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房企死扛的差不多了


  秋风萧瑟,暗流涌动。伴随着长时间的强力限购和银根收紧的双重打压,中国房地产市场着实感受到了凌厉的寒意,曾经不可一世的楼市泡沫渐入低潮。

  进入下半年,需求方和开发商的博弈日益加剧,传统的销售旺季“金九”早已经落空,而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更是交易惨淡,“银十”怕是奢望。由此,今年开发商回笼现金的最佳时节已过,加之调控政策的坚持,不少开发商的资金链将立马出现问题。中小房地产企业尤为明显。

  虽然房地产市场整体上是明显有一夜入秋的意味,不过,如果仅仅从已披露的上半年销售业绩来看,很多开发商的日子似乎并不难过,房地产的美好年代一如往昔。像万科、恒大、保利、中海等房地产大佬,上半年都达到了两三百亿上下的销售成绩,完成年初既定的销售目标问题并不大,销售业绩依然得以能快速增长。

  中小房企可就没这么好运气了。较之于大型房地产企业,中小房企的资金链危机一触即发。以北京为例,由房地产交易管理网提供的数据显示,2011年新入市项目中,中小房企的供应量只有大型房企的三成,但总库存积压则是大型房企的一倍左右。在房子本身就不多的情况下,居然还卖不出去成为这些中小房企的真实写照。

  造成中小房企深陷销售困境的原因,最重要还是在于需求的急速萎缩。无论是投机需求,还是刚性需求,随着限购政策的持续贯彻,具备购房条件的人群越来越窄。加上中小房企的信誉和产品质量,较之大型房企都存在不小差距,同时价格优势不明显,甚至高于大房企,残存的需求最终都集中流向了几大招牌房地产商。

  因为在需求萎缩之际,买方渐渐成为交易优势方,他们对开发商的服务和配套建设能力要求都会较之前几年更高。很明显,大型房企优势明显。成熟的管理团队,雄厚的资金基础,优质的销售服务,中小房企远不足以与其竞争。当房地产市场渐渐进入买方市场,现在是中小房企日子不好过,今后将蔓延到所有开发商。这一过程不会太长。

  这或许只是开始,更寒冷的冬天还在后面。虽然目前经济形势十分严峻,东南沿海高利贷危机十分严重,经济增长面临大幅下滑风险,外围环境亦是动荡不定,但是这一次政府不大可能重蹈三年前的覆辙,再度将宏观调控半途而废,通过天量货币刺激重回保增长。

  可以说,近两年中央政府重点贯彻的紧缩银根和强力限购政策,将在未来三五年内不会有实质性的逆转。直到房价回归到温家宝总理的“在任期内管好房市,使房价保持合理”的承诺,这亦是保证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增长方式革新的必由之路。否则,一旦政策放松,恶性通胀将让宏观经济形势陷入更为被动的局面。

  所以,中小企业切不可存侥幸心理,寄希望于再来一次美好的“快钱”时代。面对如此形势,从去年底开始,不少企业开始转向其他领域,投资矿产、入股新兴产业等方式,试图利用产业的多元化来摆脱困境。

  这种远离本行,涉足不熟悉领域的行为,蕴含着巨大的风险。笔者不认为多元化能够解决中小房企的危机。这场以涉足矿产为代表的房企多元化疯狂,和4年前海信、海尔、格力等进入房地产企业如出一辙,最终的结果不会太好。无论是矿业投资,还是新兴产业,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真正懂行的人才进行运营。显然,对于中小房企而言,这都不是优势。

  中小房企的出路在哪?从历史经验来看,房地产企业之间的并购,也是升级行业结构、优胜劣汰的较为通行的办法。而且,尤其是在金融危机期间,经济复苏乏力之际,并购活动尤为活跃。

  上世纪60年代,香港有几千家房地产企业,然而在经历了1973年1997年两次金融风暴之后,房地产企业通过不断并购整合,到目前为止仅存几十家。海南在1993年前后也曾经经历了香港类似的大洗牌年代。

  美国、新加坡、英国、澳大利亚等亦是如此。如亚洲最大的地产公司之一的嘉德置地,就是2000年由新加坡的两家房地产企业合并而成。次贷危机之后,美国房地产企业更是加速并购的步伐。比如,美国现在最大的住宅开发商,就是2009年初由美国4家最大房地产企业中的两家企业,通过换股的方式将公司合并而成的。

  显然,中国房地产市场也到了大并购的年代。过往长期浸淫在宽松货币环境下的中小房企,不得不成为大鱼眼中的食物。那些体量小、融资渠道少、背景小的房地产企业,只能通过大量并购来缓解目前的危机。

  近几个月,房企并购案例不断增加,中小房企面临一次大洗牌在所难免。大浪淘沙之际,选择被收购不失为无奈的最优选择。通过并购,中小企业融入到先进的管理模式,品牌美誉度也能随之增强,对于整体上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