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理论家”的创业路 ——访优米网创始人王利芬


“创业理论家”的创业路

——访优米网创始人王利芬

要想了解王利芬,并不难。2009年9月,王利芬辞去央视公职而正式创业,鉴于她的名人效应,媒体对于她的创业之旅的关注甚至胜过了李开复从谷歌辞职创业的举动。

2009年,王利芬决定单飞创业之时,人已过中年。此时的王利芬已经是央视最著名的制片人、主持人之一,收获了职业巅峰的成功与风光,也品尝了心灵深处的愉悦与欣慰。在央视的几番“创业”都是马到功成,也使她名扬天下,“王利芬”三个字已然是众多观众心中的“金字招牌”;她衣食无忧,无需为生计而谋动。功成名就的她,本可以无忧无虑地躺在自己拼搏和积累的历史上,享受鲜花和掌声。然而,她似乎很不“安分”……

追梦:有些梦永远是不会死

王利芬,是一个血液里都流淌着创新求变的人;王利芬,又是一个喜欢不断地寻梦、追梦,愿为自己的梦想而不懈努力的人。她的这种个性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出生群体的典型个性。记得有位大家曾把新中国成立后的60年评断为三个阶段,一是物质极其贫穷但精神极其丰足的1950年代,二是物质与精神都极其匮乏的1960~1970年代,三是物质逐渐丰富,精神却逐渐贫穷的1980年代至今。王利芬开始萌生梦想之时,正处于物质和精神都极其匮乏的1970年代。当时除了又红又专的学习、运动之外,剩余的世界也找不到其它的色彩。以现时的眼光来看在那个历史阶段成长起来的人,他们的个性和成就,都泾渭分明。一部分人为了梦想而克服各种困难并终遂所愿,另一部分人则为了生存而麻木地生活着。

显然,王利芬属于前一类人,让自己的心跟着梦想来走,并坚决付诸行动。她喜欢寻找和试图得到新鲜的生活空气。不想重复“从讲师到副教授再到教授,然后带硕士、博士,最后是一个很知名的教授”那种老式、呆板的老套路,就从大学离职转读北大博士以圆北大梦;想要尝试国外读书的滋味,就毅然放下工作独自远涉重洋;在《赢在中国》大红大紫并成为央视重点栏目之后,她又打算提高全民的文明水准,于是创办了《我们》;而在《我们》收到一片赞誉声之后,王利芬又离职创业了。

她确实是这样的人,心怀梦想,喜欢挑战,坚信“有些梦永远是不会死的”,并为不死的梦想而不停奋斗、扬帆前进。单飞创业梦想是在王利芬从第一次赴美归来之后诞生的,并且从那时起,这个梦想就一直埋藏在她是心里、梦里。直到她再次发现她当前的职业到达一个天花板,需要重新跃上一个台阶,或者在一段全新的路上留下自己的足迹。

试错:“两周后结束掉最初的创业创意”

王利芬选择离开央视,离开她工作15年、为她带来无数鲜花和掌声的大“舞台”。的确,她离开的是一个大树好乘凉的高平台,令人惋惜,但是也离开了一个窠臼,因为这个聚光灯下的舞台,已经不能再提供王利芬所需的新鲜空气,她选择再次出发,去寻找新领域的空气,于是踏上了自主创业的“苦旅”。王利芬在一个创业论坛的演讲中清楚地提到,对梦想的追逐,对新的事物的渴求是自己开启创业苦旅的原始动力。我们也可以认为,王利芬辞职创业是不想在央视这个舞台上落入“讲师到著名教授”的老套路。她喜欢并向往银杏树那种“多姿多彩、如梦如幻的演绎”的生命过程。她也说过:“给我最大满足的,是当我追求一种东西的时候,能够按照我的意愿去做。”

