就意味着知识积累越丰富、智力开发的越深入嘛,这对日后就业肯定是件好事呀,哪里有什么冲突呢?
然而,面对中国教育的现实,我们又必须要正视这样一个残酷的现实:在如今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我们必须要承认,获得含金量高的文凭,也就是考入重点及名牌大学,取得硕士乃至博士的文凭,看似很光鲜,家人很欣慰,面子上很好看,但付出的代价的确有些大啊。因为我们现在的大学教育与社会现实的脱节程度过于严重了,在学校呆的时间越久,取得的成绩越好,与你的实践能力往往是背道而驰、成反比的。而后者却是社会上那些注重发展和务实的用人单位所更为看重的。况且,为学校的学习还必须付出昂贵的时间、经济等方面的成本,这样的学生面对社会职场挑战的适应能力不是更高,而是更低了。
这样的说法是否有些危言耸听、甚至是妖言惑众呢?这不是在打击好学生的上进心吗?他们为了考上一所名牌大学,付出了那么多的辛苦,为了提升哪怕一分的高考成绩,他们从小学起为了小升初,进入一所升学率高的好高中,就开始了艰苦的备考演练,以后又是更加残酷的中考、高考,这样的拼争几乎耗费了一代人七、八年最美好年华岁月。而如此高昂的代价换来的又是什么呢?身经百战的应试能力、一张很光鲜耀眼的名校文凭,还有就是用人单位眼中高分低能的评价、面对职场挑战的满眼茫然。这样的结果究竟是可喜,还是可悲呢?
受现实社会环境的影响,现在的学校很功利,现在的老师也都有很强的功利心态,因为学生的应试能力和每次考试的分数,直接影响着学校最重要的考核硬指标,只有把升学率搞上去,学校在社会中的影响力才能高起来,学校及老师在社会中的地位才能抬起来,而这一切都紧密地和经济利益有着联系。至于学生升学后的发展如何,怎样在提升学生应试能力的同时,还能帮助其全面发展,为以后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甚至在这个过程中享受到学习和成长的快乐,这些问题有些过于遥远和理性了,中学老师怎么能肩负这么远大的使命、承担如此神圣的社会道德责任呢?他们可都是生活在现实的利益氛围之中啊。
我这样说,并非是打击一大片,也不否认确有一些学校和老师是具备长远眼光的,他们的确是在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应试教育体制的顽劣抗争着,做着许多有益的尝试,如果能够摊上这样的学校和老师,孩子们的确是太幸运了。然而,这样的幸运对于大多数孩子说来是无缘的,在现实的教育体制下,大多数学校中的学生都要身处应试教育的氛围之中,去做冲击“金字塔尖”的准备,尽管多数人会铩羽而归,他们也都硬着头皮在做着挤独木桥的准备。在这样的冲击准备中,结果是极其残酷的,因为似乎没有真正的赢家能脱颖而出。即便是那些如愿挤上去的,可能在拿到期望已久的文凭之后,在面对现实的社会职场选择时,也会感到若有所失,才懂得了这么多年的努力换来的,原来并不那么实际,原来的许多期望原来都是学校、老师和自己的一厢情愿,现实的职场并不买账。
中国教育体制的弊端,不是才有的,已经延续了好看多年了,而且愈演愈烈。尽管社会有识之士及高层领导也都没少呼吁,相应的各种变革的尝试似乎也并没少做,但却收效甚微,多年的积弊仍然存在,道理其实也不难理解:体制和习惯的弊端,要想真正解决当然是极其困难的。况且,教育体制的问题并非孤立地存在,它是与国家体制问题环环相扣、紧密相关的,因此教育体制问题的解决必须建立在国家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基础之上。显然,这样复杂的问题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解决。而这又是个非常现实、紧迫的问题,孩子每天都在成长,升学和就业的挑战关系到每个家庭的教育取向。在教育体制问题得以根本性解决之前,我们的孩子教育就只能在黑暗中误打误撞了吗?
