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只有两名技术员到百万科技大军 30年科技创新使深圳城市竞争力名列国内前茅
8月26日是深圳特区30岁生日。从昔日的小渔村起步,深圳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和财富的最大化,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的奇迹……取得这些令世界瞩目的辉煌成就,一个关键的原因是深圳坚定不移地走科技创新之路。
30年前,深圳只有一个拖拉机维修员、一个兽医总共两名技术人员,无一高校院所,无一高新技术企业;30年后的今天,这里有专业技术人员近百万人,高新技术产品年产值超过8500亿元,高科技企业璨若繁星。
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深圳作出了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战略决策,不断从以“三来一补”为主的“深圳制造”向以自主创新为主的“深圳创造”转变。在这个过程中,深圳把自主创新写在旗帜上,政府既不当“运动员”,也不当“裁判员”,而是搭台当好“场地维护员”,通过出台政策、完善法规、优化环境、创新机制、做好服务,为研发人员的创新和企业的创业成长培育出一方沃土。为弥补大院大所缺乏的创新“短板”,深圳以引进、合作、自创等方式,相继建立和引进虚拟大学园、逾60家各类重点实验室、逾70家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华大基因研究院等研究机构,为高新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创新动力。而高交会1999年的诞生和连年成功举办,为深圳高新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近几年,深圳继续加大了对研发创新的政策扶持力度,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发布施行《关于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决定》《关于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若干意见》。今年2月发布了生物、新能源、互联网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振兴规划,到2015年,三大产业规模将达6500亿元,成为高技术支柱产业。市政府为此设立专项资金,计划投资105亿元。此举将优化深圳高新技术产业的内部结构,并有助于深圳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
截至2009年年底,深圳全市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已有98.58万人。在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112.94万的从业人员中,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研究开发的科技人员约25万人,博士有4000人,硕士有7.3万人。近5年,全市累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36项,广东省科学技术奖162项,并获得了代表国家科技创新最高荣誉的国家科学技术一等奖和国家科学技术发明奖,深圳市政府完成的“深圳市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特等奖。
深圳已居国内知识产权的“高地”。近年来,深圳专利申请量保持30%以上的快速增长。2009年深圳市国际专利合作协定(PCT)专利申请3800件,同比增长40.3%,占全国年申请量的47.5%,申请量连续6年蝉联全国第一。其中华为公司PCT申请2059件,申请量排名全球第二;中兴通讯PCT申请1520件,增长量排名全球第一。截至2009年年底,深圳专利申请总量累计212642件。
根据《2009—2010年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和《2010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深圳在全球500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指数评价中排在第71位,是内地名列第三的城市,并连续4年列内地城市综合竞争力排行榜的榜首。科技创新对提升深圳的城市竞争力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