王利芬在博文中如是解释创业冲动的:“不论我愿不愿意,我已人到中年。一种时间的紧迫感让我不能再思前想后,优柔寡断。否则我在丧失了热情、体力、创造力和梦想的时候无法对我内心一次次掀动的波澜有个交待,而我又是一个最最不能原谅自已的人。我相信没有一个人会认为我做出这个决定是容易的,但创业的激情和要尝试新的生活的愿望太强烈,所以我义无反顾地这样做了。”

以王利芬的记忆,现在的创业梦想是来自2005年的赴美学习之后,当时这种创业的冲动就非常强烈,但央视同样给她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栏目——《赢在中国》,这个栏目和独自创业一样具有强大的挑战,王利芬要兼任策划、编导、主持人、制片人等等职责,所不同的只是央视给了她一个现成的平台。事实证明,她以“天天累散了架”的拼劲成功地完成了这次“创业”任务。

2007年,王利芬赴美参加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管理学院的管理精英培训。当时,班里的同学是来自70多个国家、40岁左右的青年精英,他们会热烈的讨论全球化。这次学习让王利芬“对世界的认识更加立体和生动。”并且让她对中国的电视行业有了重新的审视,对自己的人生发展也有了新定位。王利芬虽然认为“电视会一直存在,但观众的年龄会逐渐老化下去,这会是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但“也认为互联网会无孔不入,互联网将变成一个工具而不是目的本身,你将很难再分别什么是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所有的产业都将在互联网上或都与互联网相关。”这些之前没有萌生的新想法时时在提醒着她的创业梦想。

2009年,王利芬第二次到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参加管理精英培训,她在这时有了一个非常好的主意——做一个C2C网站。她想搭建一个平台,来交易人们脑子中的智慧和经验。用户打开网站,付费后,就可以跟自己希望“拜读”的人视频对话,王利芬觉得这个主意太好了。“这个点子让我觉得自己非做不可。”于是,她又为了这个梦想而前进。9月,她从央视辞职,以自由人的身份单飞创业,11月中旬,一个名叫“优米网”的电子商务网站框架就搭建成功。但王利芬很快就发现,自己被理想中的用户抛弃了。

首次单飞创业,就遭遇“滑铁卢”。“这个创业愿景非常好……我假想这个事情消费者是喜欢的”,但这个“高明”的创意并没有经过市场检验:具体有形的商品可以定价,但抽象无形的智慧和“成功学”经验却难以定价,即便能够定价也无法量化购买效果。用户非常需要这样的“商品”,但他们也习惯了免费服务,没有人愿意购买“经验/智慧”。这样的C2C平台自然也就不会像淘宝一样红火。

为了摸清楚电子商务的模式,12月初,王利芬专门跑到eBay学习了一个星期,向各个环节的负责人请教。12月7日,王利芬从eBay回来,毅然关掉了当时仅运营两周的“C2C版优米网”。这也算是她创业之旅中的第一笔学费。

 

归元:“建立有灵魂性的媒体”

王利芬尝试“C2C版优米网”的失败,使其意识到自己犯了个非常大的错误,“就是忽视我们今天消费者的存在和他们内心真正想要的东西。”回顾自己15年的媒体从业成功经历,不正是找到了别人内心需要的东西吗?在面临一个新的平台选择时,自己就乱了步法,此时方知创业要有试错,要有前车之鉴的意义。于是,王利芬开始思考建立一个具有“精神性力量、灵魂性力量”的媒体,做到这种别人无法具备的力量,自己要打造的媒体才是有价值的,而且是有独特的价值。

从C2C电子商务平台到优米网电视平台,王利芬被市场“逼回到了媒体”,但她为国家、为知识分子服务的理想和努力从未改变,也从未止步。正如她自己所说的“人生转型,服务社会依旧”,“通过创造价值服务社会体现我们优米网umiwi.com的价值,从而实现我们自身应有的价值”就是她最深的创业愿望。

