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来讲十七届四中全会。
十七届四中全会的召开,到现在快一年,所以现在讲和当时讲不一样,当时讲更多的带有学习辅导的性质,现在更多的是一种面向未来的一种思考、一种责任。这个未来,指的是什么?有二层。
近的,也就是十几年后,面向20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中国共产党在第一个百年,前赴后继,历经艰险,自我超越,改革创新,百年间做了一件大事,就是在我国建成了小康社会。
还有远的,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长治久安,就是对中国共产党下一个百年,中国共产党能不能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能不能够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这样面向未来的一种思考、一种责任,凝聚成一句话,就是十七届四中全会上的话:“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
应当说,“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是以胡为首的党中央面对充满困难、风险与挑战的未来表达的一种清醒,也是党中央对今日党的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与困难的一种正视和解决的决心。这就有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所以,今天我们学习十七届四中全会,要回答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这次会议的灵魂是什么,这也是我讲的第一个问题。
一、十七届四中全会的灵魂:党的建设科学化
灵魂它是会议的精髓和核心所在,是会议所有议题围绕的中心。十七届四中全会就是围绕党的建设科学化展开的。
什么是党的建设科学化?“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以科学的方法推进党的建设”,“不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它是由科学的理论、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法构成的。
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是党的建设走上科学化轨道,在科学的理论、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法的运用,使党的建设体现科学性(科学理论武装)、时代性(具有世界眼光)、规律性(善于把握规律)、创新性(富有创新精神)。---对学习型政党的要求。
党的建设科学化,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建的必然结果。
1.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83.10.11—12)作出《关于整党的决定》,明确用三年时间对全党进行一次“全面整顿”,主要目标是:“统一思想、整顿作风、加强纪律、纯洁组织”,实现“三个根本好转”:
①政治和经济运行状态;②社会风气;③党风。
2.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90.3.9—12)作出《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是“六.四”政治风波后,进入九十年代第一次中央全会的决定,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时代特征。
3.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94.9.25—28)作出《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新的伟大工程”,对党建涉及的:“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选拔和培养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三个重大问题作出了部署。
4.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01.9.24—26)作出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提出了著名的“八个坚持、八个反对”,即:
①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反对因循守旧、不思进取;
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照抄照搬、本本主义;
③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④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反对独断专行、软弱涣散;
⑤坚持党的纪律,反对自由主义;
⑥坚持清正廉洁,反对以权谋私;
⑦坚持艰苦奋斗,反对享乐主义;
⑧坚持任人唯贤,反对用人上的不正之风
5.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04.9.16—19)作出《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了加强五大能力建设:
①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
②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的能力;
③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
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⑤应对复杂局势和处理国际事物的能力。
6.党的十七大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作出了总体部署,也需要召开一次中央全会来安排贯彻落实工作
党的建设科学化面临深刻的时代背景和现实动因--世情、国情、党情。
1、三大三新:世界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
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转弯(国际金融危机)
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区域合作组织和新兴大国、洗牌(地区体系和秩序的建构过程)
