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耳闻目睹最多的一个词就是“两难”,似乎我们的国家和世界什么事情都处在“两难”当中。所谓“两难”,就是深化市场经济改革难,转向搞计划经济更难;扩大流动性难,限制流动性也难;加息难,减息也难;增加外汇储备难,减少外汇储备也难;增持美国国债难,减持美国国债也难;美国继续留在伊拉克、阿富汗难,撤离也难;中国保护朝鲜难,放弃保护朝鲜也难等等。由此可见,“两难”也就是矛盾,即当今的中国和世界都处在重重的矛盾之中。原因何在呢?因为中国和世界都在实行矛盾的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是矛盾的,因此也就把中国乃至世界带进了重重的矛盾之中。其实,矛盾都是自找的,如果能够站在矛盾之外来看问题,那么矛盾自然就迎刃而解了。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态,唯一的办法就是改变体制。其它别无选择。目前“两难”在我国农业发展方面的体现为:
一、自身发展难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在农村实行了“包产到户”,使原来的公有制集体生产方式变成了私有制个体生产方式。有什么不好吗?“包产到户”不是可以充分发挥个人的劳动积极性吗?是啊!个体生产都可以发挥个人积极性啊,但是从工业发展的历史看,个体的都被集团化的企业给吃掉了,——因为集团企业可以采用高效率机械化设备实行流水线生产,而个体企业大部分是手工或简单机械的低效生产。我国解放以后,在农村实行了集体劳动,将人力物力集中管理,统一使用,这就可以将劳动者和机械设备发挥出最大效率。但遗憾的是,已经组织起来的集体生产方式被“包产到户”破坏了,因此高效率的生产也就难以形成。
请想,个人有大量的资金去购买高效率的机器设备吗?即使有钱买,那么他那一亩三分地能用得上吗?单纯是效率低也无大碍,但是自从我国加入WTO之后,就要用自己的低效率去与外国人的高效率进行竞争,残忍啊!结果,我们有一大批农民都不种地了。农民不种地干什么?进城打工作啊!于是农民工就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一个庞大的新生阶级,于是我国农村就有了4700多万守活寡的“留守妇女”。集体生产方式破坏了,外国农产品进中国了,本国产品卖不出去了,即使丰收又有什么用?丰收粮食不丰收利润,农业生产发展难!
二、依赖外国险
外国通过本国高效率的农业生产向我国低价销售农产品,逐渐占领农产品市场,逐渐将我国农业搞跨。等到他们控制了大部分农业市场,农产品的通货膨胀就在所难免了。另外,外国还采用“转基因”技术生产粮食,一旦出了问题,将有亡国亡种的危险。外国控制了我国的农业,也就等于是控制了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危险啊!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治理国家的关键就是解决老百姓的吃饭问题。 要解决好老百姓的吃饭问题,就必须有一个高效率的农业,有一个组织紧密的农村,有一大批富裕的农民。所谓富民,首先应该是富农民。怎么让农民富?不是将其“城市化”(非农化),不是将其土地高价卖给开发商建商品房,而是要将其专业化、知识化、集团化、国有化。
所谓专业化,就是让农民专心搞农业生产,不兼做其它行业,比如进城打工、办加工厂、开矿、经商等等。
所谓知识化,就是给农民创造一个好的教育条件,使其能够受到较好的教育,把农民培养成高知识人才,以保证农业生产的高质量和高效率。
所谓集团化,就是组织大规模的农业生产集团,改变一家一户的低效生产方式,在生产上发挥巨大的规模效益。
所谓国有化,就将土地、生产资料、农村劳动力国有化,以集中使用现有的人力、物力,使其发挥规模效益。
既然实行了农业生产国有化,那么在商品销售方面政府就可以确保农产品生产多少销售多少,确保丰收即可增效益。这样,在内部体制有效改革和外部销售环境大大改善的情况下,农业想不发展都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