王利芬决定建立一种可以和服务对象相互交流的媒体,并且这种媒体仍然是以内容取胜,而优米网只是这个内容的发布平台之一,也是与服务对象的即时交流平台之一。结合自己的“创业资源”,王利芬决定做一个《赢在中国》的“升级版”,这个升级:一是发布媒体的升级,以前只是电视,现在争取把各种媒体全覆盖,而这些发布媒体中,自己只先建立优米网这个网络媒体;升级二是自己要做一档“创业门诊”节目,和《赢在中国》不同的是,这里是已经创业者的会所,相同的是,王利芬仍然会邀请一些著名的风投或成功创业人士诊断创业者的创业问题。

王利芬在央视工作15年,积累了广泛丰富的人脉资源,特别是在做《赢在中国》和《我们》栏目时,结识了众多的商界大腕、知名人士,要请名人来传授经验,解答疑惑,并不是难题。名人效应会在当初吸引人气,而内容会在后期积累人气。有了人气的网站,自然就是极有价值的媒体。这样盈利模式也显然而得,比之前的C2C想法还直接。同时,做这样的事情,在内容上是和之前做传统电视节目完全一样,流程也一个不差,不同的就是输出终端。而内容制作恰恰是王利芬的专长,“我的全部本事就是电视内容制作,除了娱乐节目没做过,其他都做过了。”

“追逐梦想或许来自感性,而所有实际行动又是完全理性的”。优米网上线之前,王利芬带领团队做了大量的市场调查,最终形成了现在的节目定位。《在路上》请各个行业的专家谈人的成长和发展各个阶段的问题,节目宗旨是让网友能获得可操作性的经验;《创新中国》在世界范围内请来那些最有创新的想法、做法和思考的人来跟大家交流创新想法和概念,启迪创新思维;《创业门诊》则请创业经验丰富的评委们和其他在创业问题上有独特经验的人来会诊创业问题。这三个栏目是优米网的“三驾马车”,都延续了王利芬的价值追求和风格,致力于青年人的精神家园建设。除这“三驾马车”之外,优米网还有唯一保留的是C2C版本的“名人时间拍卖”栏目,首拍史玉柱的时间。这个栏目虽备受争议,但王利芬认为,读书不如读人,“与一个智者的谈话精彩,这种谈话不仅可以开采出心灵的富矿,同时也可以尽情地阅读他(她)周身的空气,那种愉悦感真难以言传。”

辛酸:“创业路上的辛酸已融进了我的眼睛”

王利芬说,关于创业的艰难她听了太多的故事和经历,但自己真正走上这条未知路时,开始仅半年就体会了什么叫“创业路上的辛酸融进了我的眼睛”。她也真正懂了为什么自己在看到许多企业家在讲述他们的创业故事时,创业的男人们和女人们会流出眼泪,也想到了其实还有许多眼泪是在他们心里流淌。的确,创业的艰辛经过了才知道。从电视到网络,王利芬自己把这次转型比喻为“盲人摸象”,而其创业的艰辛也是冷暖自知,她感叹道:“一个创业公司能经历的,所有要命的过程我都经历了。”

创业注定是一条很累的路。王利芬说,《赢在中国》栏目很难做。她能与商界名士侃侃而谈,对节目嘉宾的表现娓娓道来,背后的艰辛付出可想而知。王利芬说她在《赢在中国》结束快两年之后,再谈起“赢在中国”这四个字都还有一个感觉:“骨骼都是累的”,她累到最后完全不想说话,真正知道了“累”这个字是什么意思。而今创办运营优米网,让她感觉“现在的累比当时《赢在中国》还要累”。那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工作状态呢?她接受记者采访时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我主持‘创业门诊’,当天我们请邓锋的时间比较紧,我们录了两大场,前后录制的时间长达7个多小时,还不包括前面的化妆,包括后面有这个小要求,那个小要求,你要去满足。我回到家里之后,我就觉得和要死的那种感觉,觉得我是不是累得快要死了,真的要觉得垮了。”王利芬坦言,“有时候身体已经是十二分的透支”。

但,王利芬不怕吃苦受累,她是为了梦想愿意付出的人。王利芬评价自己:“我其实是一个能吃苦的人,从小到大总是很自律,很勤奋。吃苦我一点都不怕,但有一些关于自尊的感受让我内心消化起来非常费劲。在这样的时候我真的很佩服那些把事情做成的人,因为一个理念变成现实不知道要经过多少意想不到的艰难。”

