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供应如何影响消费者价格与证券市场


 
在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美元指数与黄金脱钩,美国不再承诺黄金与美元之间的固定的汇兑关系,有此开启了全球外汇市场无“本位制”的全球汇率市场调节的动荡岁月。黄金不再作为世界货币的最后支付手段,各国的货币发行与管理完全由本国决策者掌握。由此世界进入各国汇率相互动荡的年代,而黄金作为世界货币的稳定经济平稳发展的功能也慢慢消失,各国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发展越来越收到本国和全球货币市场的干预与影响。
 
目前全球经济危机的阴影依然并将较长时期内存在。欧美发达国家的问题好远远未能处理干净,中国目前面临严重的通货膨胀和经济转型的问题。而通胀和资本市场的发展是目前受到关注的两大问题。现在的矛头都指向2008年为应对全球经济危机央行多发的几十万亿的货币。笔者试图通过数据找出货币与当前经济问题,即通货膨胀与资本市场(证券市场)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应对的策略。
 
首先,我们分析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之间是否存在必然的联系。
 
笔者在之前的文章中曾经使用下图分析货币供应量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并企图说明消费者价格指数受到操控。图中可以看出M1的供应对价格指数的影响在6个月后的CPI上得到体现,但经济危机来,央行提供了大量的流动性,即M1大幅增加,但CPI涨幅一直远远落后,因此可能CPI数据遭受统计局的人为压制。目前对统计局CPI数据的质疑收到民众的关注,并有学者提出,近几年CPI数据被隐瞒了7%以上,甚至超过10%,如此算上的话,目前的CPI增幅可能已经超过两位数了。
 
如果CPI数据是正确的,笔者在这里提供一种解释,或许能够解释CPI增幅小于M1增幅的原因。我们知道货币供应量的多少取决于货币发行量和货币的流通速度,M1提供了初始的货币数量,这是扩大货币供应量的途径之一,也是引起通胀的原因之一。但在经济危机中,货币的流通速度或许受到影响,优于经济危机,出口大幅减少,资金流通速度大大减缓,从而减少了实际的货币供给总量。这从现象在现实中也确实存在,我们了解的珠三角很多大中型企业,手中持有大量的现金和银行存款,或者信贷额度,但在危机中优于对经济前景和发展环境没有把握,不敢将资金用于扩大在生产,因此大量资金滞留在银行和企业中,从而CPI、PPI增长速度减慢。而07年的牛市中正好相反,投资者对经济前景十分乐观,扩大再生产的愿望十分强烈,因此货币的流通速度大大提高,货币供应总量则身份强大,因此导致CPI、PPI增幅较快。
 
总体看,货币供应量增速从年中开始回落,但由于前期增速过快,回落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消费者价格指数还可能维持在高位,并有进一步上涨的可能。

货币供应对证券市场的影响是及时的,这跟对CPI滞后6个月不同,因为供应的货币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从银行流入股市,从而产生影响。06,07年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和货币流通速度的加快,共同催生了中国股市迄今最大的牛市,但在央行多次加息和提高存贷款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的打压下,以及全球金融、经济危机对出口等的影响下,回到了当初牛市的起点附近。那么此次经济危机期间,央行提供的大量流动性流入股市、房市和大宗商品市场是无争的事实,随着对房地产市场的打压,资金更多的流向证券和商品市场,以及期货市场。但要注意,正如刚才分析的,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货币的流通速度降低了,因此总货币供应量相对于07年增速会慢很多,因此对股市和大宗商品市场的影响不如07年明显。那么随着后期货币紧缩政策的持续,如果实体经济不能快速回复,货币流通速度不能加快,将对股市产生负面的影响。证券市场的牛市可能会夭折,并长期在区间震荡。

现行有种流行的观点,目前通胀压力很大,赶紧买点股票吧。其实这种观点是没有科学依据的。确实,CPI和证券市场都收到货币供应量的直接影响,但影响他们的因素不仅仅是货币供应量,因此从下图可知,两者之间的相关度较小。因此在实际的分析和操作过程中要严格注意,不要简单的理解和投资。