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幼儿园怎么就“砍”不掉?


    

机关幼儿园怎么就“砍”不掉?
盛大林(《新京报》特约)

日前召开的广东省两会上,“财政供养机关幼儿园”成了热点话题。因为在《广东省2011年省级部门预算草案》中,有8所省直机关幼儿园将获得6863万元财政资金补贴。这引起了代表委员及公众的强烈质疑。《新京报》就此进行了一个网上调查。在机关幼儿园该不该获得财政补贴问题上,有40.8%的人认为“不应该,此举违背公平正义,应先行改革”,有37.3%的人认为“政府应同时给所有幼儿园补贴 37.3%”,而认为“应该,机关幼儿园是事业单位,有历史原因,暂时只能保留”的人也占到了 21.9%。就机关幼儿园的出路问题上,83.2%的人认为“社会化,向所有人开放,政府予以补贴 83.2%”,9.7%的人认为应该“维持现状,等待事业单位的改革”。

调查结果清楚地表明:绝大多数人认为广东省政府“全供”机关幼儿园并由机关干部子女“专享”是不合理的。这说明广东省人大代表的质疑确实代表了民意。然而,不管人大代表及其社会舆论如何质疑,广东省政府部门所属的8所幼儿园都“风雨不动安如山”——这究竟是什么道理?

广东省人大财经委有关负责人解释说:“目前,这些幼儿园都是事业单位,按照我国财政体制,都会给予财政预算安排,这和其他事业单位是一样的,所以预算编制本身并无不妥。”可问题是这种事业单位根本就不应该存在下去。我国事业单位的改革正在推进,其基本的思路就是分类改革,对那些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应该交由社会性的机构或组织来运营。实际上,现在绝大多数的幼儿园都已经实现了市场化。

不少人认为,“机关幼儿园是事业单位有历史原因,暂时只能保留。”言下之意,这是历史遗留的问题。可是,此前有很多机关幼儿园都成功实现了转制,为什么单单省直的8所机关幼儿园“遗留”下来了呢?所谓“等待事业单位的改革”更是莫名其妙,因为事业单位的改革早就开始了,这两年就有很多事业单位,比如出版社,改制成了企业。等待,等待,“财政供养机关幼儿园”的事儿已经说了7年,还要等到什么时候呢?

事业单位的改革存在着职工身份转换等问题,推行起来确有一定的难度。但只要政府有改革的诚意和决心,机关幼儿园的改革绝不是太大的难题。比如,政府完全可以逐年减少财政拨款,慢慢地把机关幼儿园从“全供”事业单位转变为“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接下来就好办多了。但广东省政府对那8所机关幼儿园不但不减少拨款,而且还逐年增多。这不能不让人怀疑:政府的决策者压根儿就不想取消自己的这项特权,他们就是想把赤裸裸的“权力自肥”进行下去。

年年质疑,年年依旧。我就是不改,你怎么着吧?在“财政供养机关幼儿园”问题上,广东省的人大代表、民众以及舆论都显得非常无奈。对于这种滥用权力、藐视民意的行为,人大代表们就没有办法了吗?其实他们有一把“杀手锏”,那就是“罢免权”。根据《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第二十六条的规定:“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会议的时候,主席团、常务委员会或者十分之一以上代表联名,可以提出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人民政府组成人员、人民法院院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罢免案,由主席团提请大会审议。”试想:如果广东省的人大代表依法提起罢免案,摘掉几名相关官员的乌纱帽,他们还敢我行我素吗?

这并不是天方夜谭。早在1989年的5月,湖南省人大就曾由代表们依法发起并成功地罢免了副省长杨汇泉。不知为什么,广东省的人大代表们却一直不使用法律赋予他们的这项权力——是不懂、不敢还是不准?

由此可见,广东省直机关幼儿园之所以一直不能“砍掉”,民意之所以一直被漠视,主要是因为权力得不到有效的制约,而其根源又在于人大代表权力及其人民当家作主的“虚置”——解决这个问题,要比砍掉几所机关幼儿园重要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