朋友:“他们的关注和关怀让我如履薄冰”

其实,每个人都会有一些小小的自尊。创业的失败对很多人来讲也是不可避免的,很多人都会为创业的失败付出沉重的代价。但是王利芬不惧怕失败的弯路,“那段弯路比直路还有用,正因为有了那个过程你才会经常体会到,原来路应该是这么走的。”更何况王利芬的朋友一直支持她、帮助她。这个不爱哭也极少流泪的铿锵玫瑰也被朋友的友谊感动到落泪:“这段时间他们给我的支持和帮助已让我内心深深感动过无数次,我是在这个阶段中细微地体会到了那种被感动而流泪的情形,因为我有很多次被好朋友的帮助和那种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友谊感动得跑到卫生间哭了起来。”她创业之初如履薄冰,不敢辜负朋友的期望。

王利芬认为“其实创业就是一条别人没有走过的路”,但她不害怕。她说:“孤儿不孤,网友伴优米。有广大网友的陪伴,我不害怕也不孤单。”她已经找到了过河的石子,“广大网友是我们手里的拐杖,是我们摸着石头过河的石子,同时很多可能是我们灵感的来源。我如果能够打造好了和大家互动的机制,我相信没有走不通的路,因为我服务的人群就是大家。”她还对未来充满希望,在接受新浪网采访时说:“我不光是一个孤儿,我现在应该是一个乞丐,但是我在乞讨什么?我在乞讨每一个网民的内心所思所想,完了之后我才慢慢从乞丐变成一个来实现我目标的人。”

王利芬一路走来,都是坚持梦想、追求梦想,有女性感性而理想的一种特质。王利芬说,她决定创业的时候,并没有去征求那些企业界大腕的意见。在她看来,朋友的意见都只能参考,真正要创业之前应该听自己内心的心声,这才是最真实的声音,“创业没有金科玉律”。但是,在创办优米网后,她已经和柳传志、史玉柱、马云等多位“创业教父”级人物有过多次沟通和交流。而现在的王利芬经过最初创业无人喝彩的阵痛后,俨然已是成熟的创业者,镇定自若的指挥网站运转:“人手严峻不足,各个地方都不够。赶快在三大招聘网站上把招人的计划贴出去。”“将原先预备上马的别的栏目先停掉,重点打造每晚的《在路上》。”网络具有及时的互动特点,王利芬收到用户和网友各种各样的建议,但是她时刻提醒自己要清醒,“一定要清醒、清醒再清醒,不要铺摊子。抓一两个点把它做好,有你自己的特色之后,你总结经验教训再做其他的东西。否则,你会在一片好意的热情里面被淹死。所以,这是我自己时常要提醒我自己的地方。”

无论优米网的未来怎样,王利芬 “在路上”的过程已遍尝酸甜苦辣,给“银杏树情结”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在一个崭新的时代,王利芬从电视这个传统媒体转到网络这一新媒体,正是想要主宰自己生命的每一步。让我们祝福这个无畏前行的“创业理论家”和践行者!

 

编者手记:

优米网Logo是青黄两色的银杏叶,年轻、充满希望。看着它,想到了王利芬那干净、睿智的形象,激起笔者心中对美好事物的最纯真的想法。

王利芬是一个不服输的人,无论优米网未来会是如何,但笔者认为只要王利芬的梦不息,心不止,这件事情她就会一直做下去。

因为她创业不是为了谋生,而是为了圆梦。

---------------------------------------------------------------------------------------------------------------------------

公司新闻阅读:

TVC平板音响第二期网络在线培训通告:http://tvc88.com/cn_asp/index.news.show.asp?id=588&typeid=12&uid=2

TVC平板音响内蒙办事处成立http://tvc88.com/cn_asp/index.news.show.asp?id=587&typeid=12&uid=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