当然没必要那么绝望了,事实上,我们现在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开放、多元的时代,在孩子教育的问题上,完全是可以有多重路径选择的。鉴于具体的国情,在孩子的教育上,家长处于相对主导的位置,因此家长必须要对孩子今后的教育和成长建立起一个务实的价值体系。比如孩子今后的健康成长比自己的面子更重要,真正对孩子的负责,并非一味地跟着高考的指挥棒转,让孩子丧失基本的兴趣和快乐,整天奔忙于提升应试能力的学习之中,即便这种不把精力全部放在备考中,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孩子在班级中的排名,自己和孩子都要承受一定的传统压力也在所不惜,引导孩子在基本掌握各门功课的规律和知识点之后,将时间和精力均匀分布在身体锻炼、观察社会、适当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在专业兴趣和个人爱好方面适度参与社会活动及锻炼动手能力上。
这样的导向和安排,也许会面对这样的选择:一方面孩子的发展更加全面,可能获得相对清晰的专业兴趣甚至是职业爱好,每天的学习和生活更加充满兴趣和快乐,孩子的身心健康有了更好的锻炼;另一方面,压力也是显而易见的,应试能力在同学中会有所降低,成绩在表面上会提升较慢、甚至出现一定程度的滑坡,考入重点、名牌学校的希望明显降低,来自学校、老师、同学及同学家长们的议论和压力会陡然增加等等。在这样的权衡中,家长的价值取向无疑是最为关键的,如果是要真正为孩子的成长和长远发展负责,那就应该坚持在一条适当背离现实应试教育的路上走下去。
这里所说的适当背离,意思是并非完全离经叛道,有些很有教育能力的家长干脆不让孩子进入学校了,自己承担起教育孩子的全部责任。我当然不否认这种方式获取成功的可能性,但这种方式对于绝大多数家庭说来,有些过于极端了,普通家庭完全不具备这样的独立教育能力和条件。现实的选择应该是,孩子仍然在传统的学校中接受基本的教育,但不能一味地盲从,不百分之百地跟着学校的高考指挥棒转,而是有一定的学习自主性。从而做到既完成基本的应试能力基础培养,又兼顾了全面发展,尤其是注重实际能力和专业兴趣、职业偏好的发现。即便付出了没考上重点、面子上不好看等代价,从长远的角度看,仍然是值得的。因为这样的取舍,更大程度地保证了孩子的全面发展、避免了为了去挤那个独木桥而做的大量无用功夫。
我一个朋友的孩子现在读初三,正值中考备战的关键期,每天非常辛苦,基本没有休息日,每天的睡眠也很有限,备考的压力非常大。孩子和我说,他很喜欢体育,喜欢踢足球,自己将来的职业梦想是希望成为一名优秀的体育记者,但现在连运动的时间都很少,看比赛更成了一种奢求。我和这对母子进行了交流,家长是博士毕业,在高校当教授,尽管知道现在教育的许多弊端,但还是希望孩子能进一所名牌大学,接受更好的教育和文化熏陶。因此即便有些不情愿,独木桥还是要去挤的,显得很无奈。我的观点是,孩子的基础不错,挤上独木桥、上所好大学的可能的确是存在的。但是,如果求学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他实现自己的职业梦想,这样的选择未免过于消极、被动了。当体育记者并非遥不可及,但如果不早些进行相关的专业和技能方面的准备,实现这样的职业梦想,单凭有张好看的大学文凭,恐怕是很难如愿的。
我给出的具体建议是,应该考虑适当降低应试的期望值,将省出的时间和精力更多地用到针对职业取向的专业和技能准备上面去。具体说来,孩子喜欢体育,将来希望当名体育记者,现在就不能因为学习紧张而剥夺他每天参加体育活动和观看体育比赛的时间和权利。此外,应该经常通过网络练习撰写一些体育方面的比赛述评、专访、报道等方面的文章,发到相关的论坛上,多与爱好者同道们交流互动,甚至结交几位业内人士,接受更多的专业熏陶。通过这样的实践,逐渐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写作能力,并争取了解圈子中的相关常识及专业知识。这其实就是一种专业学习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如果完全等到大学毕业后,到岗位上再进行这样的积累,也许你根本就不可能有这样的机会了。因为如果你连入门的资格都没有,又如何谈到在岗位上积累经验呢?
