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感牺牲人才为代价的教育——刘鹏举


2

痛感牺牲人才为代价的教育

­——刘鹏举

 

 

 

 

    教育本来是培养人的活动,但在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班级授课制以后,它的行政化色彩越来越强,教育的弊端直接体现在管理上,许多地方的教育已经是提高教学成绩的活动,是为了管理而管理,直到现在,已走到了尽头,到了非淡化、非改革不可的时候了。倘若教育理论工作者再不清醒,仍想依靠行政的力量来挽救教育,那只能使教育更糟,给中国的教育带来不可挽救的损失。   

   
一方面,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到今天,行政色彩已完全掩盖了它培养人才的内涵,教育似乎就是为了长官的一句话能否实现的活动。学生不知道自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才,没有做人的远大理想,对于要成为鲁迅、巴金、华罗庚、李政道、杨振宁,袁隆平等有作为的人这样的思维理念,孩子们已无权选择,教师和孩子们有权思考的问题仅是:是否完成了作业,是否能考上大学、名牌大学,是否符合了作为教育事先规定的、作为机器的要求标准。到了高中毕业,也很难在符合了学校标准的好学生中选出有作为的人才。真正能给人类做出重大创新成果的人才,在最好的年龄阶段早该与众不同:祖冲之十几岁观察天相的行动,爱因斯坦14岁攻克高等数学的行为,就是很好的例证,但在行政化了的学校教育中,课堂教学加上行政要求,已完全代替了原来的教育功能,爱因斯坦式的人物早已被扼杀。因为学校课堂教学的要求是不准一些学生根据自己的先天特长任其发展的,不准在数学课堂上用10分钟时间学完40分钟一堂课的全部数学内容的,必须同一般学生坐在一起,与老师共同渡过40分钟时间,就这样,使本该与西方相当的科学家,就这样在中国式教育的土壤中同大多数学生共同度过12年(即6年小学教育及6年中学)教育,为了说话最管用的学者大众教育这一句话而工作着。爱因斯坦能出现在中国才怪呢!而一些学者们却把中国教育的希望寄托在中小学教师的苦教上。 

    
另一个方面,中国的教育理论似乎也并不少。但大多数都在考试下运行。指导中国教育的思想,在目前有2个因素:一是长官意志,他们怎么说教师学生就怎么办。有老师不从者,必将受到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惩罚。扣工资和教学无能力象无形的绳索趋使教师为考试升学率服务,充当思想的雇佣者,使教师成为教育行政者的思想的走马场,头根本不在自己身上长,也不得长在自己身上,身上越不长头脑才越能当先进。但出了偏错以后,制定政策者又丝毫不认为自已制定错误政策造成,这时,又逼着使教师的头给自己身上长;什么教师不该为升学率献身等谬论成了教训教师的武器。
 
   
这情形很难在短期改变,教师只能暂时——长期暂时忍受。因为参与教育改革讨论的代表,大多是领导,他们不为自己管理方便考虑还能考虑教师吗?推到更深一层原因,就是改革的配套问题,只要代表由上边指定,就很难代表教师心声,很难挽救教育培养机器的教育滑坡现象。 

    
教育的出路不在行政管理上百般做作和完善,而在于淡化乃至取消行政管理,让人才选拔人才,使行政变为科学理论的武器和工具,而不应使那些说话管用的学者(利用教育行政部门)把教师变成为考试服务的工具,当今一些学者的教育个性化理论只所以未能解决问题,反而加强了应试教育,加强了教师的非人性化生活最根本的就是科学理论附着在考试、升学率的下面,成为使教育长官驯服了的奴婢,使一切理论都成为方法,经验型的说教,侮辱了理论本身,翻来覆去就在想着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提高考试成绩,至于逼着学了东西是为了学生还是害了学生,实践最终证明了:不具备科研特长的学生们在社会上的立足点,恰恰是违背课堂教学的一些行动,(具备科研型的精英学生例外)从这方面讲,教育的行政化害了差生,但更重要的是害了听话的精英学生,使一些能正常发展的天才人物,没有自由支配时间。这,我这样的结论要与那些主流社会的有识之士得出的一般结论有截然的不同,那就是:别责怪老师们不给学生时间,是教育的运转机制、教育制度、教育体制,不给学生时间。作为教师,已是被无形绳索系着的脑力劳动工具。教育制度使精英学生不能正常自由发展,不能成为精英,又使非科研性人才学非所用,这一刀切、齐步走的行政制度能给各学生带来什么? 
 