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曾露骨地说:"中国将随着信息流通而民主化,只要中国想在经济上竞争,就不能不让全球化的风潮进入中国大陆,随着信息流通,民主就会到来。"
2、三个历史性转变(《决定》提出的)
3、经济改革向社会改革过渡。
2007年5月23日,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统计出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人口,这一天是人类城市化进程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一天。
城市化给人类带来诸多新的问题与挑战。2009年12月17日《新华每日电讯》报道北京海淀区城市结合部唐家岭“蚁族”蜗居,3000人的村子涌入5万人,成为北京市最大的“蚁族”聚居区,引发了环境、交通、社会治安一系列矛盾。
那么,党建工作包括哪些?一是党的内部建设,即自身建设,一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涉及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等基本方面。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要坚出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这么一项重要任务。2009年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重申,做出《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一、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指出在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存在六个方面的问题,总体上一个理想信念、一个是民主法治,两个问题。
二、总结运用和丰富发展执政党建设基本经验
提出执政以来六条基本经验,主要是思想建设、政治建设、制度建设。
三、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
提出四个方面的要求,核心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
四、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积极发展党内民主
积极发展党内民主的三个方面内容:“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完善党代表大会制度和党内选举制度”;“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落实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
五、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善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提出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五个方面的内容,重点放在了解决贯彻政治路线、也就是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上面。
六、做好抓基层打基础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
规定了五个方面的内容。
七、弘扬党的优良作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提出大兴四风。“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兴艰苦奋斗之风,大兴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这四个“大兴”和我们党一贯倡导和弘扬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三大作风”是一脉相承的。重要的是“密切联系群众之风”。
八、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
提出四个方面的要求和新举措。“完善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制度,把住房、投资、配偶子女从业等情况列入报告内容。”这项规定虽不同于家庭财产申报制,但已向财产申报制度大大的迈进了一步。
九、结语
三、常怀忧党之心--官本位
钱学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不能简单地止步于对于大学环境乃至教育制度的质问。
亚里斯多德:文化思想创造需要三个条件:天才人物的真兴趣、充分的思想自由、充分的思想自由、充足的闲暇时间、
两千多年儒家“学而优则仕”,将绝大多数人的才智之士只引到官场。唐太宗“天下英雄入我彀中矣”、“学得文武艺,货于帝王家”
“食君俸禄,为君分忧”、“人主未命而唯唯,未使而诺诺”的奴才。儒家所谓“修齐治平”的“治人术”成为士大夫阶级“学问追求”的核心内容,注定了学者的心灵与“非人事”学问的隔膜,“仰望星空”、追求为学问而学问成为不可能之事。在我族传统思维上,一切不以“升官发财”为依归的智力活动都被视为“不务正业”,一切自然技术研究成果都被贬斥为“奇技淫巧”。
陈独秀分析中国社会的传统思维特点时指出:“充满吾人之神经,填塞吾人之骨髓,虽尸解魂消,焚其骨,扬其灰,用显微镜点点验之,皆各有‘做官发财’四大字”,实际上从一个重要方面早已回答了。
今日官本位的内涵:
1、公共权力运行中“官”的利益:企业改制中“经营者”控股 (2)住房制度改革给处级以上干部发“住房补贴“(3)公车制度改革公车低价卖给原享有者,高额的“车贴”(4)出国考察(5)职务消费(6)公务员可以“购买”大大低于市场价格的“公务员公寓”。
这里讲一个公车改革,特权是怎样来的,公车改革的核心不是省钱(工具理性),而是破除特权!特权就是一种腐败。
在绝大多数国家,一般只有内阁部长可以配备专车,但也仅限于执行公务。近一两年德国、法国都曾有政府部长因公车私用,迫于社会舆论压力而辞职。我国香港特区前特首董建华离任后的当日,便不再乘坐公车。我国1988年10月由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发布《中央国家机关汽车配备标准的规定》,199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又联合颁发《关于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对公务员配车有规定。直面现实,这些规定早已名不副实、名存实亡,现在就连许多街道办负责人、正副乡镇长都早已配有专车。一个处长,昨天上下班还是自己骑自行车、挤公交车、开私家车、乘单位班车,而由于今天提拔为“副局级巡视员”,那么明天上下班就要专车接送,美其名曰“工作需要”,但其实质,就是享受特权。
