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蔽“敏感帖子”的网络发言人制度诚意几何?


屏蔽“敏感帖子”的网络发言人制度诚意几何?
 
随着网络的发展,如今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也开始尝试在网络上与网民进行交流。去年11月中旬,济宁泗水县开始推行“网络发言人”制度,全县109个部门的网络发言人纷纷走马上任。(11日山东商报)
推行“网络发言人”制度,由各部门一把手当网络发言人,配备一两名网络评论员,让更多的网民能够通过网络反映问题,解决问题,并且成立专门监督小组统计“发言人”的工作,这样的制度设计无疑体现了尊重公民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的要求,是顺应民主政治发展潮流的表现。
不过,“在‘泗水E民生’提交的留言,在不确定是否属实、需要调查落实的情况下,为保护当事人或部门的合法权益,一律以保密形式转交给相关部门,留言内容予以屏蔽。”尽管官方强调“不是删除,是屏蔽”,这一做法却不能不让人怀疑当地推行网络发言人制度,倾听民意、接受监督的诚意。
建立网络互动平台,增进与网民的平等交流、互动,就应该敢于直面矛盾,不回避“敏感问题”,这样才能有利于释疑解惑,促成民众的相关诉求或者投诉的相关问题得到切实解决,也才能真正发挥网民参与、网络监督的功能,正面、好听的留着,负面、难听的就屏蔽或删除,岂不成了只许你发言不准我表达?
诚然,难免会有一些帖子存在粗口、脏话甚至涉及人身攻击的内容,这完全可以进行技术性的处理,而不必将其打入冷宫;至于未经查实的“敏感内容”,更不应该屏蔽、删除了之,而必须尽快查实、作出客观的回应。这也正是推行网络发言人制度的目的和要义所在。不然,还谈什么网络沟通、交流和监督?
事实上,“网络愤青”毕竟只是极个别,如今的网民越来越成熟,而且有相关法律约束网民不能造谣、诽谤,要对自己的发帖行为负责。只要网络渠道顺畅,网民的诉求得到及时、合理的回应,反映的一些问题、矛盾能够正确对待,认真调查处理,网民解开了心中的结,少了怨气,骂娘的东西自然就会减少甚至绝迹。相反,越是躲着、避着,大家越是不满,越容易引起过激言论。
此前,个别地方曾出现“已阅”、“没时间跟你闲扯”等官腔十足、冷若冰霜的网上回复,被舆论批评为“形同虚设”、“敷衍民意”和“衙门作风”在网络内的延伸,泗水多个部门对“网络发言人”制度不了解甚至听都没听说过,并且态度明确地封杀“敏感帖子”,真让人担心也会陷入这样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