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股破发,投资者须反思


    进入2010年,新股破发掀起高潮。在截止1月27日已上市的27只新股中,除了海南橡胶、新研股份、天晟新材三只新股外,其他新股均悉数破发,破发比例高达88.89%。包括27日上市的博威合金,同样没有逃脱破发的命运。 

    新股“噼噼叭叭”地破发,“三高”发行成为千夫所指。为此,一些热心的市场人士与评论人士积极地为改变“三高”发行的局面出谋划策。从涉及的内容来看,既有针对发行人的,也有针对投行的,还有针对询价机构的。

    新股密集破发,“三高”发行自然是罪魁祸首。因此,针对发行人、投行、询价机构进行改革是很有必要的。新股发行为什么沦为了“三高”发行,这显然与发行人的贪婪是分不开的。而投行出于对发行费用的追求,也是与发行人沆瀣一气。作为询价机构来说,更是没有尽职尽责,在询价过程中人情报价、胡乱报价。所以,新股“三高”发行,发行人、投行、询价机构三方罪责难逃。

    但把“三高”发行的责任完全归结于上述三方似乎并不妥当。其实,作为投资者来说,在“三高”发行的问题上同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虽然新股破发已让投资者为此付出了代价,但投资者在“三高”发行上的助长作用必须得到正视。所以,面对新股破发潮,投资者同样需要进行反思。

    对于投资基金、保险机构等询价机构在打新中亏损,投资者常常会用“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来形容。实际上,投资者在新股破发中蒙受损失,何尝又不是咎由自取呢?其实,不论发行人、投行如何同流合污,也不论询价机构如何胡乱报价,更不论最后的发行价定得有多高,只要投资者不参与网上发行的申购,更不要在新股上市时去接盘,那么,投资者就不会承担新股破发的损失了。更加重要的是,面对“三高”发行,如果投资者都不参与网上申购、不为新股上市接盘的话,那么,“三高”发行就难以为继,发行人与投行自然就会调低新股发行价格,新股发行也有望因此而变得理性。而正是由于投资者参与了网上申购,这就使得“三高”发行得以延续。

    如本周一(24日)进行的新股发行,5只新股平均中签率为2.78%,其中东富龙的中签率最高,但也只有7.16%。面对新股破发潮的到来,发行市盈率高达96.6倍的东富龙仍有14倍的认购。如此一来,新股破发,投资者因此蒙受损失,那不就是投资者自找的吗?这些投资者即便亏得再多,那也怪不得别人,要怪也只能怪他自己。

    那么,面对“三高”发行,在明知股票定价偏高,新股毫无投资价值的情况下,投资者为什么还要参与申购,甚至还要在二级市场为新股上市接盘呢?关键就在于投资者的投机心理太重,甚至还抱着一种侥幸的心理,认为自己申购的股票不会破发,认为自己接盘的股票还会涨得更高,至于股票有没有投资价值,投资者根本就不关心。正是这种投机侥幸的心理,最终使自己成为新股破发的受害者。

    面对当前的新股破发潮,有不少投资者希望管理层能放缓新股发行的节奏,这种心理是可以理解的。但从本周14只新股的发行来看,这种希望落空的可能性很大。其实,要放缓新股发行的节奏,决定权完全掌握在投资者自己的手上,如果投资者都不参与新股申购,新股发行自然也就停止了,何须要看管理层的脸色行事呢? 远离新股,这其实是投资者很容易做到的事情,为什么总有投资者就不去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