另外,要学会多从用人单位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你去参加求职竞争,人家根据什么录用你呢?不可能就因为你有张不错的大学文凭啊,还要考虑你能否适应岗位的需要,你什么经验都没有,也没有相应的作品和实践阅历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在竞争如此激烈的职场,有限的就业机会又怎么可能属于你呢?如果你能够从还没进入高中的时候就开始这方面的尝试和积累,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通过有针对性的学习和实践予以弥补,这样目的性极强的学习和实践,自然会帮助你清晰地了解体育记者这个职业的应知应会,促进自己逐渐具备成熟的职业理念和技能,逐渐接近和融入这个职业。这样的过程从高中三年到大学四年,都可看作是体育记者生涯的见习阶段,有了如此充分的准备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哪怕你高考的成绩不那么理想,重点名校没进去,仅上了一个二流大学,拿着这样相对普通的文凭似乎不那么光鲜。
但我相信你在求职的竞争中一定是信心十足的,因为你的职前准备是充分的,你多年来有针对性的学习和实践积累,可以让你完全没有就职前的茫然,没有对岗位职责的陌生感,很多事情对你说来,可能都是轻车熟路了。这种求职就业阶段的优势,不仅完全可以抵消你在文凭上不够亮丽光鲜的不足,反而会使你的职业竞争力得到凸现,以后的职业生涯前景无疑是充满阳光的。从表面上看,这样的选择似乎有些风险,但我认为这种风险其实是面子上的,是虚的,因为你放弃的不过是一种表面的虚荣,而得到的不仅有整个过程的释放自我与学习的快乐,更为自己赢得了更加灿烂的明天。这样的利弊得失,又何乐而不为呢?舍得舍得,没有理性的舍,又哪里后有日后欣慰的得呢?
对于任何一位学生家长而言,不论你的教育背景如何,不论你的家庭是否富有,也不论你是否懂得把握教育的规律,你总是希望孩子今后能够健康成长,有个美好的前途和希望吧。相信在这一点上,所有的家长都会有着完全一致的共识。那其实就是件很简单的事情:中国这么大,职业如此多样,干嘛要和那些本来就学习能力强、基础好、家庭又很富有,家庭的教育环境又很好的家庭去硬碰硬地狭路相逢呢?完全可以大路朝天各走一边嘛,如果能够鼓励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尽早发现自己的职业爱好和技能潜质,多进行一下专业方面的准备,积累些时间方面的经验,现在有了网络,多好的实践环境啊。
只要有心,你的孩子完全可能成为某方面、某项职业中的技能高手,至于前途,自然是不用担心的了。至于高考,也没必要放弃,我提醒的只是适度降低期望值,没必要非上名校,考个一般的大学,在高校招生数量如此之大的今天,并非是很难的事情啊。我们凡事都喜欢探讨性价比的问题,孩子的教育问题,做怎样的路径选择,这其中的性价比差别太大了,每个家长要慎之又慎啊。我们经常习惯将那句“领先一步”的广告词挂在口头上,其实,在受教育和职前准备路径上的理性选择、另辟蹊径,就是在真正帮助孩子扬长避短、强化竞争力啊,在未来真正的竞技场——社会职场上,你的孩子在职业技能等方面的先发优势,也许真的让那些感觉很好、家庭条件优越、名校出来的孩子,成为你孩子的手下败将呢?因为在社会职场中决定成败的绝非文凭,而是对社会环境的适应性和实际的专业技能嘛。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样的设想并非不可能!