 

 

 

 

 

 

 

 

 

 

 
 
   
  -------------------------------------------------------------------------------- 
 
  如果这种长期存在的弊端并不引起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的重视,那么,这样发展下去,别说现在出不了人才,今后一段时间内长期出不了人才。 
目前教育的另一个指导思想是所谓的民主意识。 
一些方法型、经验型、操作、实践性的方法类论文成为长官思想的依据,这些为应试教育添砖加瓦、输血打气的论文,从侧面又助长为现行教育体制服务的力度,使教育成为保守的化身,现行的操作性论文不能把握时代的脉搏,在历史长河中只能成为过往烟云。在当今教育界起的唯一作用,就是保持宣扬了教育体制的不可动摇性,为现行教育运转方式,起了强化作用。丝毫改变不了教育的现存弊端,当然就谈不上发展。 
一些学者性论文大者隐藏在学术性刊物里,见诸报端的并不多见,所以很难形成气候,起到指导教育方向的作用,可怕的是,还有一些学者性论文如培养个性全面发展等方面内容的论文只把学生当作了一个人,并不分析摧毁个性的班级授课制行政化因素和高考指挥棒作用,简单地把一些弊端看到教师个人身上,这就注定了教育顽疾的不可治愈性,反而起了阻碍教育改革的作用,这种偏见比无知更可怕,它为教条提供了暂时依据,这些学者由于没深入第一线或没掌握足够的事实,仅以某种制度的现行模式作为基础,根本不管班里坐30人与坐70人的区别,教一个人与多个人的区别,而是抽象地研究教育问题,因而不能得出具体的结论,不能得出具有科学预见性的抽象理论。抽象地从政策出发(例:如何考上北大这一类问题),不可能得出抽象的指导性结论。这种离开了研究的具体化和结论的抽象化规律的教育改革理论,不能把握时代的脉搏,不能科学地解释教育界连绵不断的怪现象,更不能指导教育。 
长官意志,经验论文,一些学者脱离实际的埋头考据研究方法,使得人人都可以对中学教育(或中学教师)指手划脚,导致中学教育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长官的窃窃私语形式的制度竟然成为中学教育的指导思想。 
教育的发展问题必须与人才的成长挂勾,以人才的奖励为政府的首要问题。除此,教育行政制度应该大大削弱,避免用人才成长环节——教育手段(教学成绩、升学率)来干预人才成长,本来以埋没人才搞教育是不明智的,但却成了人人接受的事实。因学习成绩上升而误了学习真本事的时间,致使多年得学习成绩奖、教师得教学奖却使学生走向社会后无立足之地的情况发生的更普遍。全省,高考状员可闻名全省,而以后能否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却不被人们关心。教师为教学献身,阻止一切国家计划大纲以外的知识传播,行政重视地只是要学生学几年上大学,再上几年大学出来给国家贡献,而更立罕见影的指导思想却不被重视,甚至被视为不务正业。

      难道教师没资格贡献、只有教出学生来贡献吗? 
等待一个学生的创新是多么漫长,而行政制度就是要拔苗助长式地等,结果中学教育正规化后上了大学至毕业又怎样呢?没有灵魂者成千上万。难道还不反思中学教育弊端吗?

       现行中学教育纯粹是演戏,所谓地创新也只能是为着应试教育服务的方法创新,是争着为升学率服务的手段上的创新,是折磨广大教师的封闭创新,而不是真正的意义上的重大科研成果创新。 
教育的唯一出路就是堵住官僚化,减少行政指令。上边不能过于干涉,而应当将权力转移到高层人才中,由高层论坛制定选人机制,且随情况波动。而不能让地方行政翻云覆雨的为某人的一句话服务这种方式来指导教育。至于考试与否、教育方法、内容、升学率等完全是教师根据情况选择的手段,不必用行政来强化、评估,高层人才承担培养人才的任务后,一切可以开放,但开放教育并不是将行政权力由上一级官员下放到下一级教育官员。

        教育开放意味着,社会必须有选拔人才得部门,并实行相应部门的财政资助,而不能靠响应行政号召的程度来选拔,选人的可靠办法是让思想界公认的伯乐来识千里马,那样会给师生带来轻松的教与学的环境。数学家陈景润的发现还不是数学家华罗庚通过非正规的程序选拔的吗?地方行政部门的权力过大会影响人才的选拔。人才选人才这本身就算一种大的程序,并非无程序,还担心什麽?现在的有良心、有真正水平的学者能越过高考这个僵死的行政手段吗?他们也在为高考服务而已,制度使之然。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国家选择了高考这种手段,却不断用法制或行政手段排挤其他选拔人才的手段,甚至在教(几门行政规定了的)课的时候,明显出现了侵占师生睡眠甚至牺牲人才的做法,如果是这样还要教育干啥! 
教育的行政化因素必须大力度减弱,行政不必评估各老师的具体操作,如教案、教法等,只是向老师要各种人才就行,未到高考时,有人才就更好,超越高考关的选拔更能体现不拘一格降人才。这样的教育思想开放是当今中国教育不落后于它国的唯一可行的出路。 

                                                           作者:刘鹏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