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炙热的“中央1号文件”泼盆冷水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昨日公布,政府已经连续七年把“一号文件”锁定在“三农”上,足以看出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重视。许多人也对此抱有非常积极的态度,但是笔者在这里却要挑挑刺,给其泼一盆冷水。

  我们注意到,近年来“三农”政策已经成为政府一号文件的主旋律,但工作的重点依然主要是放在惠农方面,取消农业税、提高粮价、增加农业补贴等,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但是,由于各项保障措施没有及时跟进,惠农政策在执行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效果也打了不少折扣。很显然,如果再把“三农”工作简单地停格于给农民加几个钱、减轻一些负担是远远不够的,也是无法实现强农的目标的。只有从根本上增强农村的综合经济实力、综合发展水平、综合生活质量,促进农村和农民在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和谐发展。

  首先,大家知道,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人数多,农业人口占总人口中的比重高。因此,尽管近年惠农政策力度不断大、投入不断增多,但相对于庞大的农村人口,这些政策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农民总体收入水平低的现状。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于土地的需求量不断增大,致使农民可用的实际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加之一些地方政府已发展经济为由,不断盘剥农民的土地,导致人均占有耕地数量较低。此外,每年春运返乡客大潮汹涌,也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农村市场的发展现状,因此,要想让人民致富,要想使人民的收入迅速提高,要想快速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必须从农业以外的方面促进农民的持续增收,着力发展城镇经济,加大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支持力度,更方便地吸收离乡农民就业,才是解决城乡巨大收入差距的根本之道。

  其次,今年一号文件的一个关键词是“新生代农民工”。不管是“农民工”,还是“新生代农民工”,虽然表达的含义发生了变化,但其身份差别的歧视化依然没有改变。面对不断上涨的房价,面对农民工工资收入持续处于低位,面对政府政策依然倾向于“城镇人”的发展理念,庞大农民工群体依然处于城市发展的最低层。以这种方式改变农村现状,其结果可想而知。

  此外,有一点我想最值得人们重视,那就是政府的强农政策能否真正落实到实处,能否落实到田间地头,这是农民能否得到实惠的关键所在。因此,中央政府必须加强对各级政府的监督,以法律手段,以强力的落实手段来督促地方政府把中央的政策确实落到实处,才能保证强农工作目标的实现,才能保证各项政策在执行中不打折扣。

  再次,由于我国的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制度对广大农民的“歧视”,农民的权利极为不平等,一些掌握公共权力的群体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不惜以各种形式侵害于底层的农民的合法权益。除此之外,国家政策也存在歧视农民的现象存在,比如农村考生高考录取分数线远高于城市考生,农村按人口比例的人大代表名额远低于城市等等。

  中国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是现实总是令人遗憾,我想从不断曝光的侵害农民的事件中,我们就可以了解到这一点。农民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远离权力控制中心,被排斥在主流社会之外,在影响到他们命运的决策时,根本听不到他们的声音,在他们生命和财产受到侵害时,法律难以从根本上维护他们的利益。

  当前,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步入了较好的发展时期,各级政府必须从更高的层次,更广的角度出发,破除影响农村农民发展的瓶颈,改变影响城乡发展不平衡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大资金对农村的支持力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向农村农民的倾斜力度,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目标和计划,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多渠道就业,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从法律实施上切实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把改善民生的举措真正惠及到广大农民,才是政府必须要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