还有些家长会觉得,如果孩子没有考上重点院校,考研的希望不就更渺茫了吗?如果简单地推演,这样的联想应该是成立的。但我想提醒各位认真地想一想,孩子大学毕业就一定要考研吗?比本科更高的学历就一定会为你的孩子赢得更好的发展前景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你还那么热衷于让孩子考研吗?从一个理想的角度出发,如果你的孩子通过大学教育的阶段,能够获得很高的学历,直接得到大师的言传身教,又具有很强的职业技能,能够很快适应社会环境,在职场中能很快地体现出自身的职业价值来,这样的状况是所有人都向往的。然而现实是残酷的,鱼和熊掌往往无法兼得啊。我们必须面对眼下弊端多多的高等教育现实,高校受到体制、师资种种方面的制约,很难为学生提供充分适应社会需要的技能锻炼。
如果你想更好地强化职业技能,主要还要靠学生自己,而大学生们的时间是有限的,你要继续在学校呆下去读研,就要继续花费大量的时间备考,以增强挤独木桥的能力,这样势必就要放弃许多强化职业技能、参与社会实践方面的努力。而从孩子未来成长的角度看,这样的取舍,显然是因小失大的。因此,还是不要太贪婪了吧,既然想追求更现实的成长资本,那些更多局限于表面的东西,比如考研,该放弃就要放弃呀。现在的用人单位也越来越现实了,他们在选人的时候,不会不顾及你实际的职业技能状况,仅仅因为你的学校出身及学历的光鲜就青睐于你的。
社会对你的兴趣最主要的是你的职业能力及创造职业价值的潜质,而我们目前高校培养研究生方面的种种弊端,也早就不是什么秘密了。谁都知道,读研出来的新人,除了学历高些、心态傲些、对薪酬待遇的期望值不切实际些之外,在实际的工作技能和职业潜质的积累上,他们往往没有任何优势,甚至还不及那些实践经验更丰富、心态更平和、进取心更强的本科生甚至专科生呢。如果清楚了这些事情,作为望子成龙的各位家长,还那么急于督促孩子去考研吗?当然,如今的社会还是要靠持续的学习才能立足的,我主张大学生应该注重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学习、社会实践经验的积累,并非完全否定学业深造的成长意义。
我的建议是,提升学历和学业深造的努力并非不重要,但不必和本科学习连起来,从校门到校门的学习意味着社会实践的欠缺、会大为弱化深造的针对性和实际价值的。如果大学毕业后在社会职场上历练了一段时间,真正了解了自己的职业兴趣,明确了专业方向,有了具体的职业目标,然后再去有针对性的深造,在学校、专业及导师的选择上,都会更加理性。这样的付出,肯定会收获的更多啊。这样的读研,不仅可以提升学历,让你的包装更加光鲜,而更能开拓你的视野,提升你的专业水准和相关技能,让你的职业价值得到更充分的发掘,真正起到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充电、加速的助推作用。这样读研选择的性价比是否更优呢?
相对过去年代流行的“读书无用”之风,如今的重视学历无疑是一种重大的社会进步了。然而如果片面的追求高学历,只是注重结果而忽略了过程,那是家长最大的失职呀。具体说来,孩子在大学学习期间,如果家长发现其对专业研究的兴趣很浓,如果考研则会有效地延续孩子的专业兴趣,有利于今后向研究领域的发展。这样的状况之下,进行考研的准备和努力,无疑是当然的选择。但是这样的情况毕竟是少数,对于多数大学生而言,他们将来的就业方向是社会职场,是实用领域,如果对这些学生忽略了其实际技能的训练和提升,忽视了孩子的学习与社会现实需要之间的相互关联,这样的重视学历势必走入追求表面化的误区了。
这样的倾向如果不加以纠正,危害显然是很大的,就单个的家庭及孩子的成长而言,付出了很多的金钱、时间、精力的成本,但收获的却流于表面,无益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就整个社会和国家而言,更是耗费了大量的社会资源,而用人单位却得不到有效的人才供给,会贻误一代人的宝贵青春年华。不让这样的悲剧延续的关键,是每位家长应该明白如何关心孩子的成长,千万不能为了别人眼中的光鲜、为了自己的面子好看、不花心思关注社会需求的现实,一味地顺应传统的习惯去想当然。如果家长以为多在孩子身上花钱,让孩子多读书,拿到更高的学历,就能够有更好的个人前途,家长的责任也就尽到了,这样的认知无疑是错的。如果将这样的付出比作一项投资的话,肯定是一项失败的投资。但愿我们每位家长在子女教育的问题上,真正能做到与时俱进,别迷信学历,要更多地结合社会需求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以及职业技能的修炼,鼓励孩子多参与社会实践,做个社会真正需要的有用之人。这样的家长才是真正负责的家长,这样的价值取向,才是对孩子真正的关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