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地王”闲置或退地潮正在发酵


       在新一轮楼市新政调控风声中,高房价依旧坚挺却是事实,而且少数大中城市房价还不断迭创新高。与此相伴的是,土地市场“发烧”也并未改变,国企北京建工14亿再次制造了北京房山新“地王”。
   而“地王”再现的背后,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依赖症的格局仍在强化。上海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前5个月上海经营性土地出让金已超650亿元,逼近上海2009年全年土地收入675亿元。而北京的情况也差不多,目前土地出让金也已经逼近了去年全年水准。
   对上海、北京等地的地方政府来说,今年土地财政资金不用发愁了,即使中央楼市新政再趋于严厉,今年卖地收入已赚得盆满钵满、落袋为安了,土地市场降温也对“第二财政”影响不大了。但另一方面,在楼市调控新政持续之下,许多“地王”的日子恐怕就没那么好过了。
   据《21世纪经济报道》的消息,2007年7月曾经以41.8亿元的价格勇夺重庆华新街地王的知名香港地产商——信和置业有限公司,按拍卖算起已33个月过去,但迄今并未按合同约定支付地款,也未按约定在2008年3月动工。信和置业指责政府的土地储备机构重庆渝富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并未按照合同完成拆迁。而重庆渝富一位人士指出,这只是信和置业拖延开发的一个借口而已。
   信和置业的情况并非个案。在北京市场上,摘牌10个月、开工时限已过3个月,广渠路15号地“地王”仍在晾晒之中;继大龙地王被收回之后,央企“地王”被套、望京地王“退地”的消息最近也是传得如火如荼。而在吉林长春,4月2日,经过241轮竞价刚刚出炉的地王竟传出退地消息。再早前,2月份南京也爆出了“退地门”事件。
   从目前的情势看,房地产市场呈现“价涨量缩”,但调控新政已开始对开发商的资金链发出了警示,一些中小开发商不得不转战民间资金市场。在高房价坚挺的势头下,楼市调控即使不出更严厉新政,但短期内松绑的可能性不大,2009年土地市场上高歌猛进的一个个“地王”风险隐现,“地王晒太阳”的事件将会增多,新一轮“地王”闲置或退地的浪潮正在发酵,这似乎又在重演2008年时的故事。
   2006年和2007年楼市疯涨,土地市场火爆,但2008年楼市开始走弱,“地王”闲置或退地现象马上风生水起。要不是国土部门的“宽容”,估计前几年很多“地王”都要歇菜。相关数据显示,自2005年开始到2009年上半年的4年半时间里,在全国典型城市成交的50幅地王地块中,仅有1/4的地王地块有房源上市;处于在建中的地王项目不足两成;而尚未开工的地王项目,则高达五成以上,个别地王地块甚至还出现了退地现象。
   历史很可能又将重演。2009年土地市场上演惊天大逆转,从小阳春一步跨越到盛夏,“地王”的制造是前所未有,“面粉贵过面包”的现象不断出现。按照目前政策调控形势,国内一二线城市房价开始有所分化,中央调控楼市可能要打一场持久战,房地产调控效果显现尚需时日,但曾经一度叱诧风云的“地王”如今被套的几率再度增加,新一轮“地王”闲置或退地的浪潮已在发酵之中。届时,国土部重拳治理闲置土地是否能真的成为“重拳”将面临再次考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