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汝为
古文化街位于天津老城厢东门外,海河西岸(狮子林桥和金汤桥之间),北起老铁桥大街(宫北大街),南至水阁大街(宫南大街),长687米,宽5米。古文化街所在的三岔口地区,是天津漕运文化、民俗文化和海河文化的荟萃之地。这里是“津门十景”之一的“故里寻踪”,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让我们漫步文化街,感受天津味儿。
这条古色古香步行街,典型地浓缩了天津商业文化的历史风貌。南北街口各矗立一座彩饰牌坊,分别额书“津门故里”和“沽上艺苑”。意为:这里是天津历史发祥处,津沽艺术荟萃地。
文化街的中心就是天后宫。“天后”是古代护航女神——传说为福建莆田女子林默,常于夜间风狂浪涌之际驾船出海,搭救遇难者,被后人敬为女神。元朝时,南粮北运漕船由天津海河转运京师。为祈求航海安全,朝廷将护航女神封为“天妃”,并在沿海城镇修建天妃宫。元泰定三年(1326)在海河西岸小直沽(今张自忠路北端)兴建一座天妃宫,供祀天妃以求神灵护佑漕运安全。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封天妃为天后,天妃宫改称天后宫。天津天后宫是我国最早供祀天妃的庙宇之一,也是津门最古老的建筑,是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后宫在天津俗称“娘娘宫”,最初是祭祀海神和船工水手聚会娱乐之场所。每逢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娘娘”诞辰,在天后宫前广场以及宫南、宫北一带都举行皇会——所谓“皇会”,因清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游此会而得名——表演高跷、龙灯、旱船、狮子舞等,百戏云集,热闹非凡。天津民俗博物馆就设在天后宫内,介绍天津历史变革,陈列各种民俗实物。
古文化街原名宫南大街、宫北大街和宫前街。三条老街形成于1530年,以天后宫为方位而派生。1985年在修复天后宫、修建文化街时,更名为古文化街。这个街区的道路里巷长短参差,方位不正,与之相交的街巷有:福神街、福远里、通庆里、大狮子胡同、章家胡同、王十二胡同、宣家胡同、袜子胡同、石头门坎等。与之相邻的街巷有:崇仁宫大街、天齐庙大街、玉皇阁大街、果子铺胡同、崇义胡同、罗家大院、萨宝石胡同、多吉胡同等。
天后宫及宫南、宫北大街、宫前街及上述毗邻街巷,在旧时是天津最大的年货市场。天津童谣曰:“糖瓜祭灶,新年来到;闺女要花,小子要炮;老头儿也要顶新毡帽。”“这些年货,上哪买去,您哪?”“上娘娘宫啊!”旧时一进腊月,宫南、宫北大街及临近里巷的墙上,到处贴着“年年在此”红纸黑字的纸条,经营各种年货的摊点一个挨一个,满街区都是。年货五花八门,应有尽有,例如祭品类——佛像、红烛、束香、纸元宝、门神、财神、灶王的供像等;工艺类——窗花、吊钱、福字、春联、绒花、绢花、年画等;食品类——糖果、京糕、糖堆、蜜饯、果脯、瓜子、花生、麻花、糕点等;副食类——粉皮、面筋、豆腐、青菜、素炸货、腊肉、鲤鱼、调料等;玩具类——走马灯、空竹、面人、鬼脸、刀枪、冰嘎、气球、太平鼓等。另外,烟花爆竹、灯笼、金鱼、鲜花等的销售也极为火爆。
天后宫年货市场历久不衰,究其原因,大致有三:首先,这里是天津地区最大庙会、最热闹皇会的所在地,而摆摊售货是庙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二,历史上每月逢一(即1日/11日/21日)的“宫前集”,成为天津地区市民购物首选时机。早在明弘治六年(1493),天津城内外就有包括“宫前集”(天后宫附近分为宫南、宫北二集)在内的“十集”。因此,天津民谣云:“天津卫,天天集。甭管想买嘛,您了甭着急。今儿个不齐,明儿个齐。”第三,这里是水陆要冲,交通便利,采买之余,还可焚香祭祀、游览休闲,一箭三雕,何乐不为?娘娘宫及其临近街区作为年货市场,历史悠久,享誉四方,成为展示天津传统节俗文化的典型舞台。
古文化街建筑面积2.2万平米,古建筑高低错落、蜿蜒曲折。青墙红柱、磨砖对缝、隔扇门窗、屋顶翼角,古朴典雅,再加上店名匾额、楹联题字、宫灯旗幡、木雕漆画,为这条步行街平添了浓郁的文化艺术气息。近百家店堂,鳞次栉比,一字排开,分别经营:古玩字画、文房四宝、碑帖古籍、年画泥人、古式家具、珠宝玉器、风筝空竹、中西乐器、艺术陶瓷等。古文化街地区的著名建筑——天津地区最大的道教殿堂:玉皇阁;天津特色四合院群落:通庆里;中西合璧院落:刘家大院;近代历史名人严复故居——都值得驻足览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