官本制是滋生特权的,在“官本位”下,一事当前,必然首先考虑官员的利益,优先考虑让官员如何舒服、如何便利、如何满意,特权就应运而生了。现在在一部分党员领导干部中,特权意识特权行为滋生蔓延,甚至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不仅堂而皇之地谋特权搞特权,而且为此炮制种种“名正言顺”的理由,形成种种冠冕堂皇的政策制度架构,从而使得种种特权行径制度化合法化。这一切,已经严重损害了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基本原则,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严重损害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在我国这样一个人民生活还远不富裕、人均GDP排在世界百名以外的发展中国家,官员的公车消费水平却居世界前列,数倍甚至数十倍于发达国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特权泛滥。看不清这一点,所谓公车制度改革就可能就事论事、舍本逐末、事倍功半,甚至可能南辕北辙。
☆官本位的危害,不仅在于它成为一种文化,成为一种社会风气,成为一种价值取向,更为严重的是,它形成了一种政治价值取向,变成了政治文化。政治文化就是这个政治性的精神文明”,它们经由“社会化过程”被灌输到每一社会成员的思想中,形成所谓政治性格。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就指出:“党只有一心为公,立党才能立得牢;只有一心为民,执政才能执得好。”
党的十七大报告:“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中央十七届四中全会:大兴艰苦奋斗之风,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要求以优良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形成凝聚党心民心的强大力量。
2、严格的上下级制度。
3、以官位评价人的地位的价值观
4、以官为荣的社会心理。
民为重、民为先,取信于民,凝聚人心,执政基础。在至2021年的这十多年时间中,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过程中,我们要突出反对“官本位”的价值取
向,为我党在下一个百年长期执政净化政治社会环境,巩固和发展共产党人政治文化的主流地位。
四、常怀忧党之心:制度缺失
许多腐败分子之所以落网多是因为:一是无“后台”。一些干部登上高位,确实靠自己的真才实学和艰苦奋斗,而无任何政治的或家族的“后台”背景,一旦他们产生腐败问题,比较容易处理,先拿他们开刀,他们往往为此“叫冤”。二是其他案件“牵涉”。有些有背景有后台的腐败分子被搞下,是由其他案件牵涉而出且情节严重,惊动了更高层,其“后台”背景失去功效。三是“内讧”而至。由于利益矛盾或关系不平衡,导致一些腐败分子“窝里斗”而暴露。四是关系人“反水”。因情人、“二奶”、老婆等关系人由利益或情感等方面因素而“反水”,导致腐败关系暴露。五是因“张狂”被“挤出局”。有的腐败分子十分张狂,不仅消费奢侈,子女亲属“狐假虎威”,而且专横跋扈,欺上压下,与同僚关系紧张,被抓住把柄墙倒众人推“挤出局”。六是由“偶发事件”而垮台。某些腐败分子隐藏很深,却因失窃、遗失物品粗心大意等偶发事件,暴露了非法收入、不义之财而垮台。七是因审计发现。因工程、资金、离任等专项审计,某些线索被发现导致腐败问题暴露。八是因群众检举而发现。
这些腐败分子落网,很少是因为:
(1)政治学习、思想教育良心发现而自首;
(2)党内组织生活;(3)党内批评与自我批评;(4)本单位党组织发现或举报;
(5)本级纪委或监察部门发现;
(6)年终考核干部述职述廉;
(7)上级的例行工作检查、评比、考核;
(8)内部报告家庭财产及收入状况;
(9)本单位职代会、工会及其他群众组织发现或举报;
(10)上级组织对其提拔考察及“公示”;(11)秘书及身边工作人员举报;
(12)本单位干部员工举报;(13)亲属举报;
(14)民主党派和其他群众组织、社会组织发现举报;
(15)本地新闻媒体发现与揭露。
五、常怀忧党之心----执政成本太高
衡量执政成本高低的三个指标:(1)党和政府的支出与消费占GDP的比重; (2)行政机构的数量; (3)党和政府的公务人员与总人口或就业人口数之比
执政成本太高:
(1)行政管理费用大幅上升。1978—2003年的25年间,我国行政管理费用已增长87倍,行政管理经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1978年为4·71%,到2003年上升到19·03%,远高于美、日、英、法、韩等国,而且近年来还在不断上升,平均每年增幅达23%。
(2)党政机构膨胀问题严重。
(3)“官民比”太高。我国的各级公务员加上事业编制人员,共计3 500~3 600万,占2003年底全国总人口数12·9亿的2%~2·8%,“官民比”为1∶35~1∶37之间,国家财政供养人员占比太高
执政成本过高必须引起警惕:
(1)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规定政党经费使用,行政成本没有在政府公共支出中单列出来, 没有执政成本(包括行政成本)公开透明的权威信息;
(2)执政成本的筹集,主观性、随意性太大,缺少对执政成本运行的监督、约束的法律法规;
(3)引发的误读太多;
(4)对人民群众强烈不满的公车消费、公款招待、公费旅游等不合理不合法的支出,既没有合理的解释,也不见有效的遏制;
(5)公务人员的工资待遇的提升幅度大大高于国民经济和老百姓收入增加的幅度,且不通过人代会等立法机关讨论通过,也不公开透明运作,引发诸多的猜疑、不满与矛盾;等等。
恪尽兴党之责:“四大考验”提醒“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和紧迫”“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由此,全会得出“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和紧迫”的重大判断。
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党内存在的一些严重问题,已严重削弱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严重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严重影响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和执政使命实现,必须引起全党警醒,抓紧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