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新基金发行热的冷思考


对于新基金发行热的冷思考

 核心观点:

  •  通道的增加不一定就意味着发行数量的增加。
  •  如何让市场有一个合适的发行数量,有一个合适的边际?

 

      2011年元月,原本惯例上的新基金发行淡季,已经悄然变成了发行旺季,其中的背景原因,大家都已经知晓。不过,在24日,即本次发展高潮即将收官之际,某大基金公司发布了一则延长某基金募集期限的公告,虽然只延长了四个交易日,但是,其中所透露出来的某些信息,以及现有新基金在发行过程中所遇到的某些情况,应该促使我们提前反思一下当前的这个新基金发行潮,因为春节之后的发行潮很可能会有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之势。 

      在此之前,市场上所有的新基金延长发行期案例,都是因为那些新基金在规定期限里的发行状况不理想。但是,此次这家大公司的新基金发行延期,可能与已有的惯例不一样,因为它拥有极强的渠道支持背景,并且在固定收益投资方面的历史业绩曾经较好。还有,它过往的发行业绩一贯良好,因此,这次的延期,极有可能是想再像以往一样良好而已。因为这次这只新基金在成立之后会有三年的封闭期,发行时尽量做大一些,好处多多。至于延期,只要不违法、不违规,就可以做。 

      关于新基金的大量发行,已经出现了某些情况,最为典型的表现,就是笔者一年多以前已经说过的基均规模在下降,这个问题至今还在延续,并且还在加重。基金的数量增加了,但所管理的基金资产却没有同步增加,这就是一个不太正常的现象。用经济学的原理来解释,就是发行新基金的边际效应在不断地下降。因此,在此发行潮表象繁荣的背后,我们是否需要对其做一些反思呢? 

      第一,审批通道的增加,是否就一定意味着发行数量的增加呢?这两者之间其实不一定有着必然的联系。 

      第二,如何让市场有一个合适的发行数量,让发行效应有一个合适的边际,是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当然,在基金公司方面,作为当事人、直接利益方,他们是不可能做好这个方面的思考的。这种思考,只能由管理层,以及除了基金公司之外的其它机构和人士来做。 

      在现有的控制新基金发行的措施里,管理层已经在使用的方法其一就是合法与合规,即若相关基金公司在运作过程中如果出现了某些与现有法律、法规有不一致的地方,有需要调整的地方、改进的地方,就有可能会被暂时停止接受发行的申请。其二,可能是相关基金公司在高级管理层方面的某些原因。 

      除此之外,本文认为,是否可以有其它的方法来控制一下新基金的发行节奏呢?因为已有的方法是属于定性范畴的,在定量的方面,我们是否可以做一些探索呢?这个方面,可以参考指标比较多:旗下基金已有的业绩;旗下已有基金的发行边际、持续营销情况,等等。 

      现在,除了三大报之外,还有七家基金评价机构已经得到了管理层的批准,这些机构,对于基金的业绩都有明确的统计。在此基础上,大家对于基金公司业绩的评价,也都可以给出相应的结论。这些结论,是否就可以作为管理层接受基金公司发行申请的依据之一呢?当某个公司在某些方面的管理绩效达不到某个标准的时候,是否就可以暂时控制一下他们对于同类型新基金发行呢?待他们的业绩切实提高之后,再批准他们发行。这种做法,对于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很有利。这个做法,七家基金评价机构均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则,定期向管理层交“作业”:可以发行新基金的公司的红名单,不可以发行新基金的公司的黑名单。 

      还有,关于新基金的发行边际效应,也可以统计出来。那么,当某家基金公司在某类新基金上的发行边际效应低于一定标准的时候,是否也可以暂停一下他们的发行呢?同时,当某家基金公司在一定时间内的份额规模降幅超过了一定的标准之后,是否也可以暂停他们的新基金发行呢?(这一条,对于控制新基金的发行水份十分有效。)然后,待相关基金公司的持续营销能够达到一定的业绩之后,则表明投资者对于该公司的基金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认可之后,再恢复他们的新基金发行资格,也应该是可以考虑的措施之一。当然,这一条内容,对于那些新公司、小公司,在发行第一只相关类型新基金的时候,暂时不适用。但从第二只同类产品开始,就可以适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